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克里米亞地圖 3
自由時報 2013-11-23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烏克蘭政府二十一日突然叫停預定下週和歐盟簽署聯合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的計畫,重挫歐盟積極擴展的東進政策。烏國也轉而宣布與俄羅斯恢復「積極對話」,外界解讀這是俄國貿易和能源打壓牌奏效。
烏克蘭總理阿札洛夫(Mykola Azarov)宣佈,基於維護國安,決定終止與歐盟簽署聯合協定的所有準備進程,並與俄羅斯恢復積極對話。俄國則回應,「我們歡迎(烏克蘭)有意改善與發展貿易經濟合作」,還稱烏克蘭為「親密夥伴」。正訪問澳洲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不願多談,僅說將繼續致力於與歐盟一體化。
但抗議民眾二十一日晚間開始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他們高舉烏克蘭國旗與歐盟旗幟,抨擊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是夢想殺手。反對黨領袖號召群眾二十四日上街抗議,估計將有十萬人參加。
若烏克蘭在二十九日於立陶宛的歐盟高峰會上,成功與歐盟達成聯合協定,不僅代表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脫俄入歐」,完成加入歐盟的第一步,更能藉由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吸引外資,為經濟困境帶來轉機。
終止簽署的消息在烏國國會否決釋放亞努科維奇政敵、前總理泰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後傳出,歐盟認為泰莫申科屬於政治犯,要求以釋放泰氏做為達成協議的前提。
烏國立場逆轉,主因就是俄國威脅將禁止烏國商品進口,與切斷天然氣供應。俄羅斯為烏克蘭的首要貿易夥伴與主要天然氣提供國。瑞典外長比爾特就此批評,「(俄羅斯)野蠻的政治施壓奏效了」。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普廷將歐盟東進,視為北約拓展軍事力量的手段,不斷予以反制。阿札洛夫重申,拒絕簽署純粹出於經濟考量,國際貨幣基金嚴苛的振興經濟條件,是導致一切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3-11-26
[圖片] 2013.11.26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烏克蘭政府突然決定放棄與歐盟簽署影響深遠的「聯合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激怒親西方派,在反對黨號召下,逾十萬人二十四日在首都基輔示威,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這是烏克蘭自二○○四年橘色革命以來的最大規模示威,反對派揚言持續示威到簽署協議為止。
示威民眾不顧當局命令,在市中心歐洲廣場紮營過夜,二十五日再度聚集數千人冒雨抗議。前一天超過十萬人高喊「革命」、「烏克蘭是歐洲」口號,從○四年橘色革命據點「獨立廣場」遊行到歐洲廣場。遠從西部到基輔示威的五十歲退休商店經理波里楚克說,他去過歐洲,看見當地人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子孫過正常生活」。
部分示威者試圖闖入政府大樓,被鎮暴警察噴灑催淚瓦斯阻擋,雙方爆發衝突。反對派揚言無限期示威,直到亞努科維奇簽署協議,並要求政府下台。身陷囹圄的亞努科維奇政敵、橘色革命英雄的前總理泰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也由女兒代為宣讀聲明,呼籲民眾留在街上,「迫使亞努科維奇改變他丟臉的決定」。
烏克蘭總理阿札洛夫(Mykola Azarov)已暗示,不會容忍像○四年帶來橘色革命的無止境抗議。
烏克蘭原訂二十九日與歐盟簽署政治、貿易「聯合協定」,被視為加入歐盟的第一步,更象徵與莫斯科「分道揚鑣」。但在俄羅斯施壓下,上週突然宣布放棄簽署,轉為加強與俄經濟關係。基輔當局說,該國經濟禁不起與俄羅斯貿易戰,也怪罪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紓困貸款條件嚴苛。阿札洛夫斥歐盟提供的經濟援助是「微薄施捨」,相比之下,莫斯科給予該國爭取多年的天然氣優惠價格。
另一癥結點是歐盟以釋放泰莫申科為協議前提。但分析家認為,亞努科維奇在二○一五年大選前無意釋放她,俄羅斯商業日報「記錄報」(Vedomosti)二十五日社論說,「對亞努科維奇和他所有的東方鄰居來說,維持政權是最重要的」,若非他掌政,他不在乎烏克蘭隸屬於哪一陣營。
自由時報 【2013/11/30 22:06】
[圖片] 2013.11.30-No. 1
[圖片] 2013.11.30-No. 2
〔本報訊〕支持加入歐盟的烏克蘭民眾連日集結在首都基輔(Kiev)抗議,由於不滿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親俄拒歐的態度,抗議行動升高為暴力衝突,鎮暴警察今改以震撼手榴彈、警棍等武器,驅離數百名抗議群眾。
反對派議員謝夫成柯(Andriy Shevchenko)痛批:「這根本是野蠻行為。就我所估算,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遭到殘酷毆打。」
自由時報 2013-12-1
[圖片] 2013.12.01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決定捨棄歐盟,加入俄羅斯主導的關稅同盟後,約有一萬名支持入歐的烏克蘭群眾十一月二十九日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抗議,要求亞努科維奇下台。當局三十日開始強行驅離,警方先是投擲閃光彈再持警棍驅趕,反對派稱恐有百人受傷,實際數字不明。(圖︰法新社/文︰國際新聞中心)
自由時報 2013-12-2
[圖片] 2013.12.02-No.1
烏克蘭逾十萬名支持加入歐盟的民眾,一日無視政府禁令,持續在首都基輔獨立廣場示威,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由於抗議者試圖闖入總統府,警方動用催淚瓦斯和閃光彈,造成多人濺血受傷。支持烏克蘭和歐洲整合的抗議民眾,要求因受俄施壓而拒絕簽署與歐盟協議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大選。(圖︰路透/文︰國際新聞中心)
自由時報 【2013/12/2 22:24】
[圖片] 2013.12.02-No.2
〔本報訊〕繼烏克蘭首都昨日(1日)湧入大批民眾抗議總統捨棄歐盟的示威,引發警民衝突後,今天烏克蘭全國罷工反政府,並被國際媒體稱此次示威為2004年「橘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或稱栗子花革命)之後的「二次革命」。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決定捨棄歐盟,並加入俄羅斯主導的關稅同盟後,引發國內群眾不滿,連日集結首都基輔(Kiev)示威,同時在昨天與警方爆發嚴重肢體衝突,傳出上百人受傷。事後仍有大約1萬名示威民眾通霄死守在抗爭中占領的市政廳。
事件延燒至今日,昨晚留在現場的民眾,今天在市政廳週邊道路放置垃圾桶、長椅和花盆等充當路障,企圖阻止公務員上班。而此次反政府活動的發起人,也就是先前「橘色革命」發起人之一的魯特森科(Yuri V. Lutsenko)則揚言,這不是示威,而是革命。
自由時報 2013-12-9
大批親歐洲派的烏克蘭抗議群眾,八日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與周邊街道,抗議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署歷史性協議,反而尋求與俄羅斯發展更緊密關係。這是烏國反對派連續第三週發動反政府示威活動,人數一次比一次多。反對黨宣稱,這場示威活動有「將近一百萬人」站出來,要求走回頭路的亞努科維奇立刻下台。
自由時報 【2013/12/9 07:08】
[圖片] 2013.12.09-No.1
[圖片] 2013.12.09-No.2
[圖片] 2013.12.09-No.3
大批親歐洲派的烏克蘭抗議群眾,8日聚集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與周邊街道,抗議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與歐盟簽署歷史性協議,反而尋求與俄羅斯發展更緊密關係,抗議群眾要求走回頭路的亞努科維奇立刻下台。烏克蘭正面臨2004年「橘色革命」以來最大規模政潮。
這座列寧雕像是在1946年落成,高約3.45公分,代表烏克蘭與俄羅斯共同走過的歷史。
外電報導,主辦單位稱有一百萬人在基輔市中心的廣場聚集,其中有抗議民眾拉倒位於基輔市內的列寧紀念雕像後,再用鎚子破壞,讓列寧雕像慘遭「斷頭」。
另外,俄羅斯正試圖說服烏克蘭,加入莫斯科所領導的新關稅聯盟。
自由時報 2013-12-10
[圖片] 2013.12.10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數十萬名烏克蘭民眾八日擠爆首都基輔市中心的獨立廣場和周邊街道,這是二○○四年橘色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活動。但隨著反政府示威聲勢愈形浩大,群眾的訴求已從原本要求政府與歐盟簽署協議,轉向徹底改革腐敗的政治制度,這也讓烏國政局更瀕臨崩盤危機。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九日表示,願與在野陣營舉行圓桌會議,並和三位前總統會面討論國家情勢。
這波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已持續逾兩週,在野黨領袖呼籲民眾包圍政府,直到亞努科維奇開除總理阿札洛夫及其內閣,重新舉行國會大選為止。不過,烏國政府已宣布示威者須在九日撤出基輔市政廳,因為示威者占據市政廳內的兩層樓,並在此設立總部。外界猜測,亞努科維奇可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甚至下令強行驅離民眾。
另有報導指稱,情治單位準備以叛國罪名控告三名領導示威的反對黨國會議員。九日有載滿內務部隊的巴士車隊開往基輔,反對派人士也開始撤出政府機關。亞努科維奇則說,支持前蘇聯時代烏國首位總統克拉夫丘克的圓桌會談提議,他將於十日和克拉夫丘克、庫奇馬及尤申科等三位前總統會面,希望協商出共識。
至八日為止,烏國警察均未對示威者採取任何行動,八日深夜更有數十名蒙面示威者在警察旁觀下,以繩索套住貝薩拉比亞廣場(Bessarabia Square)一座高三.四公尺、用紅色花崗岩雕刻而成的列寧雕像,將它拉倒在地後再拿斧頭和鐵錘加以破壞和支解,同時高喊「亞努科維奇,你就是下一個」等口號。雕像遭砍下的手部稍後被拿到獨立廣場示眾,有些示威者則揮舞極右派「自由黨」旗幟。
兩週來的示威已讓示威群眾推翻政府的決心更加堅定,他們原本只要求亞努科維奇按照原訂計畫和歐盟簽署貿易協議,但其訴求現已轉向改造腐敗的政治體制,要求打造一個沒有貪腐、遵守法治,並舉行公平選舉的新烏克蘭。不過,示威群眾來自社會各階層、隸屬不同政治光譜,除反對亞努科維奇政府外,幾無共通點,因此缺乏有力的領導人,也拿不出務實具體的政治主張。
烏國民眾在二○○四年發動「橘色革命」,抗議亞努科維奇在不公選舉中獲勝,此後他一度失勢,但在一○年大選後東山再起,證明其政治手腕高超。而來自烏國東部、母語為俄語的亞努科維奇,家人在他執政期間身價翻漲數倍,據稱他的牙醫兒子現為全國首富之一。
自由時報 【2013/12/12 12:15】
[圖片] 2013.12.12
〔本報訊〕烏克蘭近期爆發大規模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徹底改革腐敗政治,抗議持續數週以來,政府派出武裝鎮暴警察,甚至出動推土機攻擊示威群眾,暴行惡劣到連國際都看不下去,美國已考慮出手制裁烏克蘭。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親近俄國,拒絕加入歐盟,讓醞釀已久的民怨再次爆發,人口不到4600萬人的烏克蘭,一次就有10多萬人走上街頭抗議。
隨著示威聲勢壯大,群眾開始將訴求轉向徹底改革腐敗的政治制度,政府態度起初強勢,還多次被國際媒體拍到,烏克蘭警察用警棍暴力痛打示威群眾,面對佔據廣場、街道的龐大人群,還動用推土機「鏟人」。
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因抗議陷入癱瘓,亞努科維奇態度放軟,對外宣稱將與歐盟重建關係,並同意撤除鎮暴警察。但有示威民眾向國際媒體揭露,烏克蘭政府並未停止武力鎮壓。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表示,烏克蘭的暴力行徑,相當不尊重民眾與人的尊嚴,美國正考慮包括制裁在內的所有政策,目前還沒有到必要的程度。
自由時報 【2013/12/14 20:17】
[圖片] 2013.12.14
〔本報訊〕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昨天邀請反對陣營領袖進行會談,結果雙方未有任何交集。同時烏克蘭政府未平息反對派聲浪,召集支持者聚集首都基輔(Kiev)與反對派對嗆。
根據參與會談的其中一名反對派領袖表示,會談中完全感受不到亞努科維奇有意聽取反對派意見的意思,也未對反對派做任何讓步。另外,雖然昨天亞努科維奇表示要特赦因示威事件遭到逮捕的抗議者,同時釋出善意表示並未放棄改革或與歐盟整合,不過抗議人潮也並未因此減少。
另外,經過政府派出武裝鎮暴警察,甚至出動推土機攻擊示威群眾後,依然無法使抗議民眾減少。烏克蘭政府於是號召支持者,聚集在基輔另一處廣場,跟反對派示威者嗆聲,試圖減輕政府壓力。
自由時報 2013-12-15
〔編譯魏國金/綜合基輔外電報導〕在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署「聯合協定」以來,成千上萬親西方群眾已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紮營抗爭達三週,但支持亞努科維奇的群眾也準備十五日在基輔舉行大規模集會反制,人數可能高達二十萬人。支持與反政府勢力的週日大對決,讓基輔十四日籠罩在山雨欲來的緊張中。
亞努科維奇在十三日終於與反對派領袖舉行抗爭以來的首度會談,在與抗爭組織者、宗教領袖與烏國三位前總統逾兩小時的會面後,他呼籲要求他下台的群眾︰「冷靜下來,停止對抗。」但這場會談只暴露出雙方陣營高度的互不信任,反對陣營領袖要求政府下台、舉行國會與總統大選,重量級拳王、「烏克蘭民主改革聯盟」黨魁克里欽科直陳︰「當局沒有考慮反對陣營的要求,這場圓桌會議只是表演。」
拒簽入歐協定後,亞氏便與莫斯科談判烏國亟需的經濟援助,並將於十七日與俄國總統普廷會面,許多人擔心他會在當天簽署加入俄羅斯主導的關稅同盟協議。十三日的會談中,烏國東正教基輔主教菲拉列特警告亞氏︰「如果你加入關稅同盟,會有更多人民站出來。」
烏國總理阿札洛夫十三日說,預料兩位總統將簽署解決兩國多數貿易糾紛的協議,他沒有提及關稅同盟。
菲拉列特也要求亞氏不得對示威群眾動武。亞努科維奇則提議特赦被捕的抗議人士,他說將於下週在國會提出。
反對派號召群眾十五日聚集廣場,之前連續兩週週日的聲援群眾達數十萬人,不過同一天,亞氏的「地區黨」也號召發動支持政府示威,據稱將有二十萬人參與。正反兩陣營比鄰集會的場面令人擔心爆發挑釁,進而引發鎮暴警察鐵腕鎮壓。美國國務院已警告烏國當局不要鎮壓民眾,否則考慮發動經濟制裁。
被視為亞氏盟友的烏國首富阿克梅托夫在十三日公開聲明支持示威群眾,敦促當局更清楚說明其政策。
自由時報 2013-12-16
[圖片] 2013.12.16
曾於二○○八年代表共和黨問鼎白宮的共和黨資深參議員麥肯(John McCain),十五日現身烏克蘭首都基輔反對總統亞努科維奇倒向俄羅斯的抗議現場,告訴超過二十萬名支持烏克蘭與歐盟加強關係的示威群眾說,美國與烏克蘭人同在,「我支持你們…烏克蘭將使歐盟變得更好,而歐盟將使烏克蘭更好。」麥肯十四日抵達基輔,會見烏克蘭反對派領袖及前總理泰莫申科的女兒葉芙根尼亞。(圖︰路透/文︰國際新聞中心)
白樂崎專欄
自由時報 2014-1-14
