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雲欽 2008.09.04
▲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結果統計圖(2008年8月22日~8月24日)
(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傳統獨派最悲哀的地方就是分不清理想(未來)和現實(現在),常把主觀的意願(理想、未來)當作客觀的事實(現實、現在),自欺而欺人,甚至還罵人,令人搖頭。今天(2008年9月4日 )的自由時報上,記者蘇永耀寫的《馬說法背離主流民意》一文就是如此。
該文說,總管馬英九指兩岸間不是“國與國”關係,間接否定台灣的主權獨立。但陸委會上週公布的最新民調,民眾對統獨態度要不是永遠維持現狀,就是維持現狀後獨立及儘快獨立。馬英九的說法顯然背離主流民意云云。
但查馬英九說兩岸非兩國,這是在講客觀的事實如何,不是在講主觀的意願如何(當然,在主觀意願上,馬英九主張現階段不統不獨)。
至於陸委會的最新民調是在講主觀的意願,不是在講客觀的事實如何。也就是說,陸委會的民調是在調查民眾對於兩岸未來走向的看法,不是調查民眾對於兩岸現狀的看法。
陸委會民調的問卷題目將兩岸未來走向,分為六種情形:(1)「儘快統一」、(2)「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3)「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4)「永遠維持現狀」、(5)「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6)「儘快宣布獨立」(請注意,其用詞不是「儘快獨立」,以相對於第一項的「儘快統一」,可見陸委會又認為宣布獨立是獨立的方法)。
陸委會並沒有對於所謂「現狀」是什麼加以說明。陸委會所說的兩岸未來走向,都是從現狀出發,可走向統,也可走向獨。由此可見,陸委會應認為兩岸現狀是不統不獨,可統可獨的狀態。
陸委會並沒有對於不統不獨,可統可獨的情形加以說明。其實,所謂不統不獨,可統可獨,就是事實上獨立,法律上統一的意思。台灣既然是事實上獨立,法律上統一,那就不是國家,沒有主權。馬英九對兩岸現狀的看法,和陸委會一致,並無齟齬。
在法律上統一的基礎上,可走向事實上統一,以達到純正的統一。這是第一條路(統派),可再分為「儘快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兩種情形。在事實上獨立的基礎上,可走向法律上獨立,以達到純正的獨立,這是第二條路(獨派),可再分為「儘快獨立」、「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兩種情形。維持台灣事實上獨立,法律上統一的現狀是第三條路(維持現狀),可再分為「永遠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可統可獨)兩種情形。
陸委會作民調時,不管統派、獨派或維持現狀派,都是站在台灣事實上獨立,法律上統一的基礎上,也就是台灣不是國家,沒有主權的基礎上,表示對兩岸未來走向的看法。因此,由陸委會的民調可推斷,不管統派、獨派或維持現狀派都認為兩岸現狀不是兩個國家。「兩岸非兩國」是主流民意。馬英九對兩岸現狀的看法,符合主流民意。從而,上開自由時報的文章用陸委會的民調,批判馬英九「兩岸非兩國」的說法背離主流民意,顯然錯誤。
再者,依陸委會的民調,主張「儘快統一」的比率是2%,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是8%,兩者屬統派,合計只有10%。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是17%,主張「儘快宣布獨立」的比率是9%,兩者屬獨派,合計只有26%。可見統派和獨派都不是主流民意。至於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是22%,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比率是34%,兩者屬維持現狀派,合計56%,占多數。。
馬英九主張現階段不統不獨,其詞含混,可能包含「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民意占8%)、「永遠維持現狀」(民意占22%)及「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民意占34%)三種情形。這三種看法的民意合計74%。因此,在主觀意願上,馬英九主張現階段不統不獨,符合主流民意(不然,他怎麼會當選總管?)。獨派才是背離主流民意。從而,獨派也不能用陸委會的民調,批判馬英九主張現階段不統不獨是背離主流民意。
附言者,由獨派目前背離主流民意,可見台獨運動不能採取民進黨政客所常說的「一切以民意為依歸,不預設立場」的態度。台灣的獨立建國不能靠民進黨那些爛政客。那些爛政客滿腦子只是想如何討好民意,不是想如何引導民意、改變民意。
● 相關拙作
-----------------------------
參考資料
-----------------------------
(2008年8月22日~8月24日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對於現在兩岸關係跟過去一年相比,有52.2%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變得「比較緩和」,且對於政府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能力,有50.6%的民眾表示有信心。
有51.8%的民眾支持政府推動兩岸經貿政策鬆綁,同時有65.5%的民眾認為兩岸經濟貿易往來,應採「嚴格一些」的管理。
有67%的民眾認為兩岸應該停止外交上的競爭,共同參與國際社會,且有51%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外交關係的推動可以相輔相成。
關於兩岸未來協商議題順序的安排,高達73%的民眾贊成應該要先處理經濟議題,以後再談政治議題,僅有15.8%的民眾表示不贊成。
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仍占絕大多數(82.6%),與歷來調查結果一致。
壹、 調查背景與方法
為了解民眾對兩岸關係相關問題的看法,本會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8月22至24日,以電話訪問台灣地區20歲以上成年民眾,共完成1,094個有效樣本,在95%的信賴度下,抽樣誤差在±2.96%左右。
貳、 主要結果
(一) 對整體兩岸關係的看法
