◎ 傅雲欽 2019.05.21
我5月13日《日本何時放棄台灣?何時生效?》一文,承蒙支持鄭自才「台澎黨」的面友陸宏隆分享給他的面友。但他評論說,我所謂台灣人在二戰之後成為中國人一節,他無法完全認同,說:「台灣人民受當年時空環境背景因素,難免會陷入當局者迷的疑惑困境」云云。
類似陸宏隆「當局者迷」的說詞還很多,如「認識不清」、「懷抱幻想」、「一時糊塗」、「誤上賊船」等等,不勝枚舉。台灣史專家李筱峰就說過,二二八事件消失的台灣菁英很多在1945年因為沒有認清「祖國」的真面目,而迎接王師接收台灣。
「當局者迷」或「一時糊塗」所做的決定有效嗎?當然有效。能作為事後卸責的藉口嗎?當然不能。為什麼?你做的決定是基於自由意志,沒有人脅迫你。說話要算話,自作要自受,這是天經地義。即使是受脅迫而陷入「當局者迷」或「一時糊塗」的狀況,在法律上,所做的決定還是有效,只能在一定期間內反悔,而另行表示撤銷而已。在受詐欺的情形,也是一樣。
再說,「當局者迷」或「一時糊塗」的情形,人性使然。古今台外,任何時代、任何地區的人都是如此。司空見慣,史不絕書。不管迷不迷,任何時代、任何地區的人所做的政治決定都有效力。否則天下大亂。台灣選舉時不是很多人蔡英文迷、柯文哲迷、韓國瑜迷嗎?選舉後很多人清醒了,後悔投給誰誰誰,但能說誰誰誰的當選無效嗎?
1945年,中國接收台灣,台灣人民毫無反抗,甚至興高采烈地迎接中國王師。台灣人民有受脅迫嗎?沒有。是受詐欺嗎?好像李筱峰等台灣史研究者有這個意思。請問詐欺者是誰?美國人?中國人?還是台灣的頭人林獻堂、廖文毅、張七郎等?台灣的頭人是自家人。被自家人騙,能怪誰啊!即使台灣人民是受騙而接受中國,依上述法理,台灣還是因此歸屬中國。
對於我們的父祖之輩,1945年迎接中國王師,傳統獨派和民進黨政客都以「當局者迷」或「一時糊塗」,一語帶過,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大錯特錯!台灣人迎接中國王師有國際法上的意義,那就是產生了台灣歸屬中國的法律效果。
再說,台灣人民接受中國之後,有後悔而撤銷先前歸屬中國的決定嗎?也沒有啊!一年多之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也不是撤銷先前歸屬中國的行動,而是求南京中央政府「清君側」(陳儀政府)的行動而已。此後,除了海外的「台獨份子」,台灣人民都在擁護「中華民國」,不是嗎?一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在擁護兩岸一中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不是嗎?
這一代的台灣人有些已覺醒,覺得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不好,身為中國人不好,但對於自己以前支持兩岸一中的「中華民國」體制,也都是以「當局者迷」或「一時糊塗」,一語帶過,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這也是大錯特錯!台灣人民支持「中華民國」體制有國際法上的意義,那就是讓外來的「中華民國」體制本土化、合法化。
台灣人民如果現在覺醒,覺得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不好,身為中國人不好,就要認識現狀、改變現狀,而不是如投機政客蔡英文等人說的「維持現狀」。也就是要認識台灣法律上屬中的殘酷的現狀,不要像傳統獨派、民進黨政客那樣,睜著眼睛說瞎話,自摸自爽地說「台灣不屬中國」或甚至「台灣已經是國家」、「我們要維持現狀」,然後用正確的辦法試圖去改變現狀。
如何改變台灣台灣法律上屬中的現狀,說來話長,在此不論。但其方法決不是鄭自才等台澎黨人所述的「終止代管」。
言歸正傳。面友陸宏隆說台灣人民在當年時空環境背景因素下,而「當局者迷」,也不完全是事實。日治時期,台灣人民在日本現代化的教育下,不是井底之蛙,不是沒有國際觀。有很多台灣的有志之士投入反日親中的行列,因而帶動日本戰敗之後台灣人民回歸中國的風潮。台灣人民不是全部白癡智障。回歸中國是台灣人民清醒而理智的選擇,不是被誰迷惑。
陸宏隆說二戰後的台灣人民「當局者迷」,他自己呢?