二○一三年十二月中旬,兩名美國參議員——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麥肯和康乃狄克州民主黨參議員墨菲——加入烏克蘭首都基輔數千名示威者的行列,抗議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將烏克蘭進一步推向俄羅斯。
麥肯宣稱:「我們在此支持你們的正當防衛,自由地、獨立地決定(烏克蘭)自身命運的主權權利,以及你們所尋求融入歐洲的命運。」墨菲參議員補充說:「烏克蘭的未來與歐洲同在,而美國與烏克蘭同在。」
就在數天前,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盧嵐也造訪基輔獨立廣場上的示威者,鼓勵他們並協助分發食物。她的來訪緊接在國務卿凱瑞嚴詞抨擊烏克蘭政府之後。
亞努科維奇總統的親俄政府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做出決定,中斷和歐盟針對烏克蘭與歐盟整合的協商,進一步向俄羅斯靠攏,被激怒的親歐盟抗議人士在基輔發動接連數週的示威,美國國會與政府才做出前述典型反應。
我要提出的是:烏克蘭與台灣有某些相似之處。其一,兩國都是近來才轉型至民主制度:台灣是在一九八○年代晚期與一九九○年代初期,烏克蘭是在前蘇聯垮台後,在一九九○至九一年間成為獨立國家。
台烏兩國都已經歷好幾次政府更迭:在台灣,支持民主的民主進步黨於二○○○年執政,烏克蘭則在二○○四年掀起橘色革命,讓支持民主的尤申科與泰莫申科上台執政。數年後,政治浪潮再次翻轉,馬英九在二○○八年當選總統,烏克蘭總統則在二○一○年換成亞努科維奇。
此後台烏兩國的相似之處更多了: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因貪腐罪名被捕入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烏克蘭前總理泰莫申科身上,她在二○一○年五月入獄。國際觀察家認為,兩案的定罪皆屬具有偏見法庭的選擇性迫害。事實上,歐盟和烏克蘭關於入盟的協商,是以釋放泰莫申科為前提。
重點在於台烏兩國廣泛階層的住民,都有和民主西方建立更緊密關係的強烈意願。在烏克蘭,這反映在支持與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大型示威活動;在台灣則是「白衫軍」與「黑衫軍」的大規模抗議,表達對當局試圖將台灣進一步推向中國的疑慮。
事實上,清楚地看見這些相似之處,並調整其政策讓台灣向民主西方進一步靠攏,對美國而言是有好處的。讓一個最近才實現其民主體制的國家,投向專制、不民主的中國懷抱,並不符合我們的核心價值。
要是參議員麥肯、墨菲和助理國務卿盧嵐也能造訪台北的示威人士,給他們加油打氣,或許會是美事一樁。
(作者白樂崎曾任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與美國駐波札那大使,一九九○到九五年出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國際新聞中心詹立群譯)
自由時報 【2014/1/20 09:38】
[圖片] 2014.01.20
烏克蘭政府嚴格限制抗議活動引發反彈,約20萬名群眾上街頭抗議,從集合地點往國會前進的途中,警民爆發衝突,閃光與汽油彈齊飛,一輛載送軍警的巴士被推翻縱火,警方則用催淚瓦斯和強力水柱,試圖驅散示威者。據報導,有20多名員警在衝突中受傷,其中4人傷勢嚴重。
美國和歐盟都對這項新通過的禁止集會遊行法,表達憂心,並警告有可能採取制裁;且這次警民衝突逼使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讓步,他同意設立一個跨黨派的委員會,找到解決方案。
烏克蘭反對派領袖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除譴責暴力外,要求亞努科維奇順應民意,提早舉行總統大選。
自由時報 2014-1-21
[圖片] 2014.01.21-No.2
烏克蘭政府日前立法嚴格限制抗議活動,引發支持加入歐盟的民眾強烈反彈,十九日有二十萬人走上首都基輔街頭參加反政府示威,部分群眾與警方爆發空前激烈的衝突,許多人以棍棒和汽油彈攻擊警方,試圖衝破封鎖線,並縱火焚毀警用巴士和卡車,警方則出動高壓水柱、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試圖驅離,這場警民混戰共造成逾兩百人受傷,直到二十日清晨仍有數以千計的示威者,在攝氏零下十度的低溫下與警方對峙。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二十日召開緊急會議,試圖與反對派代表會商以化解這場危機。
自由時報 2014-1-23
[圖片] 2014.01.23-No.1
面對首都基輔連日來的反政府抗議行動,烏克蘭警方二十二日衝破示威者架設的路障,與抗議民眾爆發激烈衝突,基輔市中心宛如戰場。兩名示威者疑遭鎮暴部隊射殺,恐進一步激化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民怨,但烏國總理阿札洛夫態度強硬,表示「恐怖份子」必須為其行為「承擔後果」。據傳警方已調派裝甲車開入基輔,準備強力驅離示威者。歐盟則警告,將對烏國當局鎮壓和平抗議「採取行動」。(法新社)
面對首都基輔連日來的反政府抗議行動,烏克蘭警方二十二日衝破示威者架設的路障,與抗議民眾爆發激烈衝突,基輔市中心宛如戰場。兩名示威者疑遭鎮暴部隊射殺,恐進一步激化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民怨,但烏國總理阿札洛夫態度強硬,表示「恐怖份子」必須為其行為「承擔後果」。據傳警方已調派裝甲車開入基輔,準備強力驅離示威者。歐盟則警告,將對烏國當局鎮壓和平抗議「採取行動」。(法新社)
自由時報 【2014/1/23 07:46】
[圖片] 2014.01.23-No.2
〔本報訊〕烏克蘭警察在當地時間22日在首都基輔(Kiev)猛攻抗議民眾設立的路障,雙方爆發衝突,綜合外電報導,至少有5人身亡,百人受傷。
據報導,抗議民眾朝警察投擲石塊,警察則以催淚瓦斯和橡膠子彈回敬,警民衝突不斷,這意即烏克蘭緊張情勢已達到新高峰。不過,烏國總理阿札洛夫(Mykola Azarov)態度強硬,聲稱「恐怖份子」必須為其行為「承擔後果」。
前世界拳擊冠軍、反對派領導人克里奇科(Vitali Klitschko)稍早與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雙方會談3小時。
會後克里奇科表示,向總統發出「最後通牒」,若在未來24小時沒有作出回應,無採取行動紓緩政治危機,將在當地時間週四發動大規模運動。克里奇科也呼籲民眾,未來24小時內停止與警察衝突。
自由時報 【2014/1/23 10:18】
[圖片] 2014.01.23-No.3
〔本報訊〕烏克蘭反政府的示威活動越演越烈,首都基輔市(Kyiv)頓時成戰場。警方為鎮壓朝民眾射橡膠子彈,卻傳出有3人遭實彈射擊死亡,民眾怒斥政府以橡膠子彈鎮壓的手段都是假的。
反對領袖克里斯切柯今帶領數萬民眾對政府下最後通牒,表示若政府不肯讓步,他們就要對要對首都發動攻擊。但烏國總理阿札洛夫態度強硬,表示「恐怖份子」必須為其行為「承擔後果」。
自由時報 2014-1-25
[圖片] 2014.01.25
〔編譯張沛元/綜合二十四、五日外電報導〕在烏克蘭政府與反對派領袖就化解反政府危機的第二回合談判宣告破裂後,反政府抗議人士二十四日擴大在首都基輔街頭的陣地、架起更多路障,還佔領一棟政府部會大樓,基輔以外地區也出現反政府抗議活動,令人擔心已持續兩個月的反政府示威,日後恐爆發更嚴重的血腥衝突。
前拳王、烏克蘭民主改革聯盟(UDAR)領袖克里欽科、前經濟部長、祖國黨黨魁耶森尤克,以及極右派的自由黨黨魁提哈柏克,二十三日與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舉行第二回合會談,但並未獲致任何結論,亞努科維奇拒絕提前舉行總統大選。克里欽科當天深夜在基輔的獨立廣場上告訴抗議群眾,與已決心要騙你的人談判毫無意義,亞努科維奇已向人民宣戰,未來只有靠國際調解才能化解危機。
大約一千多名示威者二十四日一早響應反對派呼籲,離開原本盤據的基輔獨立廣場據點,改在更靠近總統府的地點架設新路障。抗議人士有的蒙面,有些人還拿著從鎮暴警察處搶來的盾牌,他們有的充當糾察隊,有的在街頭堆沙包建築防禦工事。一群抗議人士控制基輔市中心的農業部大樓,抗議新熱點基輔足球場則因抗議人士再度焚燒輪胎而竄起黑煙。
反政府抗議甚至已從基輔蔓延至其他省份,利維夫、捷爾諾波爾與柯梅林斯基尼等西部地區,都發生抗議人士衝入地方政府大樓佔領盤據,其中利維夫省長沙羅還被迫簽下辭職聲明。不少參與基輔反政府示威者並非基輔人,而是來自烏克蘭西部。
總統亞努科維奇二十四日與宗教領袖會面時承諾,為了緩解國家危機,國會二十八日召開特別會期時,將「做出改組政府的決定」;不過他也揚言,若是找不到解決方案,將採用「一切合法方法」解決危機。他保證,國會也會針對備受爭議的反示威法進行討論。
自由時報 2014-1-26
[圖片] 2014.01.26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提前舉行總統大選,激怒示威民眾,二十五日凌晨在首都基輔獨立廣場的群眾燒輪胎、向警方丟擲燃燒彈,要求總統下台;目前基輔市政府與能源部已遭民眾佔據,還有上百人包圍能源部。烏國內政部長二十五日警告,政府要和平解決衝突恐是徒勞無功;反對派擔心這意味當局可能順勢宣布緊急狀態。圖為在能源部外的示威群眾向警察丟擲燃燒彈。(路透)
自由時報 2014-1-27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烏克蘭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至今仍無平息跡象,儘管總統亞努科維奇二十五日表示願讓反對派領袖耶森尤克(Arseniy Yatsenyuk)和克里欽科(Vitali Klitschko)分任總理、副總理並承諾修憲,但示威領袖仍表示將持續抗爭。大批示威群眾二十六日凌晨更強行闖入被安全部隊做為臨時基地的國際展覽會議中心「烏克蘭大廈」(Ukrainian House),當時在大廈內的約兩百名警察稍後自側門離開,避免衝突進一步升高。
亞努科維奇二十五日與反對派舉行新一輪談判後,在總統官網上表示,他願意由曾任外交部長的耶森尤克出任總理,並讓前世界拳王克里欽科出任副總理,並承諾將與各方會商推動修憲,使烏克蘭朝國會總統制共和國的方向前進。修憲一直都是反對派的訴求之一,如果烏國順利修憲,總理可望掌握更多實權,並將從總統任命改為國會選出。但亞努科維奇支持者目前佔有國會多數席次,下次國會大選要到二○一七年才會舉行。
耶森尤克隨後向自十二月初就聚集在基輔獨立廣場上的群眾表示,亞努科維奇還必須同意其他幾項重要條件,雙方談判仍將持續,但二十八日的國會特別會期將是關鍵「審判日」。耶森尤克後來在記者會上表示,反對派並未拒絕或接受當局提案,但要求政府必須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釋放包括前總理泰莫申科在內的政治犯,並提前舉行總統大選。
二十六日凌晨,示威群眾發現約兩百名警力進入距獨立廣場僅兩百五十公尺的烏克蘭大廈,懷疑警方可能準備強行驅散示威者,兩千名群眾隨即趕往烏克蘭大廈,並朝建物內的安全部隊投擲汽油彈,警方則以催淚瓦斯還擊。烏國內政部後來發表聲明,表示決定撤離安全部隊,以免衝突升高。反對派領袖克里欽科也證實群眾已攻佔該大廈。
此外,在向來親歐反俄的烏國西部,利維夫市議會表決通過成立平行政府,儘管此舉只具象徵意義,卻凸顯烏國西部對基輔中央政府的強烈敵意。
自由時報 【2014/1/28 08:34】
[圖片] 2014.01.28-No.1
[圖片] 2014.01.28-No.2
〔本報訊〕外電報導,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今天與反對黨舉行會談後,同意廢除反示威遊行法,盼能藉此平息動亂。
去年11月,亞努科維奇擱置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傾向與俄羅斯合作,引來親歐盟派的不滿,而在要求廢除通過的反示威遊行法未果後,群眾與警方的流血衝突更加激烈。
亞努科維奇在與反對派領袖談判後,同意廢除反示威遊行法,但條件是要示威民眾撤離佔據的政府機關、以及清理路面的障礙物,烏克蘭當局盼此局能平息衝突。
亞努科維奇強調,目前並沒有實施緊急狀態的計畫;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艾希頓(Catherine Ashton)在會見俄國總統蒲亭後宣布,她明天將前往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進行商談。
自由時報 【2014/1/28 18:25】
[圖片] 2014.01.28-No.3
〔本報訊〕烏克蘭的反政府示威活動越演越烈,總理阿札洛夫(Mykola Azarov)今天宣布請辭下台,但反對派表示,這只是朝勝利前進的一小步。
阿札洛夫今天在政府網站發表聲明表示,為了讓這場衝突有和解的可能,他已決定辭去總理一職。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日前表示,他願意讓反對派領袖耶森尤克(Arseniy Yatsenyuk)和克里欽科(Vitali Klitschko)分任總理、副總理,並承諾修憲。
不過反對派領克里欽科表示,阿扎羅夫請辭只是邁向勝利的一小步。他們將會繼續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釋放包括前總理泰莫申科在內的政治犯,和提前舉行總統大選。
亞努科維奇今天稍早也表示,他同意廢除引起反對派激烈抗爭的反示威遊行法,但條件是要示威民眾撤離佔據的政府機關、以及清理路面的障礙物。
自由時報 2014-1-29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烏克蘭政治危機爆發兩個月來,總統亞努科維奇首度向人民示威力量讓步,在總理阿札洛夫二十八日遞出辭呈後,國會跟進投票廢除本月通過的反示威法,希望藉此平息動盪。不過,反對派領袖揚言,示威不僅要改變政府,更要改變遊戲規則,將尋求讓憲政體制回歸二○○四年的舊憲法,大幅限制總統權力。
首都獨立廣場成千上萬示威群眾得知總統讓步的消息,激動地高聲歡呼,一些示威者說,政府害怕才會讓步,他們要繼續奮戰直到變天為止。阿札洛夫在辭職聲明中說,他的下台旨在「為和平解決衝突,製造更多社會與政治和解的機會」。目前並不清楚他的下台能滿足抗議群眾至何種程度,他們訴求亞努科維奇下台、舉行新選舉。
亞努科維奇已接受阿札洛夫與內閣的總辭,自二○一○年二月亞氏當選總統以來即擔任總理的阿札洛夫,帶領債台高築的烏國走過嚴峻的四年。他力挺去年十一月中止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決定,主張應和俄國加強整合,引爆烏國的大規模街頭抗議浪潮。
烏克蘭國會在總理辭職後召開特別會議,以三六一票對兩票的壓倒性票數廢除反示威法,該法形同禁止一切示威,本月十六日在亞努科維奇的地區黨議員護航下闖關成功,卻也使長期來的反政府示威,升高成暴力對峙。
自由時報 2014-1-31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報導〕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三十日突然請病假,總統府的簡短聲明只說他有呼吸道疾病與發高燒,沒有說明請假多久。但是在野黨馬上質疑亞努科維奇是藉病假爭取喘息空間,讓他有理由不簽署法律或與反對派會面協商。
六十三歲的亞努科維奇身體一向健康。面對反對派的質疑,他領導的地區黨國會議員齊奇托夫強烈駁斥,聲稱總統在二十九日國會表決特赦法時,因身體不舒服直接前往醫院,當時他看起來臉有病容。
烏克蘭國會剛通過的特赦法給予抗議者十五天期限,規定在總統簽署並公布特赦法後,只要反政府示威者在十五天內解除對街道與政府辦公大樓的封鎖,並撤出示威者主要聚集地首都基輔獨立廣場,該法就會生效,屆時除了嚴重犯罪者之外,所有在押的反政府示威人士都將獲得赦免。這種設定前提條件的法律令反對派相當不滿,決定拒絕接受。
俄羅斯總統普廷二十九日宣布,暫停原本同意提供給烏國的一百五十億美元紓困貸款,等烏國政府重新組閣成功後才發放。普廷此舉形同對烏克蘭加強施壓。他在二十八日於布魯塞爾和歐盟官員舉行峰會時,已明白警告歐盟不要插手,普廷聲稱:「很確定烏克蘭人民會自己解決問題,俄國也不會多作干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十二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XXII Olympic Winter Games)於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在俄羅斯索契(Sochi)舉行,是俄羅斯繼1980年夏季奧運後第二次舉辦奧運會、以及首次舉辦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自由時報 【2014/2/18 23:08】