整體來說,對於現在兩岸關係跟過去一年比起來,有52.2%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變得「比較緩和」,有29.9%的民眾認為「沒有改變」,僅有9.8%的民眾認為變得「比較緊張」。此外,對於政府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能力,有50.6%的民眾表示有信心,37.3%的民眾表示沒有信心。
(二) 對兩岸經貿政策的看法
政府推動兩岸經貿政策的鬆綁,有51.8%的民眾表示支持,有33.7的民眾表示不支持。至於兩岸經濟貿易往來的管理,有65.5%的民眾認為應該「嚴格一些」,有20.9%的民眾認為應「放鬆一些」。
(三) 對兩岸關係和外交關係的看法
有67%的民眾認為兩岸應該停止外交上的競爭,共同參與國際社會,有21.6%的民眾表示不同意。此外,有51%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外交關係的推動可以相輔相成,有35.7%的民眾表示不同意。
(四) 對兩岸協商的看法
對於兩岸未來協商議題的順序,高達73%的民眾贊成應該要先處理經濟議題,以後再談政治議題,僅有15.8%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同時,有51.6%的民眾認為兩岸協商「對等尊嚴」與「實質利益」兩者一樣重要,而強調「對等尊嚴」比較重要的比例略高於追求「實質利益」(22.9%:18%)。
(五) 民眾的統獨立場
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占絕大多數(82.6%)。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是六種意見裡的最大多數(占34.4%),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占22.4%。
(六) 對中共「一國兩制」主張的看法
對於中共以「一國兩制」發展兩岸關係的主張,絕大多數(81.8%)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僅有8.1%的民眾表示贊成。
(七) 對兩岸交流速度的看法
關於政府開放兩岸民間交流的速度,民眾認為「剛剛好」比例為40.6%仍居多數,有29.5%的民眾認為「太快」,有17.5%的民眾認為「太慢」。與今年3月的調查相較,民眾對兩岸交流速度認為「剛剛好」的比例大致相當;認為「太快」的比例增加1成(10.6%),「太慢」的比例則減少了1成7(17.7%)。
(八) 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態度
有53.1%的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我政府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21.3%、「不友善」31.8%),有45.1%的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我人民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17.3%、「不友善」27.8%)。與今年3月的調查相較,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政府不友善的程度,已下降近1成(8.7%)。
自由時報 2008.09.04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指兩岸間不是「國與國」關係,間接否定台灣的主權獨立。但陸委會上週公布的最新民調,民眾對統獨態度要不是永遠維持現狀,就是維持現狀後獨立及儘快獨立。馬的說法顯然悖離主流民意。
馬政府上台不斷宣揚中華民族概念,為兩岸的統合「做出貢獻」。但多數民意並不作此反應;其中,主張維持現狀後「再決定」,由今年三月調查的四成四,滑落至現在的三成四,民眾顯漸不認同兩岸關係的模糊狀態。
民眾對統獨表態率不僅提高,問到支持儘快統一或維持現狀後統一的「統派」比率持續滑落,僅九.八%。
至於「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由今年三月的二成上升至二成二;而「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由一成七上升至一成八;主張「儘快宣布獨立」由六%升至八%。無論是主張台獨或獨台都有顯著增加。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昨在接見德國國會議員塞巴斯提安所率領的「德國國會友台小組訪團」表示,對政府而言,改善兩岸關係與拓展國際空間同等重要。政府大陸政策主要目標為追求台海及區域的和平及穩定;倘若中共持續在國際上打壓我國,對正逐漸回溫的兩岸關係將有不利影響。
此外,針對外界質疑馬政府大陸政策過度向中傾斜,賴幸媛說,兩岸方面所推動的各項經貿鬆綁措施,旨在與國際連結,健全國內投資環境,鼓勵台商回流,以帶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向中傾斜的說法是不正確解讀。
自由時報 2008.09.04
接受外媒專訪 提新定義
〔記者彭顯鈞/台北報導〕對於兩岸的「關係」,馬英九總統接受國外媒體專訪時提出「新定義」,他指出,海峽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馬總統認為,兩岸主權爭議目前無法解決,但可用「九二共識」暫時處理。
馬總統於八月廿六日 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董事長瓦斯蓋茲專訪,總統府於昨天公布專訪內容。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進一步說明,總統所提「特別關係」的觀念,是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在憲法架構下,中華民國就是自由地區,也可稱為台灣地區,對岸是大陸地區,每個統治地區上面有統治的當局,「我們是台灣當局,他們是大陸當局」。
馬總統表示,海峽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這點非常重要」。
馬總統強調,「我們的」憲法無法容許領土上有另一國,「他們的」憲法也不允許領土上有另一國家,所以雙方是特別的關係,因此不可能取得包括墨西哥在內任何國家的「雙重承認」。
太陽報詢問,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中國又說台灣是其一省,似是無法妥協的紛爭,總統是否有和解之道?
