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反戰」只是反對台灣抵抗共匪,當年倒扁則主張製造動亂

傅雲欽 2021.03.16

200698日統派楊度發表「倒扁關鍵:製造動亂迫美國介入」的好戰言論。
(圖:TVBS新聞畫面)

台灣人反對共匪武嚇,想要誓死捍衛台灣,常遭媚共的統派假借「反戰」之名反對。

統派文人楊渡昨天在《江山留與後人愁》一文中說,一位在大學執教30幾年的師友,對他的學生認為「大陸不敢對台動武」,甚至以為現在還可以「拿掃把去打仗」,感到不可思議。最後他只能引用杜甫詩句:「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來抒發內心的無奈云云。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宿江邊閣》五言律詩。全詩如下: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杜甫一生仕途不順,不幸又碰上唐朝由盛轉衰的動亂時期。除了規模空前的軍閥安祿山史思明作亂之外,其他較小規模的藩鎮動亂也不斷,讓他顛沛流離,不得安身。但一直忠於朝廷,痛恨軍閥背叛朝廷,征戰作亂。聽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安史之亂後的另一場藩鎮之亂。他為戰事憂心,是擔憂官軍消滅不掉叛賊,不是怨怪官軍犧牲人命打仗,不趕快投降。這由安史之亂時,官軍收回河南、河北的失土時,杜甫欣喜若狂,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名篇可證: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台灣如楊渡之流的前朝餘孽卻擔憂叛賊共匪壓迫台灣時,台灣人起來抵抗。這不是引喻失義,是什麼?杜甫如果生在今日的台灣,也會主張抵抗共匪,反對這些投降派。這些投降派胡亂引用杜甫詩句,胡亂消費杜甫,真是可惡。

楊渡在該文中又提到,北宋在徽、欽二帝被虜後,金人大舉南侵。宋室不敵而南遷。文人李清照落難到南方。在流離逃難中,李丟失了先前收藏的文物字畫。講到這裡,楊渡和
龍應台一樣,喟嘆戰爭無情,讓那文明而細緻美好的事物都消散無跡。然後,他話鋒一轉,講到現在的台灣,說龍應台之流的反戰言論讓他讀到了「某一種南宋的哀愁」。


「某一種南宋的哀愁」?哪一種?這是文人的濫情模糊筆法,語焉而不詳。分析起來,那種哀愁其實是狗屁不通的「為賦
〝反台獨的〞新詞強說愁」。

李清照因戰亂丟失的文物字畫,要怪誰?難道不怪金人武力南侵,要怪宋室武力抵抗嗎?國難不抵抗,這是二戰時法國巴黎不設防,寧降不戰的投降主義。楊渡如果當時是巴黎的法國人,可能為了保護自己收藏的文物字畫,而留在巴黎,當德國納粹的順民。但宋朝的李清照不是。她寧丟失文物字畫,也不當金國的順民。

從李清照的舉措,正常人學到的是,放棄文物字畫,轉移陣地,繼續抵抗,不當亡國奴。但龍應台、楊渡等投降派學到的似乎是,保留文物字畫比較重要,何必逃難?何必抵抗?當亡國奴有什麼關係?這是沒有大是大非的、病態的「戀物癖」。

進一步說,從李清照逃難流離的遭遇,正常人不但不能怪罪宋室武力抵抗,還要怪罪宋室武力抵抗的程度不夠。宋室積弱,無力抗金,原因何在?武夫出身的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篡奪天下之後,為了避免後人有樣學樣,而採行重文輕武政策。舉國文質彬彬,但弱不禁風。有識之士蘇軾看不慣,曾提出《教戰守策》,提醒朝廷注重國防,提振士氣,加強戰力。但人微言輕,朝廷不予重視。到了徽、欽二帝,更是一天到晚舞文弄墨,沉醉在文物字畫(龍應台、楊渡所謂的「文明而細緻美好的事物」)之中,不知強兵抗敵。後世之人,尤其現在的台灣人,對於宋室南遷學到的教訓應該是,加強尚武精神,提振國防武力,全民備戰,以戰止戰。

但龍應台、楊渡等投降派喜歡文人附庸風雅,琴棋書畫,不喜歡尚武備戰,刀光閃閃,只會無病呻吟,說「戰爭好可怕喔!」、「文物字畫毀掉好可惜喔!」可見他們是徽、欽二帝的同路人,心中沒有國家,只有字畫。徽、欽二帝是亡國之君,龍應台、楊渡是害台之民。

蔣介石還在世時,一天到晚枕戈待旦,誓言反攻大陸。龍應台、楊渡這些前朝餘孽當時怎麼一個屁都不敢放?怎麼不去「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呢?怎麼不責罵蔣介石:「你想要毀掉兩岸文明而細緻美好的事物,尤其是故宮博物院的骨董寶貝嗎?」今天,如蔣介石再生掌權,會把把這些媚共的投降派抓去槍斃。