[圖片] 2014.02.18
烏克蘭當地時間18日上午,示威民眾從市中心獨立廣場往議會大樓前進,到達議會時,有示威者衝破警戒線,並用石塊和燃燒彈丟擲警方,還點燃路旁作為路障的車輛。
這場衝突據悉有3名民眾因此喪生,另外有100多人受傷。
烏克蘭的示威抗議從2013年11月底開始,起因為政府放棄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轉而向俄羅斯靠攏。親歐示威者聚集於獨立廣場,抗議行動已持續超過2個月,抗議民眾甚至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下台。
俄羅斯外交部今天也發表聲明,將這場衝突歸咎西方國家,認為這是歐洲政府縱容的結果。
自由時報 【2014/2/19 08:01】
[圖片] 2014.02.19-No.1
[圖片] 2014.02.19-No.2
[圖片] 2014.02.19-No.3
〔本報訊〕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18日再度發生流血衝突,示威民眾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造成18人死亡,400多人受傷,而160多名受傷警察中,有35人傷勢嚴重。
烏克蘭的示威抗議從2013年11月底開始,起因為政府放棄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轉而向俄羅斯靠攏。親歐示威者聚集於獨立廣場,抗議行動已持續超過2個月,抗議民眾甚至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下台。
外電報導,抗議民眾攻佔西部城市里維(Livi)的地方政府大樓和警察總部,而克蘭警方開始進入首都基輔獨立廣場,迫使反對派示威者後退。而示威者的營地一片火海。
警察使用水柱驅離獨立廣場邊緣的示威群眾,但抗議民眾向警方投擲汽油彈、鞭炮和石頭,雙方爆發流血衝突,母前至少造成18人死亡、400多人受傷,這是自去年11月發生暴動以來,最血腥的一天。
烏克蘭反對派領袖克里契科(Vitaly Klitschko)目前已與亞努科維奇進行會面。
自由時報 2014-2-20
[圖片] 2014.02.20-No.1
[圖片] 2014.02.20-No.2
[圖片] 2014.02.20-No.3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烏克蘭支持提升與歐盟關係的反對派在首都基輔獨立廣場持續數月的反政府示威,十八日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造成二十六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是這場示威自去年十一月爆發後至今最血腥的一天。衝突到十九日仍未停止,烏國政府更以示威群眾奪取多地軍械庫和佔據多座政府機關為由,宣布展開全國反恐行動。
基輔血腥衝突透過電視傳送全球,震驚美國、歐盟。白宮十八日聲明,副總統拜登致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敦促他撤回安全部隊。歐盟譴責烏克蘭當局「不合理的過度使用武力」,揚言制裁,二十日將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聯合國要求獨立調查這場衝突。
俄羅斯總統普廷透過發言人表示,俄羅斯堅守不干涉烏克蘭事務的政策,不過普廷與亞努科維奇前一天夜裡通過電話,一致認為衝突是企圖政變,「暴力奪權」。俄外交部則批評西方姑息、煽動暴力。
烏克蘭警方十九日清晨發動新一波攻勢,試圖清理廣場,但因示威群眾持續湧入增援,警方暫緩行動,雙方緊張對峙。前一晚,示威群眾以汽油彈、石塊,對抗警方的塑膠子彈、催淚瓦斯、強力水柱和震撼彈,現場槍聲、爆炸聲大作,營帳被燒、示威總部所在的建築物也遭縱火,獨立廣場煙硝、火光四起,景象宛如戰場。死亡者除示威者外,還包括十名員警,傷者中三百四十二人是警察,另外一家俄語報紙的男記者坐在計程車上遭蒙面男子拉下車槍殺。
這波情勢惡化主因是反對派在國會提案修憲縮減總統的憲法權力,但十八日上午遭政府支持者阻撓延後審議,國會外隨即爆發衝突,並擴散到周邊區域。示威者與政府互控對方找黑幫惡棍與右翼組織支持者滋事。政府下通牒晚間六時後清場,入夜發動第一波攻擊。
在警民惡戰之際,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領袖耶森尤克、克里欽科十八日深夜談判破裂。反對派領袖要求廣場群眾堅守陣地,克里欽科說:「這是自由孤島,我們將捍衛到底。」
亞努科維奇十九日聲明,指控反對派領袖企圖武力奪權。他說,他一直自制避免動用武力,但他的「顧問」都施壓採取更強硬作法,他批評反對派「訴諸大屠殺、縱火和謀殺手段以圖奪權」,警告反對派與激進武裝份子畫清界線。
自由時報 【2014/2/20 09:02】
[圖片] 2014.02.20-No.4
[圖片] 2014.02.20-No.5
〔本報訊〕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爆發警民衝突,至少造成28死亡、數百人受傷,烏克蘭總統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19日表示,同意與反對黨領袖「停火」,並展開談判。
反對派領袖克里契科(Vitaly Klitschko)日前與亞努科維奇談判破裂,警方對示威人士在基輔獨立廣場(Independence Square)紮營區展開的攻擊行動,雙方再次爆發衝突,已有28人死亡。
歐盟、美國和聯合國等都呼籲衝突雙方冷靜。俄羅斯則警告,在西方國家干預下,烏克蘭正瀕臨內戰。
外電報導,亞努科維奇19日與反對派領袖進行會談後,宣布停火,並開始進行談判,以避免流血事件再次發生,藉此穩定國家形勢。
自由時報 【2014/2/20 09:27】
[圖片] 2014.02.20-No.6
[圖片] 2014.02.20-No.7
〔本報訊〕烏克蘭爆發自90年代獨立以來最血腥的流血衝突,造成多人傷亡。一名烏克蘭女子將暴力衝突的畫面拍攝下來,呼籲全球聲援同時訴說自己的恐懼,這段影片在網路上曝光後,引起網友瘋傳。
影片一開始,這名女子直接表明身分以及現身處境,同時告訴大家擔心網際網路與電話會被切斷,烏克蘭人民將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根據「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這段影片是製片家摩西(Ben Moses)剪接並上傳到YouTube,他向媒體表示,為了該位女子安全,他不會公開其身分,網友看到影片紛紛留言為烏克蘭人民加油打氣,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這只是惡作劇,摩西則對此回應,影片會說話,你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他也強調這是他從12月以來在基輔參加抗議活動所拍攝下來的記錄片。
而目前出訪墨西哥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強烈譴責烏克蘭的暴力衝突,並說烏克蘭政府要負起主要責任,歐洲聯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陸續發出警告,要求烏克蘭政府不要出動軍方鎮壓百姓,歐盟並考慮經濟制裁烏克蘭。
自由時報 【2014/2/20 23:33】
[圖片] 2014.02.20-No.8
〔本報訊〕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市長馬基元科(Volodymyr Makeyenko)為抗議政府鎮壓行動,今天(20日)宣布退出執政黨。
據了解,目前抗爭仍在持續中,許多示威者為奪回獨立廣場控制權,對警方投擲燃燒彈;而警方則以橡膠彈予以反擊。稍早還有媒體報導指出有示威者闖入政府主要建築和國會大樓中,大樓中的職員急需疏散,但因情況相當混亂,目前疏散結果未知。
自由時報 2014-2-21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十九日才剛宣布與反政府示威人士停火展開協商,不料雙方二十日再次爆發衝突,反政府陣營指稱有上百人死於警方部隊的鐵腕鎮壓,還有五百人受傷,釀成這波反政府示威爆發以來最嚴重的死傷。示威者挾持至少六十七名警察當做人質,警方證實基於自衛動用實彈。美聯社記者目擊警方狙擊手對群眾開槍,遭挾持的警察則被當成人肉盾牌散布在示威營地四周。
這場烏國二十二年來最血腥的抗爭毫無落幕跡象,俄羅斯應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的要求,二十日宣布派遣特使前往基輔,協助烏國政府和反對派進行斡旋。德國總理梅克爾透過電話敦促亞氏接受歐盟協助,與反對派協議停火。目前代表歐盟的法國、波蘭與捷克三國外長仍留在基輔,並未按原定時程返回布魯塞爾。
亞努科維奇十九日態度先硬後軟,在宣布軍方將參與「全國性的反恐行動」、罷黜反對以武力對抗示威群眾的陸軍總參謀長後沒多久,便表示與反對派協議停火。示威領袖克里欽科也稱,亞氏承諾警方不會挺進抗議群眾位在基輔獨立廣場的紮營區。
但數千名示威者二十日聚集在獨立廣場,衝撞警方設置的路障,向警方投擲汽油彈和石塊,還縱火焚燒一輛巴士,後者也展開反擊,警民雙方互相指控對方發射實彈攻擊,在烏國內政部證實警方改用實彈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醫療志工說法報導,警方狙擊手朝示威者心臟、頭部和頸部開槍,蓄意致人於死。烏國官方則辯稱,為營救遭挾持員警,鎮暴警察有權使用武器。
反對派領袖克里欽科發表聲明表示,最新一次的警民衝突是烏國政府預謀挑釁。基輔市長馬克耶諾柯二十日宣告退出亞努科維奇所屬執政黨,兩名烏克蘭冬奧代表團運動員宣布退賽,聲援抗議人士。
西方各國擔憂烏國情勢越演越烈,也紛紛祭出制裁。美國率先對約二十名涉嫌鎮壓抗議民眾、侵害人權的烏國政府成員和相關人士採取行動,限制其旅遊簽證。歐盟計畫針對發動烏國暴力活動人士,包括烏國政府官員和部分示威領袖,實施凍結資金和旅遊禁令等措施,同時對該國實施武器禁運。白宮發言人卡尼發表聲明,美方對警方射殺示威者感到「憤慨」,敦促亞努科維奇立刻將安全部隊撤出基輔市中心,但未說明華府將採取何種行動。
自由時報 【2014/2/21 22:53】
〔本報訊〕自2013年11月底開始的烏克蘭示威抗議,緊張情勢持續升溫,甚至引來美國、歐盟的關注;但今天(21日)終於有了重大進展,反對派同意將簽署協議結束抗爭。
根據法新社報導,反對派領袖決定,將結束與政府間長達近3個月的抗爭,「但前提是,現任的內政部長和檢察總長必須被撤換,總統必須簽下協議保證這點。」
靠歐?親俄?選邊站引內亂
烏克蘭內亂起因於是否要和歐盟簽訂雙邊協議,這個問題導致烏克蘭國內親歐盟派與親俄羅斯派產生嚴重對立,自去年11月底便一路僵持;但真正引起國際關注的誘因來自於今年1月中,烏克蘭國會通過修法,禁止民眾集聚示威遊行。
此一法案通過後,馬上引爆了烏克蘭民眾的不滿情緒,不顧法律規定群起示威表達不滿;但烏克蘭政府面對此一困境,竟選擇用軍對武力鎮壓,因此引起國際關注;美國、歐盟也多次施壓表示將介入紛爭,避免情勢發展到不可收拾。
自由時報 2014-2-22
〔編譯俞智敏/綜合基輔二十一日外電報導〕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二十一日在總統府與反對派領袖簽署和解協議,同意提前舉行總統大選、組成全國團結政府及修憲削減總統權力等讓步措施,這項協議是亞氏與支持他的俄羅斯總統普廷的重大挫敗,但目前仍不確定示威群眾會接受協議,終結流血危機。
烏國反政府示威群眾與鎮暴警察本週在首都基輔爆發的血腥衝突至少已導致七十七人死亡,單是二十一日就有至少四十七人喪生,許多人是被警方狙擊手一槍斃命。反對派宣稱二十一日至少有七十到一百人喪生。獨立廣場火光沖天、屍首橫陳的畫面震驚全世界,在歐盟斡旋下,支持度跌至谷底的亞氏同意讓步,他在簽署協議時面無表情,稍早並逕行透過總統府網站宣布協議內容,並稱正啟動提前舉行總統大選。
這項協議內容要點包括在四十八小時內恢復實施二○○四年時的憲法,授予國會和政府更多權力,削減部份總統權力,禁止政府宣布緊急狀態。此外各方還必須在十日內組成聯合政府,九月底前完成憲政改革,且在新憲通過後立即舉行總統大選,最遲不得超過十二月,這些都是反對派的主要訴求。至於反對派須把群眾撤離街頭,並在二十四小時內交出所有搶奪來的武器。
烏國國會隨後通過特赦法,赦免所有被拘捕的抗議民眾,接著又通過恢復二○○四年憲法案。這也對俄羅斯總統普廷企圖把烏國拉進以莫斯科為首的歐亞聯盟努力造成重挫。在稍早的國會緊急會議中,曾因身為亞氏盟友的議長雷巴克宣布暫時休息,企圖延後討論修憲以削減總統權力的決議草案,導致朝野議員在國會殿堂內爆發肢體衝突。
雖然亞氏掌控的國會履行了初步協議,但因亞氏沒立刻下台,在獨立廣場上已有激進團體領袖揚言要繼續革命。歐盟則向烏國反對派喊話,稱「各方都應記住妥協表示達不到百分之百的要求」,也呼籲俄羅斯與歐盟一起擔任觀察員,確保協議落實。不過國際信用評等公司標準普爾二十一日仍以違約風險升高為由,三週內第二度調降烏國信評,顯示烏國依然深陷政經危機。
自由時報 2014/2/22 18:28
[圖片] 2014.02.22
〔本報訊〕烏克蘭政府與反對派在昨天(21日)簽署和解協議後,動盪情勢暫時停歇。但稍早傳出,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官邸被發現空無一人,可能已離開首都並潛逃出境。
不過,前幾天發生嚴重流血衝突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市區,今天依然有上千名反對派群眾聚集在獨立廣場示威,堅持亞努科維奇必須辭去總統職位。然而反對派領袖克里契科稍早在國會透露,亞努科維奇已逃離基輔,可能已出境。亞努科維奇的總統官邸也被發現空無一人,記者和民眾都可自由進出。
自由時報 【2014/2/23 00:26】
[圖片] 2014.02.23
〔本報訊〕根據路透報導,烏克蘭國會22日進行表決,罷黜現任總統亞努科維奇,免去其總統職位,國會並在另一項表決中通過,於5月25日提前舉行總統大選。
稍早時亞努科維奇出面表示自己不會下台,並指反對派是土匪,之前一度傳言亞努科維奇已逃出烏克蘭,但後來幕僚說明亞努科維奇只是到東部開會,據了解,是為了尋求東部地區政治領袖的支持。
烏克蘭東部地區領袖隨後也對國會的合法性提出質疑,雙方對立的情勢似有升高的趨勢,對於剛簽署和平協議的烏克蘭來說,將增添更多變數。
自由時報 2014-2-23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布魯塞爾報導〕烏克蘭政治危機延續三個月,表面上雖是現任總統跟反對陣營的角力,但幕後其實是俄羅斯跟歐盟的地緣政治權力大戰,俄國總統普廷要對決的,正是歐盟龍頭德國。德國這次為化解烏克蘭危機,一躍成為外交要角,不但在柏林接見烏克蘭反對派陣營,更左聯美國,右攜法國與波蘭,引導歐盟促進烏克蘭達成和解協議。德國媒體也稱讚,此後沒人敢說歐盟是「紙老虎」。
烏克蘭政爭兩方的和解協議,正是在德國跟波蘭外長的見證下簽署。由德、法、波組成的「威瑪三角」國家外長,與俄羅斯政府代表二十日清晨就趕到基輔啟動談判,力促雙方結束暴力、政治解決危機。法國外長因另有訪華安排先離開基輔。這項在烏克蘭總統府的磋商在「非常艱難」的狀況下,繼續由德波外長堅持到底,徹夜進行到週五凌晨結束。
協議簽署後數小時內,烏克蘭議會就投票恢復了二○○四年憲法,收回了總統亞努科維奇在二○一○年上台後擴張的部分權力。對這個歐盟主導的協議,俄羅斯並不滿意,俄羅斯外交部二十二日說,該國不簽署基輔協議,但對和平解決表示歡迎。還有俄羅斯資深國會議員直言批評這項協議「是為西方打造的」。
歐盟成員國外長在德國的主導下,日前就儘速決定要對烏克蘭主事者實施制裁,但這些制裁先暫緩施行,以免影響「威瑪三角」國家外長的斡旋努力。即使俄羅斯才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最重大關鍵,但歐盟可以在這場危機中展現出斡旋實力 ,讓保守的德國世界報公開讚揚,歐盟此後不再是一隻「紙老虎」。
剛在二月初與翁山蘇姬在緬甸會面的德國總統高克,二十一日在柏林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德國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過去他曾經因為父母一輩犯下的罪行而不想當德國人,但在過去幾十年中,德國成熟了,這些改變孕育出一種責任,那就是作為歐洲最大的國家,在烏克蘭持續暴力的情況下,不能高雅地坐視觀望,而是要和歐洲其他國家一起扮演危機調解者的角色。
