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年《中國名人錄 (第三版)》收錄的梁啟超像
(圖:維基百科 - 梁啟超)
中國的政局自古以來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狀態。在「分」和「合」之間,中國人不喜歡「分」,喜歡「合」──也就是所謂的「大一統」。
為了滿足「大一統」的政治迷思,中國人寧可浪費許多資源和精力,賠上無數的生命,以促成「大一統」。
中國清末民初的政政家、思想家梁啟超(1873年-1929年)的政論文章,內容前進,語氣熱切,感動不少學子,連毛澤東年輕時都深受影響。梁啟超認為中國的大一統使競爭的狀態喪失,阻礙中國的進步,是中國積弱的原因。
茲節錄幾段梁啟超談到這方面的文章如下。
1.《新民說──第十一節:論進步》1902年~1903年撰
「……夫進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譬之流水,性必就下;譬之拋物,勢必向心。苟非有他人焉從而搏之,有他物焉從而吸之,則未有易其故常者。然則吾中國之反於彼進化之大例,而演出此凝滯之現象者,殆必有故。……
吾思之,吾重思之。其原因之由於天然者有二,由於人事者有三。
一曰︰大一統而競爭絕也。競爭為進化之母,此義殆既成鐵案矣。泰西當希臘列國之時,政學皆稱極盛。洎羅馬分裂,散為諸國,復成近世之治,以迄於今,皆競爭之明效也。夫列國並立,不競爭則無以自存。其所競者,非徒在國家也,而兼在個人。非徒在強力也,而尤在德智。分途並趨,人自為戰,而進化遂沛然莫之能禦。
故夫一國有新式鎗炮出,則他國棄其舊者恐後焉。非是不足以操勝於疆場也。一廠有新式機器出,則他廠亦棄其舊者恐後焉。非是不足以求贏於闤闠也。惟其然也,故不徒恥下人,而常求上人。昨日乙優於甲,今日丙駕於乙,明日甲還勝丙。互相傲,互相妒,互相師,如賽馬然,如鬥走然,如競漕然。有橫於前,則後焉者自不敢不勉;有躡於後,則前焉者亦不敢即安。此實進步之原動力所由生也。
中國惟春秋戰國數百年間,分立之運最久,而群治之進,實以彼時為極點。自秦之後,一統局成,而為退化之狀者,千餘年於今矣。豈有他哉?競爭力銷乏使然也。……」
2.《新民說──第十七節:論尚武》1902年~1903年撰
「……中國以文弱聞於天下,柔懦之病,深入膏肓,乃至強悍性成馳突無前之蠻族,及其同化於我,亦且傳染此病,筋弛力脆,盡失其強悍之本性。嗚呼!強者非一日而強也,弱者非一日而弱也,履霜堅冰,由來漸矣,吾嘗察其受病之源,約有四事。
一由於國勢之一統。人者多欲而好勝之動物也,衣服飲食,貨物土地,皆生人所藉以自養,而為人人所欲望之事。人人同此欲望,即人人皆思多取。
故人與人相處,必求伸張其權利,侵他人之界而無所饜;國與國角立,亦必求伸張其權利,侵他人之界而無所饜。然彼之欲望權利之心,固無以異於此也,則必竭力抗爭,奮腕力以自衛,稍一恇怯,稍一退讓,即失敗而無以自存。
是故列國並立,首重國防,人騖於勇力,士競於武功,苟求保此權利,雖流漂杵之血,枯萬人之骨而不之悔。而其時人士,亦復習於武風,眥睚失歡,挺身而鬥,杯酒失意,白刃相仇,借軀報讎,恬不為怪,尚氣任俠,靡國不然。遠觀之戰國,近驗之歐洲,往事亦可觀矣。
若夫一統之世,則養欲給求而無所與競;閉關高枕而無所與爭;向者之勇力武功無所復用。其心漸弛,其氣漸柔,其骨漸脆,其力漸弱。戰國尊武,一統右文,固事勢所必至,有不自知其然者矣。
我中國自秦以來,久大一統,雖間有南北分割,不過二三百年,則旋歸於統合。土地遼廣,物產豐饒。雖有異種他族環於其外,然謂得其地不足郡縣,得其人不足臣民,遂鄙為蠻夷而不屑與爭,但使其羈縻勿絕拒杜勿來而已,必不肯萃全力而與之競勝。
太平歌舞,四海晏然,則習為禮樂揖讓,而相尚以文雅,好為文詞詩賦訓詁考据,以奇耗其材力。即有材武桀勇者,亦閒置而無所用武,且以麤魯莽悍,見屏於上流社會之外。
重文輕武之習既成,於是武事廢墮,民氣柔靡,二千年之腐氣敗習,深入於國民之腦。遂使群國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溫溫如菩薩,戢戢如馴羊。烏乎!人孰不惡爭亂而樂和平,而烏知和平之弱我毒我乃如是之酷也。……」