馬總統表示,此為主權層面爭議,目前無法解決,也沒有答案,但此爭議可暫時處理,即雙方有九二共識,雙方對一個中國原則都可接受,但內涵有不同看法,他希望兩岸在外交上不要再惡性競爭,和平共存才是雙方國際相處最理想的方式。
至於兩岸軍事問題,馬總統指出,政府要建立一個小而美的國軍,能夠嚇阻對岸採取任何軍事行動,這方面政府要維持國防預算不少於GDP(國內生產毛額)三%,讓國防能夠真正保衛國家安全,「但我們不會採取攻勢的作為,戰略上一定是採取守勢」。
馬總統強調,大陸對台灣部署飛彈,每年以差不多八十到一百枚的速度增加,對台灣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脅,政府將來和對岸發展關係時,會要求對方簽署和平協議。在簽署和平協議前,政府會要求對岸對這些飛彈做一些處理,因為台灣不願意在飛彈的威脅之下進行和平談判。
黃啟堯(作者為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自由時報 2008.09.04
這些訊息包括:一、馬 先生認為兩岸現狀處於一種「非國與國特殊關係」。二、馬 先生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三、亦不承認台灣中華民國為一主權獨立國家。四、認同「一中兩府」的立場。
然從國際法角度,馬 先生的此一憲法觀點的兩岸關係頗有問題,首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於一九五四年,但因中共為一違反國際法原則產生之「反憲政權」,故未獲國際承認,遲至一九七一年始為聯合國接受,並取代中華民國之中國席次。
其次,中華民國憲法之領土並不涵蓋台灣,亦非由台灣人民所制定之台灣憲法,故在台實施之中華民國憲法並不具合憲性,難以據此表述對中關係。
其三,有效統治為國際法重要原則之一,兩岸政府均為國際法主體,且各自有效統治其領土近六十年,故皆符合蒙特維多公約中國家之要件。雖然邦交國數呈消長之勢,然無損於國家之法律地位。
「一中政策」排除對中國之雙重承認,並不等於排除承認台灣,且外國之外交政策不等於國際法,亦不等於我國之外交政策,我國可以承認中國或容許雙重承認,問題在於中方脅迫及外國屈從,是實然而非應然。
故而,「一中政策」是一種向中傾斜的外交政策,非僅造成兩岸的軍力失衡,更危及海峽長遠的和平與繁榮,此一不符合平等、民主與人權的外交政策,極有商榷餘地。
-----------------------------
自由時報 2005-04-09
〔記者彭顯鈞、李欣芳╱台北報導〕中國是否為「外國」?昨天成為立委總質詢的話題,行政院長謝長廷表示,中國政府不是本國政府,這部分沒有爭議,然而,是否為外國政府,有爭議。
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也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算是「中華民國以外的地區」。
民進黨立委莊碩漢質詢時表示,江丙坤等人是否觸法,關鍵在於中國大陸算不算外國,他認為中國當然是外國,完全適用刑法第一一三條。
謝長廷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也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國政府不是本國政府,這部分沒有爭議;然而,是否為外國政府,牽涉到法理上的認定以及人民的觀感,這部分存在爭議。
民進黨立委黃昭輝質詢時也要求行政官員清楚答覆,到底中國政府是不是外國政府?
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以外的地區」。
吳釗燮表示,江丙坤等人是否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一及第卅三條之一,確實存在適法性的爭議,陸委會正在研議,尚無定論。
至於江丙坤返國後須面對的法律爭議,謝揆說,政府對兩岸交流達成的七點結論,是指兩岸交流應依法辦理,並非依法懲處、起訴或判刑,若法律認為沒問題,就沒問題,若有法律爭議,就依法辦理。
行政院長謝長廷昨天表示,台灣在野政黨爭相到中國搶頭香、爭取高規格,這是政黨惡鬥的結果,中國將因此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目標就是把「台灣去政府化」,台灣有關兩岸關係的法律,其實就是在防止「被去政府化」,遵守法律才是台灣安全防衛的底線。
黃昭輝進一步批評國民黨身為最大在野黨,卻聯合中國打擊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就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謝長廷表示,從歷史上看,中共擅於利用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而次要敵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希望國內各政黨都要體認台灣整體利益,從歷史中學教訓。
莊碩漢指出,兩岸關係近兩個月以來出現驚天動地的變化,許多民眾擔心台灣是否就此沉淪、是否「被統去」,而正當國際對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施加壓力的同時,江丙坤等人卻從中國帶回來所謂的十點共識,一夕之間花掉台灣的籌碼,替中國解套,許多外國學者百思不解,也對台灣的前途深感憂慮。
謝長廷表示,在日本或美國,重要的政治人物出訪或與他國接觸,必定先與執政當局打聲招呼,了解政府目前的底線,只有台灣才出現各行其是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