自由時報 2014-2-2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烏克蘭國會通過革除亞努科維奇總統職務後,二十三日著手瓦解亞氏的權力結構,解除多位亞努科維奇二○一○年上台指派的部會首長職務,並任命親反對派領袖泰莫申科的圖奇諾夫為臨時總統。圖奇諾夫呼籲,臨時總理二十五日前就定位,以便在五月二十五日總統大選前掌管國家。
四十九歲的圖奇諾夫二十二日才剛接替稱病辭職的親亞氏國會議長瑞巴克,他與泰莫申科是南部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ipropetrovsk)的同鄉,二○○四年至○五年的橘色革命之後,擔任烏克蘭安全局(SBU)局長,圖奇諾夫還是泰莫申科所屬祖國黨的副黨魁,被視為泰莫申科的親信,因此不少人猜測,泰莫申科可能出任臨時總理。
不過,泰莫申科二十三日表示,她不會尋求在新政府擔任總理。她說:「消息說我是烏克蘭總理的考慮人選,這真讓人驚訝。」「我還沒同意,也沒跟人討論過這個問題。感謝你們的尊重,但我請求你們,政府首長一職不要考慮由我來擔任。」
除瑞巴克稱病辭職,國會通過解除亞氏盟友、外交部長柯茲哈拉和教育部長塔巴契尼科職務,當局並下令逮捕前收入暨稅收部部長克里門科與前檢察長普修卡,並展開調查。亞努科維奇背棄與歐洲聯盟的貿易協議,轉而尋求向俄羅斯靠攏時,柯茲哈拉扮演與外國強權討論的角色。塔巴契尼科因促使學校教科書採用俄羅斯觀點解讀烏克蘭歷史而受批評。國會也表決扣押亞氏在基輔的豪華宅邸,將於十天內收歸國有。
西方各國多樂見烏克蘭危機暫解,也強調維持烏克蘭領土完整的重要性。美國二十二日敦促烏克蘭盡快籌組團結政府、重建秩序,英國表示將支持未來新成立的烏克蘭政府,法國同樣發布聲明歡迎泰莫申科重獲自由,也呼籲烏克蘭各方克制。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二十三日更表示願意協助烏克蘭,重建其受到重創的經濟。
德國總理梅克爾致電泰莫申科,敦促維持烏克蘭團結;梅克爾另外還與俄羅斯總統普廷通電話,她的發言人說,兩位領導人都認為必須確保維持烏克蘭「領土完整」與穩定。美國國安顧問賴絲二十三日在國家廣播公司(NBC)新聞節目中說,烏克蘭分裂「不符合烏克蘭、俄羅斯、歐盟或美國任何一方的利益」,還說,若俄國派兵進入烏克蘭會是「嚴重錯誤」。
自由時報 2014-2-24
[圖片] 2014.02.2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在風起雲湧的烏克蘭動盪政局中,外號「天然氣公主」的前總理泰莫申科二十二日獲釋,並隨即在濕冷天氣中坐著輪椅,向基輔獨立廣場上的抗議民眾發表演說,並將參選總統,這位五十三歲的反對派領袖因此重新站上烏克蘭政治肥皂劇的舞台,再次席捲政壇焦點。
泰莫申科二○一一年因濫權罪被判刑七年,此後大半時間待在醫院戒護就醫,但烏克蘭國會二十二日表決撤銷她的被控罪行,泰莫申科因而提前獲釋。頂著招牌辮子頭的她獲釋後,坐著輪椅向基輔獨立廣場的抗議民眾演說,民眾高喊「尤莉雅」的聲音不絕於耳,顯見她雖入獄多時,人氣卻絲毫不減。
泰莫申科敦促不滿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反對陣營民眾,雖然國會已表決通過解除亞努科維奇的總統職務,但不要放棄在首都基輔市中心的示威抗議。她以顫抖的聲音告訴台下五萬民眾:「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重見天日,因為今天,獨裁政權已經垮台。」她也提及基輔發生的致命暴力事件說:「每滴鮮血都不會白流。」
泰氏備受反對派讚譽,但批評者認為她是機會主義者,對她觀感兩極。她因二○○四年在「橘色革命」中痛批亞努科維奇作票而一夕成名,但後來她與盟友前總統尤申科反目,二○○六年又與亞努科維奇結盟,之後出任總理,但在任三年政績不彰,批評者認為她施政無能,無法讓烏克蘭擺脫經濟困境。
靠著家財萬貫、美麗的外表與超凡野心,泰莫申科成為烏克蘭的大眾情人,甚至登上「花花公子」雜誌。在與尤申科結盟階段,泰莫申科因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烏國能源短缺、經濟成長趨緩,再加上執政聯盟內部衝突,被解除總理一職。二○○七年她和尤申科再度聯手,連任總理與總統,但她在三年後角逐總統寶座時聲譽大不如前,遭當年她推翻的亞努科維奇擊敗,一一年更因被控濫權成為階下囚。
橘色革命十年後,亞努科維奇又因為在烏克蘭人民期盼加入歐盟的關鍵時刻,突然轉向俄羅斯,引發這波大規模民變。泰莫申科當時在獄中,就曾以絕食抗議要求政府與歐盟簽署協定,她的參選總統宣言也是以「脫俄入歐」為目標,企圖拉攏反對派民眾的心。
泰莫申科玩政治肥皂劇精采,但她若是出任總統會有何種作為,目前還不清楚。烏克蘭政論家曾說,泰氏可以是好的改革者,也可能是獨裁者。
自由時報 2014-2-2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在烏克蘭分裂情勢加劇,戰略要地克里米亞半島首府塞凡堡爆發親俄與反俄群眾衝突,造成二十人受傷之際,俄羅斯總統普廷二十六日下令俄羅斯與烏克蘭接壤的西部軍區進入高度戒備,並從二十八日起展開四天軍演。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說,俄羅斯密切關注克里米亞局勢,正採取措施確保俄國在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武器與設施的安全。此舉也加深西方對普廷可能軍事干預烏克蘭的疑懼。
俄羅斯西部軍區緊鄰烏克蘭北部,四天的軍演除動員三軍與太空部隊外,也動員中央軍區的部分部隊,以及北方和波羅的海兩個艦隊。由於俄國與西方正為烏克蘭而關係緊張,此時藉軍演展現軍事實力的用意不言而喻。
俄國國防部長紹伊古在宣布軍演消息時,雖說軍演與烏克蘭的動盪無關,俄羅斯媒體也宣稱單是去年俄國就舉行六場這類無預警軍演;但紹伊古之後又說,俄國密切關注克里米亞,要確保黑海艦隊的安全。俄國外交部也發布聲明,抨擊烏克蘭極端份子煽動宗教對立,威脅親俄的東正教會安全。
三位烏克蘭前總統發表聯合聲明,指控莫斯科試圖干預克里米亞,要求俄國尊重烏克蘭人民的選擇。稍早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說,莫斯科無意介入烏克蘭內政,但他也警告西方,別試圖把烏克蘭局勢扭轉成對西方有利。
克里米亞半島原為蘇聯領土,到一九五○年代才劃入烏克蘭,目前是自治共和國,首府塞凡堡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總部。克里米亞兩百萬人口有六成說俄語,許多俄羅斯人也一直夢想著要奪回這個俄國十八世紀曾經征服的地區。
約兩萬名穆斯林韃靼人二十六日在塞凡堡示威,支持基輔的臨時中央政府,結果與另一群親俄群眾爆發激烈衝突,造成二十人受傷。
烏克蘭國會二十五日通過把俄語從官方語言降級的決議後,臨時政府同日也下令解散五千人的精銳警察部隊「金鷹」(Berkut),並把他們送往克里米亞以免遭到報復。金鷹因強硬鎮壓反對派示威者遭到人民痛恨,至於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目前仍下落不明,另根據烏克蘭「快報」報導,截至二十四日,全國已有九十座列寧銅像遭推倒。
自由時報 2014-3-1
烏克蘭革命過後,最南邊的克里米亞半島親烏與親俄兩派衝突一觸即發,當地恐成火藥庫。
為什麼克里米亞半島是導火線?
克島面積2萬7000平方公里,緊鄰黑海,是烏國親俄勢力的中心,島上230萬居民多數自認俄裔、說俄文,並認為流亡的亞努科維奇總統是政變的受害者,以致克里米亞議會內的分離主義者試圖推動公投、脫離烏克蘭。
克里米亞半島真的屬於烏克蘭?
俄國在1783年兼併克島後,一直都是當地主要勢力;1954年,前蘇聯領袖赫魯雪夫將克島當作賀禮劃歸烏國,但俄裔民眾視為大錯。
曾為島上多數族裔的韃靼人,1944年遭前蘇聯領袖史達林指責與納粹合作、驅逐出島,1991年蘇聯解體後重返克島,與俄裔關係緊張。克島上的烏裔人口占24%,俄裔58%,韃靼裔12%。
克里米亞半島的法律地位?
在法理上,克島屬烏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但1995年克里米亞分離主義者贏得總統後,職位卻遭烏國廢除;目前克里米亞有總統代表與總理各一名,皆由烏國委派。
俄國會怎麼做?
二戰後,蘇聯在半島南部塞凡堡(Sevastopol)設置軍事基地,駐紮黑海艦隊,依照租借規定未經烏國許可,俄國人不能將軍事設備帶出基地;烏國已警告,俄軍任何離開基地的行動都將視為軍事入侵。此外,有報導稱俄國在克島廣發護照,由於俄國法律允許發動海外軍事行動以保護俄國國民,外界憂慮此法恐成入侵藉口。2008年,俄軍就是以此藉口,入侵喬治亞。(資料來源:綜合外電/編譯詹立群)
自由時報 2014-3-2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英國衛報廿八日報導,儘管俄羅斯軍力遠勝烏克蘭,但烏克蘭軍隊訓練精良,顯然具備令俄羅斯不敢輕舉妄動的能力。然而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軍力遠不及在此設立黑海艦隊總部的俄羅斯;此外,反俄的韃靼人也可能成為俄羅斯強取克里米亞時的一大變數。
俄軍目前有八十四.五萬人,去年軍事經費達四百零七億美元;烏克蘭部隊僅十三萬人,軍事經費十四億美元。儘管客觀條件有天壤之別,但訓練精良、過去十年來參與各種國際維和任務,以及與西方國家軍方有密切接觸的烏克蘭軍隊,實力不容小覷。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專家貝瑞准將說,倘若俄烏兩軍真的對峙,關鍵將在於烏克蘭部隊會激起多少為國拚戰的士氣與戰鬥力。
現階段來看,俄羅斯不太可能會對烏克蘭發動全面戰爭,以免陷入昂貴又耗時多年的血腥衝突;再就取得克里米亞為例,鑑於當地有大量俄羅斯僑民,全面開戰也太過冒險,遑論當地的半島地形向來易守難攻。但對俄羅斯比較有利的是,烏克蘭目前在克里米亞只有一支三千五百人的海岸防衛隊,既無大砲也沒有坦克。
克里米亞也有數量可觀的韃靼人,他們在二次大戰期間的一九四四年被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以與德國合作為由放逐中亞,直到一九八○年代前蘇聯經改後才獲准返回克里米亞。分析家說,正因為有這段歷史,韃靼人非常反俄,會不惜一切代價只求不臣服於俄羅斯之下。
自由時報 2014-3-2
〔編譯張沛元/綜合廿八日外電報導〕烏克蘭臨時政府總統圖奇諾夫廿八日指控,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公開進犯,有如當年俄羅斯對付另一個前蘇聯附庸國喬治亞。分析家指出,俄羅斯在挑動克里米亞問題上的作法,的確類似當年與喬治亞和摩爾多瓦的衝突,即先軍演後出兵,最後強占這些前蘇聯附庸國境內有大量俄羅斯人口的地區。
圖奇諾夫在電視評論中呼籲俄羅斯總統普廷停止在克里米亞的「挑釁」之舉,並援引俄羅斯在二○○八年干涉有大量俄羅斯僑民的喬治亞自治共和國的阿布哈茲,以及喬治亞的自治州南奧塞提亞的行徑說,俄羅斯已派軍前往克里米亞,此一情節跟當年阿布哈茲如出一轍,即先挑起軍事衝突,然後強行兼併掉此一有大量俄羅斯人口的地區。
俄羅斯與喬治亞之戰持續五天,最後俄羅斯控制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並承認它們是獨立國家,但這兩處的獨立身分並未獲聯合國與世上大多數國家承認。至於目前屬於烏克蘭自治共和國的克里米亞,不但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總部,也同樣有大量的俄羅斯僑民。
華爾街日報指出,對普廷而言,既然已在烏克蘭失去了唯命是從的領導人亞努科維奇,就得採取次佳方案,也就是想辦法讓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做法則與對付喬治亞與摩爾多瓦所用過的招數大同小異,即先是在這些有大量俄羅斯僑民的自治區附近進行軍演,然後對該地區的民眾核發俄羅斯護照,最後再以保護之名出兵。俄羅斯稍早同樣在克里米亞附近軍演。
從普廷仍在歐洲領袖面前表示,同意維持烏克蘭領土完整的重要性看來,其盤算顯然是看準美歐等國根本無意阻止他對克里米亞下手。俄羅斯專家希爾說,這一連串烏克蘭情勢發展充分顯示,普廷顯然不願見到歐盟插手烏克蘭。
自由時報 2014-3-2
〔記者張沛元/綜合報導〕烏克蘭局勢再現劇變!俄羅斯國會一日授權總統普廷出兵「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使俄羅斯三天來在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化暗為明。
烏克蘭代理總統圖奇諾夫指控這是侵略,與當年莫斯科當局強取喬治亞共和國自治區並無二致。稍早美國總統歐巴馬已警告俄國不要干預烏克蘭,否則必定付出代價,不排除拒絕參加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聯合國安理會一日將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對策,瑞典外長畢爾德指控俄國出兵違反國際法與歐洲安全原則。
但克里米亞由親俄派把持的議會,與新選出但不被烏克蘭承認的總理阿克瑟諾夫,則熱烈歡迎俄軍到來。
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Chung-Chih Li(李中志)面書 2014.03.02
換個角度想,烏克蘭是中國,蘇俄是美國,克里米亞是台灣,烏克蘭正為踏入國際舞台興奮不已,伴隨的是大烏克蘭主義,主張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神聖領土。
其實克里米亞自古不屬烏克蘭,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有截然不同的國族想像,但未必希望成為俄國的一部分(就像台灣51社或民政府也只是瞎鬧),但俄國在克里米亞有不可讓渡的戰略利益,在莫斯科的保護下,比起基輔,克里米亞感覺較舒服。因此,做為獨派,我支持克里米亞與烏克蘭東南四省的自決運動,如果俄國出兵是要再度清洗烏克蘭的國族主義,我反對到底,但如果是要要求西方與烏克蘭給予克里米亞與烏克蘭東南四省公投自決的機會,我們必須支持。
自由時報 2014-3-3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隨著俄羅斯部隊大舉進入烏克蘭的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俄羅斯裔人士眾多的克里米亞各地也湧現挺俄潮,群眾上街對著進城士兵揮舞俄羅斯國旗、鼓掌叫好,高呼「克里米亞站起來」,還有人直言希望能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克米里亞首府辛費羅波一日的挺俄集會上出現各種挺俄標語,包括「俄羅斯!俄羅斯!」以及「法西斯主義將被打倒」;在巴拉克拉瓦,當武裝部隊進城時,群眾除了按汽車喇叭表示歡迎,還拚命拍照與揮舞俄羅斯旗幟。進城士兵身上雖無任何可供辨識的徽章,但說的是俄羅斯語,車輛上掛的也是俄羅斯軍方車牌。
在被問到對這些拿著自動步槍駐守在附近的蒙面士兵有何感想時,退休教師瑪琴科不禁忘情鼓掌,他坦承一開始有點被嚇到,「但如今我們將之視為解放」。這些蒙面士兵凶悍地要記者後退,也不願意表明身分,但卻樂意與當地民眾合影,甚至歡喜接下民眾送上的香菸,一支路過的迎娶車隊狂按喇叭,現場氣氛宛若嘉年華會。
瑪琴科的弟弟維特利指責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獨立廣場上抗議群眾的民族主義言論,像是要禁止俄羅斯語,這讓他們覺得淪為二等公民;維特利說他並不反對烏克蘭統一,也承認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很糟糕、政府貪瀆弊病叢生,但克里米亞受夠那些法西斯主義者與新法西斯主義者的言論。
年輕學子安德烈以上週基輔發生的血腥衝突為例說,倘若沒有這些蒙面士兵,克里米亞的情況會更糟,變得跟基輔一樣;深信蒙面士兵背後力量就是俄羅斯的十六歲克里米亞少女則說,他們很高興俄羅斯能協助和平穩定,「我希望我們(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五十三歲的電工提克洪諾夫也說,他早就希望克里米亞能成為俄羅斯的土地。
但並非所有人都心向俄羅斯,一名拄著枴杖的退役老兵怒斥混蛋,質疑蒙面士兵背後主使到底是何方神聖,應該統統抓起來,他們都有武裝;退休礦工貝索諾夫也大罵一團亂,直言這是入侵,「我覺得這是俄羅斯的入侵行為」。
自由時報 2014-3-3
克里米亞半島深入黑海,僅北部狹長地帶與大陸相連,東岸邊緣幾乎觸及俄羅斯。一九四五年蘇聯、美國、英國在此召開雅爾達會議,簽訂分裂歐洲密約。
十八世紀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一九五四年蘇聯領袖赫魯雪夫將克島歸還烏克蘭。烏克蘭獨立後將克里米亞納入國土。