3.《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第二章:其相異之點及其原因與影響》1899年撰
「……自酋長競爭,以至於列國競爭,此乃世界人類自然之程度而不可避者也。其局至今未息而日益劇烈。不獨歐洲為然。即以亞洲論之。五十年前之印度,三十年前之日本,皆一國中含有無數小國。而歐洲上下數千年,除羅馬時代外,無一日不在並立競爭之中。獨中國則不然。秦廢封建置郡縣以後,二千年循其軌而不易。……
中國自秦漢至今日,可直謂為統一時代,是為中國國體與歐洲大異之一事。……
列國並立者必相爭,使天下無罪之民,肝腦塗地。又凡封建貴族之國,持國權者必極驕倨,奴視其民。民不堪命。故論安民之政,則列國必不如一統,斯固然也。
雖然,列國並立者,以有所爭競,故其政府不能不勵精圖治,以謀國家之進步,求足與他國相角,而不至墮落。如是則國政必修。其國民常與他國相遇,常與戰事相習,則其敵愾好勝之心,自不得不生。如是則民氣必強。國政修,民氣強而國民之文明幸福,遂隨之而日進。此列國並立之效用也。
若我中國以數十代一統之故,其執政者枵然自大,冥然罔覺,不復知有世界大局,惟彌縫茍且以偷一日之安,務壓制其民,以防亂萌。而國政之敗壞萎弱,遂至不可收拾。其國民受壓既久,消磨其敵愾之心,盪盡其獨立不羈之氣,以至養成不痛不癢今日之天下。此則二千年一統之國勢所影響也。……」
4.《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一節:積弱之源於理想者》1900年撰
「……歐人愛國心所以獨盛者,彼其自希臘以來,即已諸國並立,此後雖有變遷,而其為列國也依然。互比較而不肯相下,互競爭而各求自存。故人人腦中之理想,常有一國字浮於其間。其愛國也,不教而自能,不約而自同。
我中國則不然,四萬萬同胞自數千年來,同處於一小天下之中,視吾國之外,無他國焉。緣此理想,遂生二蔽。一則驕傲而不願與他國交通,二則怯懦而不欲與他國爭競。以此而處於今日交通自由競爭最烈之世界,安往而不窒礙耶?故此為中國受病之第一根源。……」
5.《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儒學統一時代》1902年撰
「……夫進化之與競爭,相緣者也。競爭絕,則進化亦將與之俱絕。中國政治之所以不進化,曰惟共主一統故。中國學術所以不進化,曰惟宗師一統故。而其運皆起於秦漢之交。秦漢之交,實中國數千年一大關鍵也。……
有居上位握權力者,從其所好,而提倡之,而左右之。有所獎厲於此,則有所窒抑於彼。其出入者,謂之邪說異端,謂之非聖無法。風行草偃,民遂移風。泰西中古時代之景教,及吾中國數千年之孔學,皆自此來也。……
故儒學統一者,非中國學界之幸,而實中國學界之大不幸也。……
進化與競爭相倚。此義近人多能言之矣。蓋宇宙之事理,至繁賾也。必使各因其才,盡其優勝劣敗之作用,然後能相引以俱上。若有一焉,獨占勢力,不循天則以強壓其他者,則天演之神能息矣。……
吾中國學術思想之衰,實自儒學統一時代始。按之實跡而已然,證之公例而亦合。吾又敢安敢自枉其說也。
吾更為讀者贅一言者,吾之此論,非攻儒教也,攻一尊也。一尊者,專制之別名也。茍為專制,無論出於誰氏,吾必盡吾力所及以拽倒之。吾自認吾之義務當然耳。……」
由上引梁啟超的文章,可知:大中國大而無當,大一統害中國。我們可進一步認定:大中國要解體,中國人民才能出頭天。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像黃河氾濫一樣永無休止。週期性的大動亂,總是一次又一次把生產力的積累無情地摧毀掉。今天,紫禁城里的金鑾寶座早已成為歷史文物,龐大的儒家官僚網也灰飛煙滅了,但是,大一統的幽靈仍然不散。中國的大一統幽靈似乎要繼續讓中國沉倫。它下一個要吞噬的目標就是事實上已分離自主的台灣。
因此,台灣獨立不只是能救台灣,也有一個附帶的功能──救中國。台灣獨立可使中國避免沉淪,促進競爭,走向進步。
中國人要救中國,請從幫助台灣獨立做起!