我記得他曾經支持蔡丁貴的台灣自由黨。蔡認為國府非法佔領台灣。他現在支持鄭自才的台澎黨。鄭認為國府合法佔領台灣。從非法佔領到合法佔領,這是180度的大不同。兩者他都相信(兼信),還是改信後者(改宗)?他要如何自圓其說?
從非法佔領到合法佔領,算是「進步」,但認為合法佔領的權源是所謂的「代管」,還是與事實不符。昧於事實就是「迷」。當然,酒醉的人不知自己醉,迷者不知自己在迷。
不過,陸宏隆只免費提供自己的房子作為「台澎黨台南市黨部」之用,又募了幾萬元作為製作招牌等費用而已,還沒有說要買勞斯萊斯給 seafood鄭自才開,還算「不幸中的大幸」。不,更正,我寧願他因感念鄭自才刺蔣的英雄事蹟而買勞斯萊斯給 seafood(師父)鄭自才開,也不願他提供房子給鄭自才搞莫名其妙的「台澎黨」這種荒唐事。
鄭自才刺蔣值得感念,但他創黨推「終止代管」,則是老糊塗。這是兩回事,可個別評價。不要以為「台灣英雄」的任何作為都是對的。否則,那也是一種「當局者迷」。
● 相關拙作
.台灣屬於中國的理由 2008.09.23
.為什麼台灣法理上屬中?我簡單回答 2012.11.29
.說明台灣歸屬,外交部總是漠視台灣人民的意願 2015.07.17
.台灣人悲哀嗎?應該悲哀嗎? 2010.07.21
.我對台獨的基本主張 2011.05.15
-----------------------------
參考資料
-----------------------------
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觀點推論,無法完全認同
陸宏隆
陸宏隆面書 2019年5月13日
分享傅雲欽《日本何時放棄台灣?何時生效?》一文,並評論如下:
史實軌跡說明的部份,可以接受。但是衍生的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觀點推論,就無法完全認同,畢竟受當年時空環境背景因素,難免會陷入當局者迷的疑惑困境。
今日回顧史實,要還原各種複雜面相,難啊!所以只能就解密的吻合國際法和約表的觀點,抽絲剝繭,揭開接近史實的觀點面相,爭取符合台灣最大利益,國際社會也能認同支持的台灣主題地位,並透過共同可接受處理模式,終止中華民國被盟軍授權託管台灣的權利,實施住民自決公投,合法建立符合世界潮流的台灣共和國。
-----------------------------
書摘》戰後變局 台灣從一頭熱到大失所望
周婉窈 書名:《少年臺灣史》 2019年增訂 玉山社出版
新頭殼newtalk 2019.09.25
11:34
1945年8月15日正午,天皇透過收音機親自向全帝國臣民宣告戰爭結束。當時皇居城外二重橋前的廣場聚集不少日本人,有人屈膝跌坐,埋面飲泣。這一刻,臺灣人的感受想必很多樣,也許不知所措,也許悵然若失,也許突然有解脫之感,但自認戰勝的人應該很少─畢竟臺灣是跟著日本戰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紛紛追求獨立,有的奮戰數年,有的歷經十餘年才掙脫殖民統治。臺灣同樣是殖民地,卻沒加入這個風潮,為什麼?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日本時代最主要的反殖民運動走體制內改革的路線,以自治為最高理想,無法公開討論獨立,因此獨立不在一般人的思維裡,當然不會是選項之一。二、日本一投降,中國的「光復」和「回歸祖國」論述馬上輸入臺灣,當人們還來不及思考、茫然沒有頭緒時,就被帶著走。……