克里米亞二百多萬人口中近六十%自認是俄國人,烏裔人口占廿四%,韃靼裔占十二%,反對亞努科維奇政府。
俄羅斯黑海艦隊駐紮克里米亞南部塞凡堡港(Sevastopol)。二○○九年烏國親西方總統尤申科曾警告,可能要求俄國艦隊在二○一七年前撤離,但親俄派亞努科維奇二○一○年上台後展延租借期至二○四二年。俄國擔心烏克蘭新上台的親西方政府將要求俄軍撤離。(資料來源:綜合外電,整理:編譯管淑平)
自由時報 2014-3-3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俄羅斯未發一彈即實際控制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後,二日持續升高在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包圍當地數個小型烏克蘭軍事基地,據稱烏國海岸防衛隊已撤守克里米亞轉往黑海基地,俄國似已完成對克里米亞佔領行動,克里米亞正上演自冷戰後莫斯科與西方之間最嚴重對峙。
烏克蘭海軍總司令貝爾佐夫斯基二日變節效忠親俄的克里米亞當局,他接受烏國臨時總統圖奇諾夫任命該職甫一天。烏克蘭當局隨即以拒絕與俄國對抗、向俄國黑海艦隊克里米亞總部投降為由,對他提出叛變罪指控。
烏國臨時政府已下令軍隊進入最高警戒、動員後備役,全面備戰,同時禁止非民航機飛越領空。基輔也向國際求援,要求阻止俄羅斯「侵略」。
二日一列搭載數百名俄羅斯部隊的車隊駛向克里米亞首府辛費羅波,另外數百名身分不明武裝士兵分乘十三輛掛有俄羅斯車牌軍車及四輛配備機槍的裝甲車,包圍普里弗諾耶(Privolnoye)烏國步兵基地禁止人員進出;費奧多西亞(Feodosia)的烏克蘭海軍陸戰隊基地也遭武裝份子包圍,要求效忠該區親俄羅斯政府;蘇達克(Sudak)雷達基地武器遭俄兵沒收。另傳兩艘俄國反潛軍艦出現在克里米亞外海。克島數個政府機關、電視台和通訊樞紐都有俄兵防守。
俄羅斯也以立即生效的俄國公民身分和護照,招降中、高階烏克蘭軍官。在亞丁灣參與北約任務的烏克蘭海軍旗艦「薩哈達契尼號」(Hetman Sahaidachny)護衛艦,一日在返國途中叛變,掛起俄羅斯海軍旗,拒絕接受基輔政府指揮。面對俄國一連串軍事動作,烏國臨時政府下令軍隊進入最高警戒,動員後備役,全面備戰。不過,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估計,烏克蘭武裝部隊面對強大俄軍,兵力和軍備都不堪一擊。
美國總統歐巴馬一日與普廷電話會談九十分鐘,歐巴馬向普廷表達「極為關切俄羅斯明確侵犯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此舉違反國際法」,要求撤兵。但普廷強調,有權保護俄羅斯在烏克蘭,以及當地說俄語民眾利益。美國國務卿凱瑞則指控,俄國出兵烏克蘭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侵略行為」,將導致美國與國際社會實施經濟制裁的嚴重後果,甚至喪失八大工業國集團(G8)成員的地位。
BBC 中文網 2014年3月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2:04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俄國侵犯烏克蘭主權,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並表示美國將研究如何採取外交和經濟措施,孤立俄國。
奧巴馬說,俄國違反了烏克蘭主權和國際法。他還向俄國總統普京發出警告。
他說,「長期看,這對俄國將是個代價高昂的舉措,現在他們應該考慮通過外交而不是武力途徑是否會符合他們的利益。」
奧巴馬是在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舉行會談前對記者說這番話的。
有報道說,俄羅斯對在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隊發出通牒,限期投降,不然將受到攻擊。
美國國務院說,如果這是真的,那將說明以克里米亞為中心的這場危機的危險升級。
俄國方面否認發出了這樣的通牒。
BBC記者說,華盛頓擔心一些歐洲國家可能不原意制裁俄國,害怕這樣做會傷及與俄國的經濟關係。
與此同時,烏克蘭國防部說,俄國軍隊正阻止烏克蘭軍艦離開塞瓦斯托波爾港口。
BBC在塞瓦斯托波爾的一名記者說,一艘貨船擋住了海港的出口,掃雷艦在海灣巡邏。
俄國目前已經實際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在公路上設置路障並包圍了烏克蘭軍事基地。
烏克蘭代理總理亞採紐克說,烏克蘭不想把克里米亞讓給任何人。
(撰稿/責編:董樂)
星島日報(加拿大) [2014-03-03]
俄國在烏克蘭的軍事集結,沒有任何停止跡象。俄軍佔領烏克蘭南部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首府之外一個住了約一千名韃靼人的村莊,人們聚到一間狹小的便利店討論最新局勢,有韃靼人聲言誓死保衛社區。美國官員2日對外表示,華盛頓認為俄羅斯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克里米亞,在該地部署的俄軍超過6,000人。
烏克蘭新任海軍司令,2日宣布轉為效忠親俄的克里米亞當局。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警告莫斯科,任何軍事行動都意味著兩國關係的終結。烏克蘭臨時政府2日宣布,在全國範圍內徵召預備役人員。亞采紐克在電視講話中宣稱,俄羅斯實際上是對烏克蘭「宣戰」。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總理阿克肖諾夫2日則宣布建立克里米亞海軍。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在社交網頁上說,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反對勢力「非法奪權」,並預言烏國臨時政府將被「新起的革命」推翻,人民再度濺血。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維塔利.丘爾金2日在安理會討論過程中說,雖然俄議會授權動用軍力,但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尚沒有決定用兵。
在與烏克蘭軍事衝突一觸即發之際,普京亦和默克爾通電話。普京為俄國在烏克蘭的行動辯護。路透社報道,德國政府發言人在默克爾與普京通話後說,默克爾指責「俄國干預不可接受」、違反了國際法。發言人說,默克爾呼籲普京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
在克里米亞,俄國傘兵已經威脅衝擊烏克蘭海軍軍營。BBC報道指,俄國士兵好像在克里米亞邊界挖壕溝。當地民兵也加緊行動,封鎖位於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總部,同時封鎖另外一個基地,因為那裏的烏克蘭軍人拒絕向新的支持俄國的克里米亞政府表示效忠。報道還指出,看上去,普京並不僅僅是在炫耀武力。戰爭雖然暫時還不是不可避免,但是正在危險地步步逼近。
槍手佔據克里米亞首府辛菲羅波爾,令克里米亞百分之十二、較願意接受烏克蘭管治的韃靼人緊張不安。58歲的穆拉特說:「誰需要一場戰爭?我們全部都有子女、孫兒、家庭要照料。」他又說:「我們(韃靼)的人民愛好和平,但如果他們威脅我們,我們的人會保衛這個社區,在這裏死去總比再次離開要好。」
隨著烏克蘭局勢惡化,該國出現逃亡潮。俄羅斯國家通訊社俄通社——塔斯社2日引述俄邊防軍消息,今年1月至2月期間,約67.5萬名烏克蘭人逃入俄羅斯,有「人道主義災難」跡象。
自由時報 【2014/3/4 07:39】
〔本報訊〕俄羅斯和烏克蘭局勢緊張,外電報導,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3日表示,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寫信給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要求出兵進駐烏克蘭。
外電報導,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朱爾金(Vitaly Churkin)說,亞努科維奇寫信給普廷,強調他仍是烏克蘭合法的總統,亞努科維奇說目前烏克蘭處於內亂,要求普廷出兵,以重建烏克蘭的正當性、和平、法律和秩序,保護烏克蘭人。
不過,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鮑爾(Samantha Power)則說,俄軍行動不是一個人權保護的任務,這是違反國際法。
烏克蘭代表團表示,目前俄羅斯已有1萬6000名軍隊進駐克里米亞,烏國要求國際援助。
新頭殼newtalk 2014.03.04 鄭凱榕/綜合報導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報導,應俄羅斯的要求,安理會3日就烏克蘭問題再次舉行會議。緊隨俄羅斯代表發言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發表講話指出,俄羅斯代表在講話中所陳述的該國出兵烏克蘭的許多理由是沒有根據的。
鮑爾(Samantha Power)列舉了有關俄羅斯軍事行動的一些事實:俄羅斯佔領了烏克蘭的邊境哨所,也佔領了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刻赤(Kerch),其軍艦在進出黑海港口,遮罩了一些地區的行動手機,佔領了幾乎所有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軍事基地,俄羅斯的戰鬥機當天還進入烏克蘭領空。
她指出,證據表明,沒有發生對俄羅斯人或對親俄羅斯的社區採取的任何暴力行為。
鮑爾指出,烏克蘭最近政府更迭沒有對俄羅斯的合法利益構成威脅,其性質與程度不能成為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干預、佔領公共建築並向烏克蘭軍方發出軍事最後通牒的理由。
鮑爾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基地是安全的,新成立的基輔政府已經承諾兌現所有國際義務,包括有關俄羅斯基地的條約,俄羅斯的行動是對想像中的威脅做出的反應。
鮑爾進一步指出,沒有跡象表明克里米亞以及烏克蘭東部的其它地區民眾會因為新政府的成立而遭受危險,俄羅斯不能以沒有實施的威脅為理由而採取軍事行動。
鮑爾指出,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任務不是保護人權,它違反國際法,損害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違反俄羅斯在赫爾辛基條文中所作出的承諾以及《聯合國憲章》中所規定的義務。
鮑爾指出,美國支持立即部署由聯合國或歐洲安全合作組織成員組成的國際觀察員,確保俄羅斯所關切的民眾受到保護、不受侵害,並向世界解釋在實地發生的事實。
她指出,俄羅斯政府應該與烏克蘭政府立即展開直接對話,並立即撤出俄羅斯軍隊,恢復烏克蘭領土完整,而不是以更多的威脅和歪曲事實的方式行事。
BBC 中文網 2014年3月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2:40
莫斯科常駐聯合國代表說,被議會罷黜的烏克蘭前領導人亞努科維奇要求俄羅斯出兵保護在烏克蘭的平民。
丘爾金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說,亞努科維奇上周六致函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俄羅斯出兵烏克蘭。
數千俄羅斯士兵已經進駐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
莫斯科出兵烏克蘭引起美國和歐盟的憤怒,美歐威脅將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俄羅斯試圖對出兵烏克蘭進行辯護。
西方國家常駐聯合國代表對俄羅斯的解釋進行了駁斥。
自從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上月被議會罷黜後,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以俄羅斯居民為主的東部城市局勢一直動蕩不安。
星期一,親俄示威者試圖衝擊克里米亞東部城市頓涅茨克以及奧德塞的政府建築。
俄羅斯部隊和親莫斯科民兵目前繼續封鎖克里米亞附近的軍事基地。
基輔常駐聯合國代表說,俄羅斯已在克里米亞半島部署了1600名士兵。
烏克蘭國防消息人士譴責俄羅斯黑海艦隊司令對烏克蘭部隊發出最後通牒。這個最後通牒限烏克蘭士兵在格林尼治時間周二3點前投降,否則將遭到攻擊。
但據報道,俄羅斯發言人否認曾對駐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隊發出最後通牒。
然而,被俄羅斯士兵圍困在基地的烏克蘭士兵正緊張地等待格林尼治時間周二3點最後期限的到來。烏克蘭士兵正為俄士兵的攻擊做凖備。
在安理會公開大會上,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展示了烏克蘭被罷黜的總統亞努科維奇致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信函。
丘爾金說,亞努科維奇在信中形容稱,烏克蘭正面臨內戰邊緣,有居民僅僅因為說俄語就受到迫害。
丘爾金引述亞努科維奇的信函說:「我呼籲俄羅斯總統普京,請求他調派俄羅斯聯邦武裝部隊,保衛烏克蘭人民,重建合法性、和平、法律與秩序」。
丘爾金重申了莫斯科的立場,即亞努科維奇是烏克蘭的合法領導人,而非過渡政府總統圖爾奇諾夫。
西方國家常駐聯合國大使拒絕接受俄羅斯的說法,繼續譴責莫斯科的舉動違反國際法。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表示,俄羅斯調動軍事是在回應想像中的威脅。
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亦駁斥了烏克蘭出現針對俄羅斯的恐怖威脅的說法。他指出,這些說法顯然是杜撰的,並稱亞努科維奇致普京的信毫無意義。
中時即時 2014年03月04日 13:24劉屏
針對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表示,俄羅斯「站到了歷史錯誤的一邊」。他說美國正在考慮一系列外交、經濟等報復措施,要讓俄羅斯付出代價。
歐巴馬在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之後接受新聞界提問。他回答時說,經與多位歐洲國家領袖通電話,各國普遍認為俄羅斯亞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也違反國際法及俄羅斯簽署的國際協議。歐巴馬指出,各國紛紛強烈譴責俄羅斯,說明俄羅斯在這件事上「站到了歷史錯誤的一邊」。
歐巴馬重申美國堅定支持烏克蘭臨時政府。他同時說,美國已明白告訴俄羅斯,美國正在研究多項經濟、外交等方案,可以孤立俄羅斯,也會衝擊俄羅斯的經濟及國際地位。
美國國會議員提出多項主張,包括對俄羅斯銀行實施制裁、凍結俄羅斯法人與個人在美國的資產等。歐巴馬說,他覺得國會可以立刻通過法案,大幅度援助烏克蘭。他希望國會把這件工作「列為第一要務」。
蘋果日報 2014年03月04日08:51
烏克蘭戰爭恐一觸即發,美國總統歐巴馬今緊急召開高層國安會議。包括國務卿凱瑞,國防部長海格以及白宮國安顧問萊斯全部與會,商討一旦俄烏開戰,美國的因應對策。
歐巴馬周一譴責俄羅斯在處理烏克蘭危機時「站在歷史錯誤一方」,他指控莫斯科出兵克里米亞違反國際法,並強調美國政府將採取一系列經濟以及外交手段「孤立俄羅斯」。
聯合國安理會周一舉行緊急會議,各國代表同聲譴責俄羅斯。美駐聯合國大使鮑爾(Samantha Power)言辭犀利指出,俄羅斯出兵已是事實不容質疑:「事實是,俄羅斯軍隊已佔領烏克蘭邊哨站。事實是,俄羅斯軍艦已部署在塞凡堡。事實是,俄羅斯軍隊已在部分地區封鎖通訊系統。」
歐盟將於周四舉行會議討論烏克蘭局勢,法國外長法畢斯呼籲莫斯科在歐盟會議召開前展示誠意,就退兵進行談判,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艾希頓表示,不排除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桂家齊/綜合外電報導)
中央廣播電台2014年03月04日 上午06:49/吳寧康