● 相關拙作
.中國的未來版圖,漪歟盛「災」! 2016.01.30
.「和平發展」意含「血洗台灣」 2013.06.23
.北京:「搞台獨會自食惡果」,什麼意思? 2017.09.27
.寧做小辣椒,不當乖寶寶 2007.08.19
.理性讓台獨更無力 2011.04.24
.林朝崧次韻梁啟超,林獻堂打臉溫家寶 2019.09.23
.「和平發展」意含「血洗台灣」 2013.06.23
.北京:「搞台獨會自食惡果」,什麼意思? 2017.09.27
.寧做小辣椒,不當乖寶寶 2007.08.19
.理性讓台獨更無力 2011.04.24
.林朝崧次韻梁啟超,林獻堂打臉溫家寶 2019.09.23
-----------------------------
參考資料
-----------------------------
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任公與其師康有為師徒並稱的最大表現為光緒廿四年(1898)的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900年春天,因為變法失敗,而走向革命。他們在漢口起義,殉難者三十餘人。這一年,孫中山也在湖州起義,一樣失敗了。他們的共同願望是:「合法公平的貿易權利,與世界各文明民族一律平等的地位」,在國內問題上則是
「鼓勵人民要求內政改革」。革命失敗後,任公亡命日本十四年,民國成立後才返國,結束流亡生涯。
任公為民初進步黨人,曾任司法總長、財政總長兩職。民國五年,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反對袁氏稱帝;民國六年,以「代段祺瑞討張勳復辟通電」,痛斥復辟。
民國九年初,任公自歐洲考察返國,決定自此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國民實際基礎之教育事業,如組織共學社,發起講學社等。其本人並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後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北京圖書館館長、司法儲才館館長等職。
任公一生於政治及學術界都有所貢獻。觀其政治主張,雖時變而有原則;他喚起求變思想,誘發了中國知識份子的甦醒和自覺;他"先破壞後建設"的革命理論,點燃了革命運動的火種;他維護共和的堅決和執著,使袁的"帝制"與張的"復辟"煙消雲散。他在學術界的貢獻尤為卓著,計其一生著述,當不下一千四百萬言,其中多有膾炙人口之著如:《飲冰室文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墨經校釋》、《清代學術概論》等。
李筱峰1999/08/07
李筱峰個人網站
……東亞大陸自秦漢起,出現大帝國的局面維續長達四百餘年。秦漢帝國不僅奠定了後來「中國」版圖的基礎,也為往後華人的世界根植下「大一統」的觀念。秦漢之後,儘管在東亞大陸上幾度出現列國並立的局面,但是「大一統」的價值觀念卻一直在華人的心海中烙下一條神聖的投影,視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為「常態」,視列國並立的時期為不正常。這種觀念使得一些帝王將相往往以打破列國並立的局面、追求「天下一統」為神聖的歷史使命;而史家也亦步亦趨,以「天下一統」取向做為謳歌歷史的標準。……
然則,我們審視歷史,自秦帝國以降的二二一五年間,列國並立的期間就有七三三年,這段約佔三分之一長的時間,豈可視為「非常態」?如果再將先秦的春秋戰國群雄並立的時間也統計進來,則列國並立的時間長達一二八二年,佔四十二%的時間,豈能以「非常態」來看待?再說,人民生活水準的高低,與是否「大一統」,並不必然成「正相關」。有時候,在列國並立的時代裡,有些地方生活過得好好的,可是在遭受「大一統」之後,生活水平頓然下降,甚至因此進入動盪不安之境。最典型的例子,像四川,歷史上曾經出現數次獨立的政權,生活水平不見得差,被「統一」之後﹝例如被趙匡胤的宋併吞﹞,不久就發生良民被剝削而爆發的農民革命:再試看五代十國時期的大閩國,前後約五十三年,但在福建地區之開發,尤其是海外交通與貿易的重大轉變,卻有著重大的意義。中國的傳統史家顯然不在乎這些「分」「合」之間的社會意義,他們只在乎是否「大一統」,只要「大一統」,即便生活水準降低了,也無所謂;如果「分裂」,即使生活較好,也不應該。
「大一統」下的中國,幅員廣大,南與北,東和西,差異極大,加以以行中央集權,結果往往抹殺了地方上的特性,阻礙各地方的創造潛能。為了滿足「大一統」的政治迷思,寧可浪費許多資源和精力,賠上無數的生命,以促成「大一統」,這是中國積弱的因素之一。……
金沖
……一九一○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小學堂在湘鄉縣城附近的東台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里,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已經死了,新皇帝宣統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康有為、梁啟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並不知道,此時孫中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為時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絡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啟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在日本刊印《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國內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梁啟超曾主講于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啟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叢報》已經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時,表哥文昌曾借給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訂本。