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是苦嗎?諸法無我嗎?沒有煩惱是好事嗎?

傅雲欽  2015.05.29

▲ 佛陀向五比丘說法

 昨晚與一些朋友聽佛教居士溫金柯兄講佛教的正信,我對佛教的基本教義「三法印」提出質疑。

要挑戰佛教基本教義(甚至涉及基督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服人。我們當時沒時間有深入討論,我現在也沒空詳細說明。我現在只簡單寫在下面,用作備忘。等將來有空看能不能寫出有理有據的說明。

一、佛說:無常是苦(諸受是苦)。

我的質疑:佛說諸行無常,同意,但無常一定是苦嗎?佛陀未免太悲觀了吧!釋迦牟尼是潛在憂鬱症患者嗎?

二、佛說:諸法無我。

我的質疑:諸法無我,沒有主體,如何認識諸法,如何認識諸法無我?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拉丁文:Cogito, ergo sum.;法文:Je pense, donc je suis.;英文: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這個主體存在。我這個主體如果不存在,還有意識、思考的可能嗎?

我這個主體是物質的——一具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包括一個有意識、會思考的大腦。意識、思考是大腦運作的現象,不能獨立於血肉之軀而存在。所謂「心靈」或「靈魂」只是人類的言語上的虛擬、想像,或生理上的幻覺而已,不是「實體」。

張「無我」,如果是為了避免主觀,去除我執(「苦是因我執」、「我執故苦」),去除貪嗔癡,固然不錯。但如果把「無我」演繹到「諸法皆空」,連人類也無「自性」,甚至到達物理學、天文學的領域,認為一切歸於渾沌,這似乎超越了宗教的範疇。宗教的主要功能是要解決人生的問題,不是解釋宇宙的奧秘。解釋宇宙奧秘的工作應該留給牛頓愛因斯坦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那是他們的專業。宗教家不應該班門弄斧。

三、佛說:涅槃寂靜

我的質疑:沒有煩惱是好事嗎?到達涅槃寂靜不是很無聊嗎?

涅槃、淨土、極樂、成佛、彼岸、永生、天堂等理想境界,是用來勸善的方便說法而已,只能作為奮鬥的目標,不能真正實現,只能存乎一心,不能客觀存在。如果真的有那種境界,處在那種境界恐怕也不妙——永恆的無聊。成佛沒趣,永生無味啊!

禪宗六祖惠能說:「煩惱即菩提」(見六祖壇經・般若第二、宣詔第九)。這句話有不同的解讀。我把它解讀成,那是惠能法師對佛教基本教義的大修正,是大乘佛法強調入世的表現。「煩惱即菩提」真諦似乎是:煩惱太多會令人得憂鬱症。但沒有煩惱的涅槃寂靜(佛教)或永生(基督教)也是可怕的(請佛教徒、基督徒不要動怒!)。菩提的定義是沒有煩惱,但沒有煩惱不應該實現、存在,要把煩惱當作菩提。

七情六慾、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有苦有樂,才是人生。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見六祖壇經・般若第二)旨哉斯言!

凡夫以無常為苦,以生老病死為苦,但有些永生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天使覺得永生無聊,羨慕有生老病死的凡人,而想當凡人(天使思凡),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下列兩部電影如是說:

1. 柏林穹蒼下(慾望之翼)/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Wings of Desire [1987]


(點選觀賞全片)

2. 咫尺天涯 / In weiter Ferne, so nah! / Faraway, So Close! [1993]


(點選觀賞全片)

-----------------------------
參考資料
-----------------------------

印順導師
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網站

第一節 三法印


三法印,為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來衡量。若與此三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依此三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為法印。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一句,這就成為四法印了。苦,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三法印就足夠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三性,無論學者的漸入、頓入,三法印有著深切的關聯,不能機械的分割。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答:是無常。無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訴他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依這類的經文,可見三者是相關而貫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靜,即是解脫,也即是空。佛曾這樣說:「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這從緣起的空義而開顯,所以經中常說「出世空(性)相應緣起」。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歸於空寂,這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方法與目的。

三法印的真實性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為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為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為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為安隱。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隱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如擴充三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了。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三法印的實踐性

佛說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面解說,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實踐的過程。這三者的深義,本是同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脫門;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門。由於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三印。如完備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解脫,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一切愛欲;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這可見三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真相與修行的歷程,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一切都綜合而統一了。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龍樹在《大智度論》裡說:無常為空門,空為無生門,這也是合於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即是無我;無生即是涅槃的異名。

第二節 三法印與一法印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本章的標題,是三大理性的統一。三者能不能統一?有的學者以為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是相反的。因為凡是無常的,即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住、異、滅的。涅槃是無為法,無為是不生、不滅的。生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為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其實三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三者的,即著重於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於有為與無為,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諸法的所以相生還滅,可以這樣的理解: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因緣離散,所以一切法歸於滅。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裡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如真是實有的,那也就用不著生了。如確乎是真實有,他也決不會滅。所以從一切法的相生還滅,理解他本來無自性空的,本來無我的。

這三印統一於空無我的思想,非常深徹,惟有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等才能完滿的通達。且拿佛《化迦旃延經》來說:迦旃延是佛弟子中「論議第一」的,佛為他說中道法:世人依於二見,墮於有邊與無邊。佛說中道的緣起法,即不落二邊。一般人見到法生,就起有見;見到法滅,就起無見。如常人見一朵花,以為實有此花體;等到花謝落,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了。小孩從母胎出生,以為實有這個有情自體;等到死了,又以為什麼都沒有了。世間常人總是如此實有實無的倒見。佛說緣起法,就不同了。見到法的生起,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法的名、相、因、果都可以說有,因此而不起無見。見到法的滅去,知道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此而不起有見。能離有無二見,就是安住於中道了。不解緣起本空,容易認為佛法是詭辯,為什麼常人會於生滅法起有無見,到了佛弟子,還是照樣的生滅,就不生有無見呢?不知道這因為常人的心目中,總是認為真實不空的,所以見生見滅,即落於有見無見。學佛的了達一切法本是空無我的,一切現象的有生有滅,佛法並不否認他,現象確是有因果、體用的,現起與還滅的。但沒有一些是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僅是如幻的生滅而已。能把握這一點,就不落有無,正處中道了。

無常與常的貫徹,即在這緣起的空無我中建立。照上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滅都是緣起本空的。緣起法的歸於滅,說它是空,這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三印了。一部分學者的誤會,即以為涅槃是要除滅什麼,如海中的波浪息滅,才能說是平靜一樣。因此,常與無常,生滅與不生滅,對立而不能統一。對於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也打成兩橛。要是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那麼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所以佛弟子的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他個本來如是。三法印,那裡是隔別對立而不可貫通呢?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乎多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實,這不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有兩樣。無常、無我、寂滅,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無常。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雜含》(卷一〇‧二七〇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然而真得無我智的,真能體證涅槃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中,必然通達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由於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如實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滅,滅的即不能生,沒有變異可說,即不成其為無常了。所以延續的生滅無常相,如從法性說,無常即無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所以從法性說,無我即無有我性,無我性,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這樣,相續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即解脫而證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立。約法性說,這即是諸法本性,本來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涅槃無生性,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是同一空性。會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否則,執無我,執無常,墮於斷滅中,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

佛為一般根性,大抵從無常、無我次第引入涅槃。但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兩邊。聲聞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門,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三法印。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為究竟,還要悲願利他。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拘滯名相的傳統學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久之,大乘者也數典忘祖,自以為一法印而輕視三法印了。惟有龍樹的中觀學,能貫徹三印與一印。如《智論》(卷二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