德國「畫報」(Bild)今天(4日)報導,烏克蘭新總理耶森尤克(Arseniy Yatsenyuk)誓言,即使在面臨俄羅斯的「侵略」下,他的國家永遠也不會放棄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耶森尤克在接受畫報訪問時說,「儘管鄰國俄羅斯已毫無正當理由地進犯我們的國家領土,但是自治的克里米亞現在是、未來也仍是烏克蘭的領土。」
在耶森尤克發表這項聲明之際,正值烏克蘭指控俄羅斯派遣更多軍隊進駐克里米亞,引起美國及歐盟譴責、並警告可能對莫斯科採取制裁。
耶森尤克表示,他希望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能協助,就和平化解危機進行調解。
耶森尤克說,「我們將運用所有的國際法機制以化解這個問題,我不想看到克里米亞成為新的阿柏克茲亞(Abkhazia)。」他指的是2008年,俄羅斯對喬治亞(Georgian )2個分離主義地區阿柏克茲亞、和南奧賽提亞(South Ossetia),展開軍事行動。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14年 03月 04日 13:25
【鉅亨網劉季清 綜合報導】烏克蘭戰雲密佈,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今日向俄羅斯發出警告,若不立刻終止入侵烏克蘭,將進行制裁,在外交、經濟上孤立俄國。
《MarketWatch》報導,歐巴馬今天在華府與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會面時告訴記者,美國目前正考慮要進行一系列的經濟、外交制裁措施,屆時將對俄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美國國務院今日表表示,美國現在正開始為了制裁俄國作準備,美國資深官員表示,華府正與國會討論,針對俄國政府、能源公司和銀行實施經濟與金融制裁。歐盟外交部長3日也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聯合行動,可能包括經濟制裁。
俄國已於2日包圍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數個軍事基地,昨日又再派出數架軍機降落克里米亞。消息傳出,俄國黑海艦隊已向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隊下最後通牒,要求在當地時間4日清晨5時投降,否則將面臨攻擊。俄國國防部隨後否認此一消息,並表示黑海艦隊並無攻擊計畫。
烏克蘭軍隊則表示,俄國目前已經強佔烏克蘭三個邊哨站,且繼續擴大武裝陣容。俄國如此行,恐怕是要恐嚇烏克蘭,要他們放棄新政府。
美國國務卿柯瑞(John Kerry)將於4日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以給予烏克蘭政治上的支持。克里表示,俄國入侵烏克蘭的行動毫無根據,且違背國際法,若俄國不罷手,將必需在經濟和政治上,自行承擔後果。
此外,柯瑞也指出,華府與G8的盟邦已準備好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將面臨巨額的貿易、投資損失。目前,華府已取消與莫斯科當局的聯合經濟與貿易協議,包括預定6月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G8高峰會預備會議,其他G8國家也加入杯葛預備會的行列。柯瑞表示,俄羅斯出兵的行為是「在21世紀做出19世紀的舉動」,並批評俄國:「想當G8,必須有G8國家的樣子」。
國際日報 2014年03月04日 05:36:50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Lavrov)說,俄國部隊湧入烏克蘭,是為了保護住在當地的俄國公民。
美聯社報導,拉夫羅夫今天表示,在烏克蘭政治情勢穩定前,有必要出動俄國軍隊。
拉夫羅夫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manRightsCouncil)於日內瓦舉行的會議上說,俄羅斯致力關切人權。
烏克蘭指控俄羅斯軍事入侵,同時呼籲克里姆林宮撤軍。
俄羅斯財政部長希魯阿諾夫(AntonSiluanov)今天表示,莫斯科當局將在今天結束之前,決定是否向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提供金援。
路透社報導,希魯阿諾夫在一場會議上說:「我們正在為提供經濟援助的議題努力。」
他說:「我們已召開會議,將在今天結束前提交具體提案。」
希魯阿諾夫並未透露金援的具體數字。
烏克蘭邊防部隊表示,俄羅斯部隊和軍機今天湧入克里米亞半島,違反了兩國間的協議。
法新社報導,烏克蘭邊防部隊在聲明中說,過去24小時內,已有10架戰鬥直升機和8架軍用運輸機降落在這個情勢一觸即發的黑海半島,4艘俄國戰艦1日起就停泊在塞凡堡(Sevastopol)港口。
針對這類部隊調動,基輔當局未接獲事先通報;俄羅斯黑海艦隊海軍官兵駐紮在克里米亞半島,依國際法規定,若有任何調動,必須通知烏克蘭當局。
根據雙方協議,烏克蘭應該在任何軍事調動前72小時接獲通知。
克里米亞半島目前已遭俄國部隊和親俄民兵控制,他們包圍了多個烏克蘭軍事基地;18世紀以來,克里米亞一直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
烏克蘭國防部長鄧宇赫(IhorTenyukh)先前指控俄羅斯,增派6000名部隊進入克里米亞。
俄羅斯國會1日批准出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掀起冷戰以來最嚴峻危機。
國際傳真社(Interfax)今天引述烏克蘭國防部的話說,俄羅斯戰機夜裡2次入侵烏克蘭的黑海上方領空。
報導說,烏克蘭空軍1架蘇愷SU-27(SukhoiSU-27)攔截機曾緊急升空,阻止任何「挑釁行動」,但沒有多做說明。(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30303
北京新浪網 (2014-03-04 19:35)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外電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說,向烏克蘭出動俄羅斯軍隊,是“最後的選擇”。
他說,如果烏克蘭東部陷入“沒有法紀的狀態”,俄羅斯保留介入的權力。他說,任何介入的方式必須是合法的,在國際法的框架內進行。
普京否認俄羅斯軍隊正在克里米亞執行任務,稱只有“當地的自衛部隊”包圍了烏克蘭的軍事基地。他說,有很多軍服相似。
普京說,亞努科維奇已經沒有政治前途,俄羅斯給予他庇護是輓救他的生命。
他說,對俄羅斯的制裁將讓西方事與願違,將傷害那些發動制裁的國家。
他說,俄羅斯準備好主辦八國集團峰會,但是如果西方領導人不想來,“他們就不用來了。”
他說,俄羅斯保留動用“一切手段”保衛在烏克蘭俄羅斯公民的權利。
他說,烏克蘭與基輔發生的事情,整體上來說就是違憲、武裝奪權的政變行為。
他說,雖然烏克蘭議會是合法的,但是代理總統不合法,亞努科維奇仍然是烏克蘭唯一合法總統。
這是亞努科維奇離開基輔後,普京首次就烏克蘭局勢召開新聞發佈會,公開發表談話。
自由時報 【2014/3/4 16:09】
〔本報訊〕俄羅斯國家通訊社(RIA)報導,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已下令在烏克蘭邊境進行軍事演習的部隊返回,幫助俄國股市上漲。市場認為,俄羅斯的撤軍有助烏克蘭緊張情勢舒緩。
普廷3日現身視察軍演的最後階段,加上此前的增兵消息,一度引起國際市場緊張,但俄媒引述克林姆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說法,稱俄國這次的軍演已經順利完成了。
RIA報導稱,普廷已下令所有參與軍事演習的部隊(約15萬名士兵)返回基地,並稱這次演習的目地,只是為了檢查軍備是否正常。
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蘋果日報 2014年03月04日
在蘇俄索契舉行的冬季奧運結束,西方由之前的冷嘲熱諷漸轉為正面評價,轉播收視率更是破表,普丁顯然得到他想要的。但索契冬奧只是小菜, 普丁連任三次後最念茲在茲的,是他一手打造的「歐亞聯盟」(Eurasian Union),也是普丁替自己設下的歷史定位。
篤信泛俄羅斯主義的普丁,難以面對蘇聯解體,標榜西方政經價值的歐盟比當年船堅砲利的北約更銳不可當,勢力不但跨越冷戰防線,如今更把手伸向曾是蘇維埃帝國的鐵拳──烏克蘭。烏克蘭親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配合莫斯科,中斷與歐盟談判,讓原本預定去年11月底要簽訂的經濟協議無疾而終。此舉在首都基輔引發抗議,3個月下來情勢愈演愈烈。
冬奧期間普丁不得不自制,烏克蘭人民升高抗爭,順利推翻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西方的媒體非常樂觀,認為是烏克蘭人民的勝利,對基輔廣場上的人民相當激賞,也認為烏克蘭人民「脫俄入歐」的動機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儘管加入歐盟未必是救經濟的萬靈丹,「歐豬五國」也不是偶然,但他們對歐盟標舉的民主自由是無限嚮往的,較之於如普丁私人俱樂部的附庸,「歐亞聯盟」自然無吸引力。
但這樣的樂觀似乎缺乏歷史縱深。果不其然,冬奧結束後,俄語區立刻爆發武裝衝突,奪取議會大樓,反對基輔的臨時政府,青年手持俄國國旗示威,高呼「烏克蘭是俄羅斯的烏克蘭」。普丁也露出真面目,派遣大軍壓境。其實烏克蘭猶如俄軍自家廚房,普丁早未經國會許可,數日前便出兵進入烏克蘭東南邊界與克里米亞半島,保護機場與重要設施。
美國歐巴馬發表嚴重關切,但顯然嚇不到普丁,普丁有重要的國家利益要顧,拒絕向基輔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離歐巴馬聲明不到24小時,普丁直接打歐巴馬的臉,召回駐美大使,向俄國國會請求出兵,已獲准,軍事介入已是必然,全世界無可奈何。
最無奈的還是烏克蘭人民,那是一片以鮮血灌溉的土地,百年內被東西勢力踐踏屠殺,1千萬死於法西斯,1千萬死於史達林主義下的謀殺與大饑荒,烏克蘭人民的面貌早已模糊了。也許烏克蘭本來就該分裂,東南四省俄語區有完全不同的國族想像,烏克蘭國族主義者應該尊重其出走的意願,反之俄裔亦當尊重基輔被東西勢力耽誤百年的烏克蘭國族主義覺醒,一個不屬於任何勢力附庸的獨立烏克蘭已是必然之路。
西方外交對國族主義一直不敢正面處理,不願背負裂解主權國家的責任,實則以大國利益出發,媒體也一直在為這個很基本的衝突包裹糖衣,只在表面上支持民主自由。我們祈禱烏克蘭的人民不再流血,也希望西方更正視烏克蘭內的族群矛盾,不只是制式地譴責俄國出兵,應該更積極的嚴防俄軍以保護東南4省俄語區為由,倒打一耙,對烏克蘭國族主義者再度清洗。
聯合報 2014.03.05 04:01 am╱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俄國總統普亭四日表示,俄國有權對烏克蘭動武,儘管目前沒有必要在烏克蘭境內動用俄羅斯武裝力量,「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普亭表示,若烏克蘭東部地區也發生類似基輔那樣無法無天的情況,俄羅斯保留使用一切手段保護烏克蘭公民的權利:「如果我們看到東部地區開始出現這種無法無天情況,如果民眾請求我們幫助,而且我們有現任合法總統的正式請求,那麼我們保留使用一切我們擁有的手段保護這些公民的權利。我們認為這完全合法。」
普亭還說:「如果我決定動用武力,將會符合國際法的規範。」普亭仍稱亞努科維奇是烏克蘭「唯一合法的總統」,國會罷黜亞努科維奇已經違憲,並稱西方支持烏克蘭的政策是「拿老鼠做實驗」。
俄國總統府發言人佩斯科夫四日表示,俄國三軍統帥、總統普亭下令演習結束,參演部隊返回駐地;俄國宣稱軍演與烏克蘭情勢無關,但沒有跡象顯示,俄軍在烏克蘭克里米亞的行動已經結束。
普亭二月廿六日責成國防部,針對西部軍區和中央軍區以及一系列兵種的戰備狀態進行突擊檢查。西部軍區範圍涵蓋俄國與烏克蘭邊界到北極,參演的部隊還包括波羅的海艦隊與防空作戰司令部;南部軍區據報也派遣飛機及船艦參演。
普亭三日抵達聖彼得堡附近視察軍演,直升機和戰車進行實彈演習。這次演習共動員十五萬名官兵,八百輛戰車、九十架戰機、一百廿架直升機、八十艘軍艦。國防部向普亭報告演習成功後,普亭下令演習結束,參演部隊必須在七日前返回駐地。
烏克蘭臨時政府三日宣稱,數個軍事基地遭俄國軍方或黑海艦隊下達「不投降就開戰」的最後通牒,但遭俄國否認。俄國在克里米亞的勢力範圍持續擴大,顯示俄軍有長駐的打算。
烏克蘭新總理亞琛紐克表示,短期內不可能化解僵局,但他沒有發現俄軍藉由克里米亞進軍烏克蘭本土的跡象,他也認為俄國不會這樣做:「我認為兩國間最危險的時期已經過了。」
亞琛紐克認為,烏克蘭軍隊固守陣地,不隨俄軍起舞,讓俄國沒有動武的理由:「如果我們有軍事回應或在克里米亞及東部俄語區宣布戒嚴,俄國就有出兵的藉口。」
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丘爾金在安理會會議上表示,普亭尚未決定在烏克蘭境內動用俄羅斯武裝力量。美國認為俄國擔心烏克蘭俄語區民眾遭打壓是無稽之談,丘爾金諷刺表示:「如果從美國電視台獲得所有資訊的話,那麼烏克蘭的情況非常好。」
香港-新浪網 2014.03.05 00:03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烏克蘭罷黜總統亞努科維奇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二首次就烏克蘭危機升級公開表態,聲稱俄羅斯無意吞併烏克蘭南部親俄的克里米亞半島。他又強調烏克蘭正發生一場「違憲政變」,俄羅斯保留以一切方法保護當地俄人的權利,但對烏克蘭動武,只會是「最後手段」。當日較早前,普京下令在俄國西部和中部地區大規模演習的部隊返回基地。
普京在其莫斯科近郊住宅召開記者會,稱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情是「違憲政變和武力篡權」,雖然亞努科維奇早前同意了反對派的要求,無異於放棄權力,但他毫無疑問是烏克蘭的合法總統,基輔現政權無權代表人民決定烏克蘭的未來。他說:「根據烏克蘭法律,亞努科維奇下台只有三種合法途徑:身亡、個人聲明放棄總統權力、彈劾。彈劾過程既複雜又耗時,但烏克蘭沒有進行彈劾過程,從法律上來說,(非法)是不爭的事實。」
普京說,亞努科維奇直接要求我們提供軍事援助,以保護烏克蘭公民,但俄羅斯只有在「最極端情況下」及在「合法的基礎上」,才會對烏克蘭使用軍隊。普京指責烏克蘭事件中新納粹主義、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猖獗。普京稱,暫時沒有出兵的必要性,但仍有可能性,強調如果烏克蘭東部出現違法現象,為保護烏境內「活在恐懼下」的俄公民,俄羅斯可以使用所有的現有手段,而動武將作為最後手段。他說:「為了保護(俄公民),我們保留使用所有手段的權利。」
普京還表示,俄羅斯不準備吞併克里米亞,俄羅斯之前進行的軍演跟烏克蘭事件無關。他說,克里米亞已向俄羅斯請求人道主義援助,俄可以向其提供援助,包括財政援助。
他同時否認俄軍在克里米亞展開軍事行動,表示只有「地方自隊」包圍克里米亞區內的烏軍基地。對於美國等七國威脅杯葛八國集團(G8)峰會,普京回應,俄羅斯依然在籌備索契G8峰會。他說:「如果他們不想來就不要來。」
普京當日較早前前往俄列寧格勒州,觀看進行中的中部、西部軍區軍事演習。普京是在二月二十六日突然下令,要求俄軍舉行這次演習。演習舉行之後,普京已下令參演軍隊返回常駐地。這次軍演約有十五萬名各軍種和兵種人員參加,動用九十架飛機、一百二十多架直升機、八百八十多餘件軍事裝備、八十艘軍艦和船隻。
另一方面,聯合國安理會周一再度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烏克蘭危機。俄國代表丘爾金展示簽名日期為三月一日的亞努科維奇致普京信函,亞努科維奇在信中說:「我呼籲俄羅斯總統普京,請求他調派俄羅斯聯邦武裝部隊,保衞烏克蘭人民,重建合法性、和平、法律與秩序」。
中國時報 2014年03月05日 04:09尹德瀚、王嘉源/綜合報導
在瀕臨戰爭邊緣的關鍵時刻,俄羅斯總統普丁3日視察軍事演習,4日隨即下令演習結束,要軍演的所有部隊各自回到駐防區。但這命令不包括已進入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約1萬6000名部隊,顯示儘管國際社會對俄羅斯進行外交和經濟制裁,克里姆林宮仍毫不放鬆對克島的鐵腕軍事控制。
普丁4日在莫斯科舉行記者會,聲稱俄國無意兼併克里米亞,並說目前還不需要出兵烏克蘭,但保留必要時動用「所有手段」保護烏國東部俄裔的權利。他痛批烏克蘭罷黜總統亞努科維奇是「違憲政變和軍事奪權」,指亞氏仍是烏國合法的領導人。這是普丁首度針對亞氏出亡發表談話。