如同臺灣的被割讓,五十年後的被接收,都是任人決定,沒徵詢在地人的意願。戰爭末期,由於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有望,開始出現「光復臺灣」、「收復臺灣」等聲浪,甚至「奴化教育」的說法,也出現了。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日本統治時期,有一些臺灣人對中國懷抱期待,因此到中國加入國民黨政府(也有加入共產黨一方的),他們自然熱衷於「光復」臺灣,但可能因為對國民黨政府和臺灣都有深入的了解,有人開始擔心接收不當會產生嚴重的問題,甚至提出預警,例如說:如果以日本殖民臺灣的態度來對待臺灣人,「那麼中國之收復臺灣,就無異中國之殖民臺灣了」。這些討論,臺灣人其實都不清楚,但戰後「光復」的概念馬上輸入臺灣,不知道「祖國」情況的臺灣人,突然間熱烈歡迎新局勢,社會出現學習中國事物的熱潮,例如學講北京話。
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不是正常的省政府),蔣介石任命陳儀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0月,中華民國軍隊開抵基隆,受到臺灣人熱烈的歡迎,有人遠從臺南、高雄等地來歡迎。陳儀飛抵臺北時,歡迎的人潮湧向松山機場,有阿婆連換幾趟公車加入歡迎的行列,卻只見黑頭車「噗」一聲飛馳而過。對於自己完全不清楚的軍隊和統治者,這麼熱情歡迎,對照後來的發展,反差實在很大。
臺灣人歡迎國軍時,看到軍人裝扮很襤褸(還有隨身攜帶鍋子的),雖很訝異,但仍願意往好處想,有老人家就說:國軍綁腿鬆垮,那是因為腳踝塞了鉛塊,要跑時,取出鉛塊,就可健步如飛;背上揹雨傘,是從高處往下跳時,用來當降落傘。這類善意的解釋,沒多久就因實際的接觸而破滅,人們開始對國軍欠缺紀律、不守法、亂開槍、騷擾民間,產生惡感。整體來說,臺灣人從一頭熱歡迎軍隊和新政府,很快就開始失望。
失望的原因是多重的。政治方面,新政府比起臺灣總督府更專制獨裁,行政長官的權力在法的層面沒大過臺灣總督,但實際上權力超大;日治後期已經實施的地方選舉也無法繼續。經濟方面,陳儀在臺灣實施統制經濟,對內設立專賣局,規定煙草、酒、樟腦、火柴、度量衡為專賣品;對外設立貿易局,所有物品都必須經過它才能運銷中國大陸,加上其他種種管制,導致非常嚴重的問題─官商勾結,掏空臺灣的物資;臺灣物價飆漲,人民生活非常拮据艱苦。
殖民統治最糟糕的是差別待遇,臺灣人以為「光復」了,就可以當家作主,既然日本人離開了,臺灣人期待可以遞補留下的職位,沒想到卻是由外來的人接任,而且新主管的能力往往比不上日本人,也不如臺灣人。最讓臺灣知識人忿忿不平的是,新統治者用「奴化教育」污名化日本近代教育,從精神上矮化臺灣人。陳儀又採取激烈的「國語」政策,第二年就禁止使用日文,導致受教育的人突然間變為文盲,失去工作機會。這種突然間從識字變成不識字、從有工作資格變成沒工作資格,我們設身想,應該很不容易承受。
臺灣人的不適應,還在於陳儀政府帶來的「新文化」。陳儀初到臺灣時,曾向臺灣人民宣稱:「我們公務人員有三件事情不做的,不偷懶、不欺騙、不揩油。」臺灣人聽得一頭霧水,不知道什麼是「揩油」,但很快就懂。貪污、收取紅包等官場惡習,使得陳儀的惡政變得更加難以忍受。
日治時期,臺灣人和日本人原本很有隔閡,但在戰爭期間,由於共同患難,逐漸拉近關係。戰後,日本人認命接受戰敗國的命運,被遣送回國前的困苦,以及離開時的淒涼(只能攜帶隨身行李和一千元日幣),讓很多臺灣人非常同情。日本人離開時,還將家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更贏得了尊敬。戰後新統治者的差別對待,更加深臺灣人對日本人的同情。老一輩臺灣人對日本人普遍有親近感,多半是在戰後才形成。
日本人在臺灣的財產─私人的、公司的,都無法帶走,那麼,變成誰的東西?有部分被中國國民黨接收;中國國民黨不是政府,怎能將日本人的財產據為己有?這是不合法的。日產變黨產,還是今天我們沒能真正解決的歷史公義問題。
民間積累的不滿,終將因一個偶發事件而引爆成全島性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