可見楊渡不是絕對反戰的「極端和平主義者」。他反戰,是看場合說的。蔣介石時代,他要不是也主戰消滅共匪,就是心懷二心,但沒種說出來。現在,台灣民主自由了。台灣人為了捍衛民主住自由要跟共匪拚,他卻高聲主張「反戰」,不要得罪共匪。但是,如果藍營要拉下本土政權,他又認為要不惜一戰。2006年,施明德結合藍營發起倒扁運動時,身邊圍繞著一些藍營統派的狗頭軍師。楊渡是其中之一。他當時是主戰的。他說,只有美國介入,才能讓陳水扁下台,但如何讓美國介入呢?就是台灣要發生長時間激進的動亂。又說,用激進手段把警察拉過來,讓他們無心為陳總統抵擋,總管府的防守洞開,群眾就可以進攻總管府。施明德後來曾說,倒扁時他一度想讓群眾衝進總管府,但最後他還是打消這個想法。大概他判定楊渡這些激進派不可靠,不能中計。

為了拉下陳水扁,楊渡主張要製造台灣動亂。這傢伙可能哪天為了拉下獨派政權,主張迎接中共王師,血洗台灣。這個假反戰、假和平主義的偽君子!

● 相關拙作

龍應台「反戰」的真意是「反台獨,以苟免戰爭」 2020.10.20

-----------------------------
參考資料
-----------------------------

江山留與後人愁
楊渡(作者為作家)
中時新聞網  2021/03/15  19:05

85
歲的歐豪年老師寄來新作一首,詩中寄託深深憂思:「昨夜星辰昨夜風,吾生至此已無夢。人撕臭氧未自覺,猶嘆窮奢極侈中……。」

我有些訝異。他此生際遇幸運,嶺南畫派傳人,風格卓著,青年時代來台即得蔣夫人宋美齡青睞,收藏系列畫作於陽明山中山樓,獨領風騷,名重士林。兩岸開放後,大陸亦有數地設立美術館。

此時此刻,在疫情的苦鬱中,他卻發出一種深沉的悲嘆:「……新冠驟得庚子歲,斯民相處竟難容,若非人禍遭天譴,何竟天怒責重重。」他的憂心來自世界處於疫情的苦難中,斯土斯民,本該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卻在政治的操弄下,「相處竟難容」;而疫情的肆虐,在歐美等地更多是一種人禍所造成的「天怒重重」。

不僅是歐老師,我所接觸的文化界老友,也都不免對台灣社會的衝突撕裂,心懷憂思,曾勸慰說:「邦無道則隱,那些人的名字,光提到都覺得弄髒了唇舌,何必浪費時間?」

在網路時代,為了吸引眼球,言論已難以條分理析。最常使用簡單的二分法,把人先分類,如依南北、貧富、統獨、藍綠、世代、美醜、陣營等等,區分下去,到最後每一個人都只是幾個標籤。更有甚者,某些標籤是惡意的。例如「人渣」「腦殘某粉」「親中」「賣台」「台派」等等。依這些標籤而貼,人便失去獨特的人性,更不必說細緻的理解,人文的溫情了。

可笑的是,由於網路逐步走向手機閱讀,字愈簡短愈有效用,那些標籤反而更容易讓人記住,到最後,人成為沒有面孔的人。所謂「臉書」(facebook),變成「無臉群眾」(faceless crowd)。在「無臉」的掩蓋下,人可以喪失自我,跟著群聚吶喊,言語霸淩,乃至成為被收買的網軍而不以為恥。

在無臉的時代,執政者買媒體、組網軍、包養名嘴,囂囂然霸淩天下。而政權的傲慢,帶風向的金錢掛帥,讓群眾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台灣向一個盲從罵陣、張牙舞爪的暗黑社會,不斷沉淪。

一位在大學執教30幾年的師友,對學生竟認為「大陸不敢對台動武」,甚至以為現在還可以「拿掃把去打仗」,感到不可思議。最後他只能引用杜甫詩:「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來抒發內心。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憂患,也被視為是政治不正確。當網軍配合執政者高喊「全民皆兵」「國民自衛隊」「戰到最後一根掃把」…。憂患者變成不知如何去說話。一個作家只是寫了「反戰」二字,就被網軍出征。人們只能無言,因為你就是說不出一樣的話,去改變瘋狂的腦袋。在執政者有意的引導下,相激相盪,狂風愈盛。在這種集體囂叫的氛圍裡,意欲何為?