指亞努科維奇已無前途
不過,普丁在國營電視台受訪時又直指亞努科維奇「沒有政治前途,我也這麼告訴他。」但俄羅斯基於人道理由提供亞氏庇護,「俄國必須幫他,不然他會被殺。」
普丁上月26日以提高戰備為由下令軍演,演習地區涵蓋與烏克蘭交界的中西部各軍區,參演兵力達15萬人。他3日親至聖彼得堡視察演習狀況,隔天宣布演習結束。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說,參演部隊最遲至8日返回駐地。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進入克里米亞的俄軍留在原地,係為了保護該區的俄裔居民不受「極端民族主義的威脅」。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丘爾金在安理會指稱,俄軍進入克里米亞半島,係應烏克蘭下台總統亞努科維奇之請,普丁本人保持緘默。
俄軍正逐步加強對克里米亞的控制。已控制塞凡堡附近貝爾貝克空軍基地的俄軍,傳出4日上午曾對空鳴槍,警告原駐紮在此的大約300名無武裝烏克蘭軍人靠近。
投降烏部隊抱怨被脅迫
到目前為止,烏克蘭部隊碰到俄軍大多不戰而降,3日有些烏軍指揮官出面表示,他們是被迫投敵。其中一人說,俄軍下達最後通牒,揚言如果不投降,家人和下屬將付出生命代價。
烏克蘭官員說,下達最後通牒係出自俄羅斯黑海艦隊司令維多的指示,他並設定4日凌晨5時為投降期限,逾時俄軍就發動攻擊。但俄羅斯國防部反駁說,所謂的最後通牒「完全是無稽之談」,並指烏方杜撰捏造,旨在製造衝突。
位於克島首府辛菲洛普與黑海中間的佩瑞瓦涅有兩座烏克蘭軍營,已被俄軍包圍。估計已進入克島的俄軍約1.6萬人,另有約2倍兵力在俄、烏邊界待命,而以塞凡堡軍港為基地的俄黑海艦隊也有2萬5千兵力。
中國時報 2014年03月05日 04:09黃文正、劉屏、簡恒宇/綜合報導
美國國務卿凱瑞4日抵達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強化對基輔臨時政府的支持。與此同時,歐洲聯盟(EU)成員國外長也對俄羅斯總統普丁訂定期限,要求他在6日前從克里米亞撤軍,否則雙方洽談多時的免簽證與經濟合作協商可能泡湯。
美國總統歐巴馬3日表示,經與多位歐洲國家領袖通電話,各國普遍認為俄羅斯亞侵犯了烏克蘭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也違反國際法及俄羅斯簽署的國際協議。他指出,各國紛紛強烈譴責俄羅斯,說明「俄羅斯在這件事上,站到了歷史錯誤的一邊」。
歐巴馬重申美國堅定支持烏克蘭臨時政府。美國已宣布暫停與俄國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諮商,也中止與俄羅斯間的軍事交流,包括聯合軍事演習、港口訪問等。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海登並說,白宮決定不派總統特使團參加在索契舉行的帕運(即殘障奧運)。海登表示,美國選手依然參加比賽,歐巴馬預祝他們全力以赴、表現出色,但原先排定的元首特使代表團取消。
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也引起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摩爾多瓦及波羅的海三小國的不安。摩國總理黎安卡正在美國訪問,美國國務卿凱瑞3日表示,俄羅斯也正在對摩國施壓,而美國允諾給予摩國大力支持,強化摩國與西方的關係。
另外,波羅的海三小國雖然已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但也感到擔憂。拉脫維亞外交部長林克維奇斯3日呼籲歐洲國家,對俄國實施武器禁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境內均有1/4的俄裔人口,立陶宛也有小部分俄裔人口。
美國揚言對俄羅斯祭出制裁,包括將俄羅斯從八大工業國集團(G8)除名,克里姆林宮鷹派經濟幕僚戈拉濟耶夫警告,如果此事成真,俄羅斯可能會停止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並拒絕向美國銀行償還任何貸款,如此一來,美國金融體系必將「崩潰」。
戈拉濟耶夫說:「我們可以找出方法,不只把我們對美國的依賴降低至零,甚至還可擺脫這些制裁,為自身獲取龐大利益。」他說,俄羅斯可能在國際交易停用美元,改與東方和南方經貿夥伴,另創全新的支付結算系統。
倘若歐盟祭出制裁,將會對歐洲帶來「災難」。他說,因俄羅斯將中止天然氣供應,此舉將有利於美洲國家,並可「刺激」俄羅斯經濟發展。不過,克宮說,這項談話純粹是個人意見。
澳門-Qoos News 2014年03月05日 07:41
(澳門電台消息)美國總統奧巴馬稱,他兩天內兩度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開會,討論烏克蘭局勢,又指俄羅斯總統普京派兵到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是違反國際法。奧巴馬並警告俄羅斯在烏克蘭克里米亞採取的行動可能令其他國家進一步疏遠,再次敦促俄方與國際社會一起協助穩定烏克蘭局勢,又說烏克蘭可以成為西方與俄羅斯的共同朋友。而正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美國國務卿克里,則與包括代總統圖爾奇諾夫、代總理亞采紐克,國會成員及宗教領袖等會面。克里再次讉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批評俄方努力為進一步入侵找藉口。美國白宮宣布一系列支持烏克蘭措施,包括10億美元貸款保證的能源援助,減少烏克蘭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鄭家賜)
北京新浪網 (2014-03-05 09:06)
3日、4日局勢速覽
●烏克蘭駐聯合國代表在安理會指控,俄羅斯在過去一周已通過飛機、直升機和艦船,向克里米亞部署了16000人的部隊。據稱,其中還包括5500名特種部隊士兵。
●親俄的克里米亞共和國政府表示,該共和國境內部隊的5500多名烏克蘭士兵投靠克里米亞人民,其中包括三支防空導彈團、700餘名官兵。(宗和)
●普京4日說,烏克蘭正在發生“違憲政變”,俄羅斯只有在“最極端情況下”才會對烏克蘭使用軍隊。他說,目前出兵的必要性暫時沒有,但可能性是有的,俄羅斯不準備吞併克里米亞。普京還強調,如果烏克蘭東部出現違法現象,為保護在烏俄公民,俄羅斯可以使用所有的現有手段。普京還否認俄羅斯軍隊目前正在克里米亞。
●烏代理防長稱,克里米亞烏駐軍已被俄部隊包圍。烏國防部稱,俄黑海艦隊向烏軍發通牒:如4日凌晨5時之前不投降,就將對烏武裝力量發動進攻。對此,俄黑海艦隊司令回應“完全胡說八道”。俄方稱俄烏不可能在克里米亞發生直接衝突。
●奧巴馬3日說,美方正考慮在經濟和外交上採取“全系列”措施“孤立”俄羅斯。美國國防部當天宣佈,暫停與俄羅斯在軍事方面的合作,以及與俄羅斯的貿易和投資談判。
●歐盟決議,敦促俄羅斯儘快採取措施緩和緊張局勢,並宣佈抵制將於今年6月在索契舉行的八國峰會。普京對此說,“如果他們不想來就不必來”。
據新華社電
■ 疑問
克里米亞危機,誰的錯?
克里米亞危機到底誰是誰非,以下是對一些主要問題,烏克蘭、俄羅斯和美國的立場。
1.誰合法代表烏克蘭?
俄:亞努科維奇,他也請求俄派兵保護烏克蘭人民。目前政府為武裝政變後的非法政府。
烏:目前政府合法,新大選5月舉行。
美:亞努科維奇拋棄總統職務,也被烏克蘭議會革職。
2.克里米亞有多少俄軍?
俄:普京否認俄軍正在克里米亞,稱是當地武裝或自衛隊。
烏:16000人。
美:估計有6000人,已有效控制克里米亞。
3.俄軍有權進入克里米亞嗎?
俄:可以。根據俄烏協議,俄軍最多可在克里米亞部署2.5萬人。
烏:不行。俄軍逼近烏邊境或進入克里米亞均為侵略行為。
美:不行。軍事行動將是災難性的。
4.俄軍為何要卷入克里米亞危機?
俄:議會授權動用武力保護克里米亞俄公民。
烏: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俄公民受威脅。俄是想吞併克里米亞。
美:俄基於其在克里米亞的歷史淵源和戰略利益。(百千)
■ 背景
俄緣何難捨黑海半島
“俄羅斯不能失去克里米亞。”中國前駐烏克蘭大使高玉生近日對新京報記者說。
關鍵的出海口
如果克里米亞失去控制,俄羅斯就喪失了黑海這個出海口。
克里米亞半島位於黑海北部,烏克蘭南部,與俄羅斯隔著刻赤海峽相望。半島的海岸線形成了幾個海灣和天然良港。幾十年來,俄羅斯四大海軍艦隊之一的黑海艦隊,就駐扎在半島西南的塞瓦斯托波爾。
不同於俄羅斯領土相接的北冰洋和波羅的海,黑海是暖海,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而且,黑海還能成為周邊大國影響力擴展至地中海和中東地區的跳板。
“儘管俄羅斯也有其他軍港,但目前還沒有可以取代塞瓦斯托波爾的。”高玉生說,塞瓦斯托波爾港口優良,是可以容下整個黑海艦隊,併為之提供保護和後勤供應的唯一軍港。
1997年,俄烏簽訂了塞瓦斯托波爾海港20年租賃協議。“每年租賃費是1億美元。”高玉生說。這一協議將於2017年到期,屆時,俄艦隊將退出克里米亞。而這是俄羅斯不願意的。因此,在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執政後,租賃協議延長至2042年。
歷史情結難捨
除了戰略意義,俄對於克里米亞還有特殊情結。
克里米亞歷史上,不同民族的人來來去去,希臘人、韃靼人、突厥人都曾統治過這個半島。18世紀末克里米亞被納入沙俄版圖。此後雖經多次戰火,俄羅斯都沒有放棄過這一半島。
但在蘇聯時期,曾在烏克蘭工作多年的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送給”了當時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以示友好。
蘇聯解體後,莫斯科和基輔因克里米亞歸屬問題多次衝突,但最終基輔保住了克里米亞。
如今,在這塊擁有200多萬居民的半島上,仍然有近六成的居民是俄羅斯族。儘管烏克蘭語是官方語言,但人們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俄語。
人口普查顯示,77%的克里米亞居民表示俄語為母語,11.4%為克里米亞韃靼語,10.1%為烏克蘭語。
相對於整個烏克蘭糾結於“親歐”還是“親俄”,克里米亞的親俄傾向一直很明顯。
也因此,克里米亞在烏克蘭的地位非常特殊。
“克里米亞是烏唯一一個自治共和國,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高玉生說,而俄羅斯也利用克里米亞的這種特殊地位,牽制烏克蘭,特別是它表現出西向傾向時。
不僅為克里米亞
然而,俄方的舉措,並不僅僅是為了克里米亞。
“俄羅斯此次出手更大的背景是不願意失去對烏克蘭的影響力。”高玉生認為,俄羅斯“更大目標是牽制烏克蘭的西向。”
“俄文中常說一句話:沒有烏克蘭,俄羅斯是一個國家,但有了烏克蘭,俄羅斯就是一個帝國。”高玉生說,“烏克蘭是前蘇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加盟國,是除了俄羅斯之外最重要的軍工基地。”
迄今看來,歐洲在與俄羅斯爭奪烏克蘭的拉力中暫時占了上風。儘管政局未定,但烏克蘭西向傾向卻很明顯。而這是俄羅斯不能置之不理的。
在高玉生看來,俄羅斯客觀上已經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
“如果烏克蘭繼續轉向西方,不排除克里米亞人鬧獨立的可能。”
然而,赫魯曉夫的曾孫女、紐約大學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妮娜·赫魯曉夫認為,克里米亞獨立對俄羅斯而言未必是好事。她說,半島上除了俄羅斯族人,還居住著反對分裂的烏克蘭族人和韃靼人。尤其是韃靼人,他們對克裡姆林宮懷有歷史仇怨。斯大林時期,他們曾被從克里米亞流放中亞,不少人死於他鄉。
目前,克里米亞歸鄉的韃靼人約為30萬人。他們將未來寄托於烏克蘭,反對克里米亞獨立。
高玉生也認為,俄羅斯不會輕易走出推動克里米亞獨立甚至加入俄羅斯這一步。
“俄羅斯不僅要考慮與其他獨聯體國家的關係,也要考慮到國際輿論和其他各方反應。不會輕易走這一步。”
新京報記者 高美
新頭殼newtalk 2014.03.05 陳柔伊/綜合報導
烏克蘭情勢持續緊張,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4日抵達烏克蘭首都基輔,進行數小時的緊急訪問,承諾將向烏克蘭新政府提供10億美元(約台幣300億元)的金融援助,及針對烏克蘭央行及財政部提供技術支持;另外,凱瑞也向俄羅斯總統普亭發出警告,要求俄國儘速從烏克蘭撤軍。
隨著凱瑞緊急訪烏,白宮4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烏克蘭經濟缺乏競爭力,財政薄弱,美國將提供援助,確保烏克蘭擁有足夠的財力來恢復財政穩定、重拾經濟增長,其中包括1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以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共同對烏克蘭央行和財政部提供技術支持。
這也是烏克蘭反對派推翻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以來,美國首次向烏克蘭提供具體援助。但烏克蘭財政部的資料顯示,烏國目前至少需要35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才能避免政府債務違約,而且這還沒包括積欠俄國的15億美元的天然氣費用。
另外,烏克蘭當局日前指控,俄羅斯違反原本簽訂的軍事協議,在未通知基輔的狀況下便加派軍力至克里米亞。凱瑞表示,美國希望俄國從烏克蘭撤軍,並遵守與烏克蘭簽署的基礎性協議。他警告,若普亭不儘速收兵,歐巴馬政府將在「幾天內」對俄國領導人、企業和軍官實施金融制裁。
凱瑞指出,如果俄羅斯不讓局勢緩和,美國和其盟國將毫無選擇,只有繼續展開在政治、外交和經濟上孤立俄羅斯的行動,「我想向俄羅斯領導人強調,這並不是美方尋求的目標,而是俄羅斯的選擇可能迫使美方採取的行動」。
不過,凱瑞向普亭強調,美國仍希望透過外交途經解決烏克蘭的政治危機。他說,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合法」利益可以受到尊重,例如其在克里米亞的軍事基地。歐巴馬4日也在華盛頓的一場經濟會議上指出,他認為俄羅斯向克里米亞派兵,企圖動用武力的行為已經違反國際法。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4日回應,西方國家威脅對俄國實施單方面的經濟制裁,將會有反效果,「沒有人有權對俄羅斯生氣,而且歐盟和美國也不必履行對烏克蘭的責任」,他也否認俄國已派駐數千名軍人駐紮克里米亞的說法。
Author: Dapo Akande
EJIL: Talk! March 5, 2014
The Ukraini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has issued an analysis of recent events in the Ukrainia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analysis and appeal is included below. I am told that the original can be found here. The Association argues that Russia’s decision to move military forces into Ukraine is not only a violation of the UN Charter and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but also of the bilateral treaty permitting Russia to retain the Black Sea Fleet in Ukraine, and also of the security assurances given in the Budapest Memorandum of 1994 by Russia (and also by the US, the UK, France and China). Much of the analysis contained in the Appeal by the Association is undoubtedly correct.