他讀了又讀,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來,還寫下一些批注。在第四號上的《新民說》第六節“論國家思想”處,他寫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後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政論文字,表明他當時對君主立憲和封建專制兩種國家體制的理解。從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從贊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到主張以英、日為楷模進行立憲變法,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發展的第一個梯階。更重要的是,梁啟超的《新民說》深入接觸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主張從“變化民質”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個思路開五四時期主張改造國民性的先河,對毛澤東的影響也持續了較長時期,他以後組織的新民學會的會名顯然就是從這里來的。……
蘇曉康、王魯湘、張鋼、謝選駿、遠志明
……是一種什麼樣的強大力量,能把這麼大的國家牢牢凝聚了兩千多年?這個“大一統”之謎,使中外學者在驚愕中絞盡腦汁。
馬克思曾經把建立在封建自然經濟之上的社會結構,形像地比喻為“一袋馬鈴薯”,雖然裝在一個口袋裡,卻是彼此分離的。在古代中國,小農像夏夜的星空,密密麻麻,一盤散沙。具有社會聯絡功能而又信仰統一的儒家知識分子,把分散的小農有效地組織成社會。
這種獨特的社會結構,曾經在中國造就了高度繁榮。雖然,就在這大一統的奇跡裡,在一種爛熟文明的燦爛外表之下,在一種絕對供奉皇帝﹑聖人﹑老人﹑祖宗牌位的繚繞紫煙之中,這個社會結構的內囊裡卻悄悄地腐爛著。這種情形,非常像那黃河大堤正在被螻蟻和田鼠悄悄蛀空一樣。儒家組成的官僚隊伍,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腐化傾向,權力本身成為一種腐蝕劑。於是,往往到了王朝鼎盛時期,崩潰就在眼前了。
然而,舊王朝崩潰了,新王朝很快取而代之,社會結構又恢復原樣,繼續朝著下一個崩潰走去,就像黃河大堤潰決了,人們又修復它,等著下一次潰決。
我們為什麼總是陷在這樣一種週而復始的命運之中呢?這個神秘的超穩定結構,主宰了我們兩千年。而今,紫禁城里的金鑾寶座早已成為歷史文物,龐大的儒家官僚網也灰飛煙滅了,但是,大一統的幽靈似乎還在中國的大地上游蕩。社會震蕩的惡夢還讓人記憶猶新。更不可忽視的是,官僚主義,特權思想,以致局部的腐敗現象,仍然在破壞我們的四化大計,這些古老的社會頑症,頗有些像黃河每年帶來的泥沙,在一天天地淤高下游河道,漸漸積累危機。也許,就像人們對不斷增高的大堤深表憂慮一樣,永遠的超穩定,不也頗令人憂慮嗎?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的啟示,難道還少嗎?
李筱峰 1999/10/30
李筱峰個人網站
……1990年廖教授曾回中國河南老家一趟,「卻感受不到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家的感覺。」在拜祭完雙親墳墓返回台灣之後,他不但沒有一絲「回歸祖國」的念頭,反而更加認同台灣而自稱是「河南來的第一代台灣人」。廖老師這樣說:「中國是我的生母,台灣是我的養母,我希望兩者平等相待,不願養母變成生母的屬下或奴僕。」他堅持他的養母應該獨立於他的生母之外的另外一個重要理由,是基於對中國政治文化本質的更深刻認識。
他看穿中國政治文化的本質,並非意味著他對中國的絕情,相反的,他從另一個角度提出「台灣獨立救中國」的觀念。他認為,擺脫中國的專制文化而獨立建國的台灣,是中國人的希望。「真正以人本精神愛中國的人,不僅要支持台灣獨立,更應該促使中國按地理、人口及經濟結構,分成八到十個獨立的共和國,彼此公平競爭、互相砥礪、協助,才是全中國人之福。
李筱峰 2000/06/23
李筱峰個人網站
……最近又接到一個不幸的噩耗。民主運動上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摰友周文治先生過世了。老天,你何忍又再次打擊我這脆弱的心靈!……
他有一句名言,讓我印象最深刻—「台灣獨立救中國」。他說,民主自由的獨立台灣,可以做中國民主化的榜樣,也可以幫助中國多方面發展。所以,獨立的台灣絕對有助於中國。反之,如果台灣被併吞,會像所謂「光復」後,二二八事件前的台灣,一切逆退,對誰都無益處。文治兄這句名言,可以打破過去汙蔑台獨是要與中國敵對的說法。只有小學畢業的周文治,能用如此淺顯又貼切的口號來表達理念,絕不遜於某些滿口術語的留洋博士。
所以,廖中山教授生前最喜歡引用他這句「台灣獨立救中國」的名言。文治兄在天若與廖老師相見,兩人應該可以對飲暢談「台灣獨立救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