最近讀陳坤一老師書法作品,寫出這樣的詩句:「囂囂紛擾見鴻溝,白髮休擔百世憂,且盡林泉丘壑美,江山留與後人愁。」雖有遠離紛擾之意,然「江山留與後人愁」是李清照的詩句。北宋在徽、欽二帝被虜後,金人大舉南侵,宋被打得節節敗退。丈夫過世的李清照落難到金華,在八詠樓寫下一首詩:「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她所感嘆的,正是宋朝衰弱,挽狂瀾無力,只能留下這三千里地河山,讓後人去收拾。

這一年李清照已經50歲,歷經趙明誠之死,在流離逃難中,丟失了早年和趙明誠收藏的文物字畫。那文明而細緻的愛好,那「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美的喟嘆,都已消散無跡。

戰爭無情,文明崩毀,便是如此。然而,這會是台灣命運的寫照嗎?文人雖不免憂患,但總是有一種淑世的使命感。然而在民主時代,反而生出「江山留與後人愁」的無力感,這實在讓我心驚。

毫無疑問的,民主社會,選舉決定誰掌權,對台灣的江山,唯有執政者能負起全部責任。然而,台灣的和平或戰危,這等百年大事,人民之生死存亡,能留給後人愁嗎?

許是詩人多感,在這些詩句裡,我讀到了某一種南宋的哀愁。

倒扁活動/楊渡:倒扁關鍵 製造動亂迫美介入
TVBS 新聞  2006/09/08  12:10  記者 林秉儀

倒扁靜坐明天就要登場,不過要總統下台,作家楊渡今天發表更驚人的論點,他說,只有美國介入,才能讓陳總統下台,但如何讓美國介入呢?就是台灣要發生長時間激進的動亂。這樣的說法一傳開,不只引起議論,倒扁總部更立刻撇清,他們發動的是和平活動,跟暴力無關。

要陳總統下台一鞠躬,怎麼才辦得到?不是呂王結盟逼退,也不是經濟崩盤、更不是光搞集會靜坐,詩人楊渡有更勁爆的發想。

作家楊渡:「你要下台只有一個條件,就是台灣已經動亂到一個程度,整個社會陷入一種動盪不安狀態的時候,美國就會下手。」

楊渡認為,只要陳總統仰賴的美國老大哥動手,就切斷了他的命脈,但究竟該怎麼落實?

TVBS
記者陳心怡:「任何一場社會運動都一樣,人潮是最主要的關鍵,人氣能不能匯集,就是被認為能不能癱瘓總統府的關鍵。」

楊渡:「但是這個動亂,並不一定是暴動,而是說比如說,你有20天把整個凱達格蘭大道全部癱瘓,都癱瘓了之後呢,他整個附近週遭的交通,全部癱瘓掉了,台北市區的營業,整個生活都受到動盪的影響。」

整個博愛特區,臺大醫院、中山南路到總統府凱道,乃至於中正紀念堂,楊渡強調他不是煽動暴動,也不是要重蹈228事件流血衝突,而且所謂的激進手段,是把警察拉過來讓他們無心為陳總統抵擋,總統府的防守洞開群眾就可以進攻總統府。只是,這樣的鼓吹,倒扁總部並不領情。倒扁總部副總指揮王麗萍:「我想我們不用再講這個。」

雖然是個人言論,不過,楊渡在網路上的發言不斷被轉寄,也引起是否有鼓吹暴動的問號。

施明德:倒扁失敗 關鍵在馬呂
自由時報  2008/09/09  11: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媒體報導,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接受媒體專訪表示,兩年前的紅衫軍倒扁行動之所以失敗,除了人民的力量與意志外,馬英九與呂秀蓮也是重要因素。

施明德指出,當時要做到反貪腐或是倒扁,有四個條件,就是人民的因素、意志的因素、馬英九因素跟呂秀蓮因素。

施明德表示,如果人民的力量不夠大或是意志堅持不下去都不行,至於呂秀蓮的因素,因為阿扁到時候可以跟民進黨說,「我給你們這麼多東西,呂秀蓮會給你們什麼?」所以呂秀蓮是一個阻礙。

施明德說,馬英九也是因素之一,因為馬英九的特別費事件;到今天,馬英九在處理國務機要費,都覺得自己有背負一個特別費的包袱,縱然判決無罪,他心裡頭還是有那個陰影在,他總是不敢理直氣壯。

回顧這一場運動,施明德承認,他一度動搖,準備放棄讓群眾衝進總統府,但最後關頭,他的良心不許他這麼做。也幸好如此,紅衫軍運動成為一場和平、不流血的運動;也因此,才會有二○○八年的政黨再輪替。

他指出,當時阿扁沒有下台,捐錢給紅衫軍運動的人當然有點失望,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衝進去,不可能有今天二○○八年政權的和平轉移,也不可能看到,今天和平的用司法方式來處理扁家的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