The Association rejects Russian claims that it is acting to protect rights of the Russian population in Ukraine. However, it is surprising to read that “[the Association] would like to stress that no duly authorized national, foreign o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has declared any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on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or specifically in 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 which would have required the intervention of any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this to say that it would have been lawful for Russia to intervene had there been such a declaration of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n Appeal from the Ukraini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people of Ukraine,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the fraternal people of the neighboring States with whom we share close family ties and historical connections,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a whole:
On 1 March 2014 at 17.21 (Kyiv time), the Council of the Federation of the Federal Assembl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Council of the Federation) unanimously supported the appeal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Mr. Vladimir Putin, on sending a “limited contingent of military troops”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to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This decision was taken in breach of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the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of 1970, the Helsinki Final Act of the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f 1975, the Agreement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Ukraine of 1997, and multiple other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fusal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 conduct preliminary consultations with Ukraine and the guarantor States of its territorial integrity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China) reveals a blatant disregard for its oblig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s secured in the Budapest Memorandum of 1994.
While making a decision to bring armed forces into the territory of an independent sovereign State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Council of the Federation distorted the mean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norms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citizens located outside the territory of their State and where a military intervention by their nationality State is jus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of Ukraine and relevant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 is an integral part of Ukraine and one of the administrative-territorial units of Ukraine. We would like to stress that no duly authorized national, foreign o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has declared any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on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or specifically in 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 which would have required the intervention of any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us, the appeal by the self-proclaimed heads of one of the administrative units of Ukraine – 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 to the Russian Government requesting military help is unlawful, and any decisions taken based upon it are void.
In light also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es, we claim a material breach of the Agreement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on the Status and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ce of the Russian Black Sea Fleet on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signed on the 8th of August 1997 (the force of which was extended in April 2010), in particular, Article 6, paragraph 1 of the Agreement stating that military forces of the BSF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perate in areas of stationing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legisla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respect to the sovereignty of Ukraine, observing its laws and refraining from interferenc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Ukraine”. Article 8, paragraph 2, under which military forces of the Russian BSF may “carry out military exercises and other training operations within the educational centres, landfills, position and dispersal areas, shooting ranges and, except for prohibited areas, in the designated airspace areas with the concurrence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Ukraine”, has also been breached.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we possess, no such agreement with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Ukraine has been reached by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owever, Russian troops – which confirmed their own citizenship to the media – have left their adopted position in violation of the Agreement.
Therefore, members of the Ukraini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regard the action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s an act of aggression and consider it to be a crim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We call to your attention that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ny State which has violated peremptory rules of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incurs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Moreover, those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committing a crime of aggression can incur individu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he neglect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the Russian Federa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significan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setbacks in our globalized world, as well as to the disruption of the situation both in Eastern Europe and with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s invoking the imaginary breach of collective rights of communities in Ukraine and the region as an excuse for military aggression. This approach is very likely to be applied in further cases of military intrusion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other States of the multinational Russian Federation. This scenario can also be exploited by other States for intervention into Russia’s own affairs and support for separatist movements within its component regions.
Therefore, the action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provide legal grounds for Ukraine to have recourse to its inherent right to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self-defense, as set out in Article 51 of the UN Charter. It seems reasonable for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to urgently hold consultations with States that could stand by Ukraine’s side in order to balance out the external aggres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umerous violations of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treaties by the Russian Federation, Ukraine is also entitled to provisionally cease the fulfillment of any of its obligations under bipartite treaties with Russia, including the agreement on temporarily basing the Black Sea Flee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The polic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wards Ukraine is undermining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along with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t threatens the overal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aw that has to be protected by international lawyers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law has always been and shall remain a tool and a forum for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disputes between States. Any kind of intervention by one State in another’s internal affairs is unacceptable and must be condemned by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the Ukraini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Signed by:
Head of the Presidential Council of Ukraini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Professor,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Ukrainian Academy of Law A. ZADOROZHNY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M. BAIMURATOV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I. BILAS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A. BIRIUKOV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Academy of Law of Ukraine M. BUROMENSKY
Judge of ECHR (retired),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V. BUTKEVYCH
Doctor of Law, Associate Professor O. BUTKEVYCH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V. VASYLENKO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G. DINIS
2nd Vice-President of CPT, PhD in Law, Associate Professor M. GNATOVSKY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Academy of Law of Ukraine A. DOVHERT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V. KYSIL
Doctor of Law, Associate Professor S. KOZJAKOV
Doctor of Law, Associate Professor D. KULEBA
Doctor of Law, Associate Professor M. MEDVEDEVA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V. MYTSYK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V. MURAV’YOV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N. PASHKOVSKY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V. REPETSKY
Doctor of Law, Professor L. TYMCHENKO
And other 128 members of UAIL – PhDs and Doctors of International Law
自由時報 2014-3-6
三月一日,俄羅斯國會正式通過授權總統普廷出兵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世界秩序已經發生了新的改變,始終不願意捲入歐洲爭端的美國,不得不被迫介入,歐巴馬總統主持國安會議,必須推出有效嚇阻的制裁措施,國務卿凱瑞抵達烏國首都基輔,坐鎮穩定局勢;然而,已經把球拋出的普廷,卻好整以暇等待對手出面「和平調停」。面對國際風雲詭譎再起,台灣又應該如何看待?
普廷的老神在在,得以在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前總統出逃後重新「扳回一城」,有關俄國的地緣政治優勢,包括克里米亞半島的戰略位置、種族、乃至掌握天然氣輸出、美國與歐盟利益不同導致步調不一、美俄貿易規模有限等等,來自國際各方的分析,多日來已經相當豐沛。然而,從普廷親自召開記者會的「抗辯」內容中,特別值得突出討論的,就是:俄國無意併吞克里米亞,但克里米亞人有權利自己做決定。
普廷援引西方民主自決的遊戲規則,來提高道德上的正當性,支撐他的現實基礎非常厚實,親俄的克里米亞總理阿克瑟諾夫已經將原定在五月舉行的克里米亞公投,提前至三月三十日舉行,以克里米亞占近六成的俄語系住民結構,可以輕易通過擴大自治共和國權力的提案;普廷希望將黑海艦隊駐紮克里米亞的年限,由二○一七年延長到二○四二年,根本是小菜一碟。只要控制住黑海、進出地中海的通道,普廷並沒有進攻烏克蘭的迫切必要。
當歐巴馬政府正在大傷腦筋之際,從台灣的角度,至少必須注意三件事。首先,基於穩定歐盟、北約組織(NATO)等同盟的信心,並且遏止普廷重建「小型蘇聯」的野心,美國是否會進行「重返歐洲」的思考與準備,或至少暫停在歐洲減少駐軍規模的行動?這個問題已經浮上檯面。新的戰略變化,會對美國既定的「重返亞洲」政策產生多少牽動與影響?這與台灣切身相關。
其次,普廷這次對克里米亞的快速出手,在三月一日之前,已有三波的醞釀,包括俄境內的軍事演習,克里米亞境內親俄派占領政府、議會、機場,直到俄軍正式進入克里米亞,然歐巴馬政府卻完全沒有反應,貽誤預防的先機;同時,俄國此番係以「護僑」名義派兵,儘管歐巴馬抨擊:俄國破壞烏克蘭主權和國土完整性,違反國際法,然現今,只能在俄國造成的既成事實上,進行事倍功半的善後性危機處置。此一軍事行動的案例,會不會成為「中國仿效」的教材?台灣有沒有充分應對的準備?
第三,最是關鍵,也就是克里米亞「裡應外合」,讓普廷輕易達到「兵不血刃」的最高境界。克里米亞總理已經證實,克里米亞政府已與黑海艦隊合作,共同保護重要設施,雙方已經成立聯合小組,維護半島的社會秩序。稍早,克里米亞政府與議會雙雙歡迎俄軍到來,甚至,烏克蘭海軍總司令比瑞索夫斯基才被臨時總統任命,就宣布倒戈;烏克蘭三個防空導彈團,也改幟支持克里米亞政府。如此潰不成軍的發展,國人在看得目瞪口呆之餘,有沒有得到什麼啟發?
重返歐洲?中國仿效?裡應外合?這分屬三個層次的台灣視角,我們國家有沒有人在進行思考?社會大眾的集體警覺是否已經構成,從而成為鞭策的力量?顯然是關心國際重大事件的基本功課,沒有選擇,我們必須認真作答。
但是,對於高呼「中國夢」的習近平,也需要理解:普廷也有「帝國夢」。世界多極體系的內涵不斷在填充,彼此的關係也愈趨微妙且複雜,具有長期歷史情仇交錯的中俄之間,尤其如此。面對北方這頭橫跨歐亞大陸的北極熊開始嘶吼,中國是沒有見獵心喜的條件的。
林泰和/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嘉縣民雄)
聯合報 2014.03.06 03:44 am
近來因為俄國普亭以保護烏克蘭俄國僑民與俄國利益的藉口,出兵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舉世譁然,俄國與西方對立,引發廿一世紀以來歐洲最大的危機。
其實俄國此次出兵的模式有跡可尋,二○○八年喬治亞與俄國爆發短暫戰爭之前,俄國就開始給予喬國境內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兩地居民俄國公民資格,保護當地俄國公民即成為俄國總統出兵的理由,又稱「麥維德夫主義」。
但是在國際社會,武力的威脅與行使是受到禁止的,這是規範也是法律,更具體的說法是「戰爭理由正當性」。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三款規定,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第四款更規定各會員國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可見以武力作為威脅或使用的手段,侵害國家主權或領土完整,在國際法上,原則上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有兩個例外,第一是憲章五十一條的自衛權,第二是四十二條規定安理會授權的軍事行動。因此俄國此次出兵克里米亞,沒有滿足這兩個條件,基本上是違反國際法的。
但是一九八九年美國為了保護巴拿馬運河的利益,強行出兵巴拿馬,活捉與美國「作對」、主張收回運河主權的巴拿馬總統諾瑞加。當時在巴拿馬有三萬五千美國僑民。美國總統老布希當時宣示,身為美國總統,沒有比保護美國人民更重要的義務。美國政府以「自衛權」合理化其出兵行動。一九八九年美國出兵巴拿馬,是當時繼越戰之後,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一九八三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亦是援引「保護境外同胞」為理由。而美國入侵巴拿馬後,當時國務卿貝克竟然間接鼓勵當時的蘇聯,對當時陷入混亂的羅馬尼亞,進行軍事干預,最後蘇聯沒有答應。
除此之外,俄羅斯也經常援引一九九九年北約等西方國家軍事干預科索伏的例子,因為西方國家是以保護科索伏境內的阿爾巴尼亞人,為出兵理由。當時的軍事干預,誠然有很正當與人道的理由;因為少數民族遭到壓迫、放逐甚至種族清洗,而聯合國安理會受到杯葛,國際社會無法行使「保護責任」。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侵犯南斯拉夫領土與主權完整,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安理會沒有充分授權的情況之下,違反聯合國憲章。
俄國戰略文化偏好先發制人,從二戰結束後對東歐的控制,一九六八出兵捷克,演變成「布里茲涅夫主義」到「麥維德夫主義」,地緣戰略扮演重要關鍵。冷戰後歐盟與北約企圖擴大勢力範圍,進行東擴,已嚴重影響到俄國的利益。從這次烏克蘭危機可看出,現實主義傳統下,地緣政治與軍事武力,仍是國際政治的核心要素,不管對俄國或西方都一樣,烏克蘭只是一個棋子。
AFP法新社 2014年3月6日
(法新社華盛頓6日電)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警告,克里米亞若就加入俄羅斯舉行公民投票,將違反烏克蘭憲法與國際法。他也表示,世界將聯合反對俄國干預烏克蘭的行動。
美國幾個小時前才宣布,對部分俄國高級官員實施簽證限制,並推動針對俄國某些個人與機構採取更廣泛制裁,以懲罰克里姆林宮入侵烏克蘭。
歐巴馬在白宮告訴記者:「擬議就克里米亞前途舉行公投,將違反烏克蘭憲法和國際法。」
他又說:「要對烏克蘭前途作任何討論,務必要讓烏克蘭合法政府參與。」
歐巴馬指出,世界會聯合反對俄國的行動,一致支持烏克蘭。
但他也堅稱,俄國仍有退路,因為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在歐洲持續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會談。
歐巴馬表示:「不過,如果這種違反國際法的情況持續,美國和盟國與國際社會有決心堅定以對。」
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Chung-Chih Li(李中志)面書 2014.03.06
完全無法接受台派主流對烏克蘭局勢的立場,也完全不認同歐巴馬宣稱克里米亞自決公投為違法公投,克里米亞自古不屬烏克蘭,烏克蘭要走陽關道我們祝福,克里米亞要過他們的獨木橋我們也要尊重,什麼克里米亞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什麼公投違法?沒聽過這種爛調嗎?我當然支持烏克蘭脫俄入歐,我當然不認為烏克蘭民族主義是法西斯遺毒,但我沒有選擇,我必須堅定支持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意願。
西方要做的不是把它綁給烏克蘭將普丁一軍,鼓勵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野心,西方要做的是去保護公投的結果,防止它成為俄國的附庸,也防止外國勢力煽動暴亂,但目前正在往最壞的方向發展,東西勢力各自在傾向自己的族群裡搧風點火。
自由時報 2014-3-7
〔編譯俞智敏/綜合華盛頓五日外電報導〕美國國務院五日罕見地放下外交禮儀,公布了俄羅斯總統普廷對烏克蘭情勢的「十大不實說法」。聲明中表示,普廷為了「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合理化」而刻意無視或扭曲事實,甚至還搬出十九世紀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句子來諷刺普廷,幾乎直接指控普廷說謊,雙方政府的口水戰也急速升溫。
美國國務院公布這項「事實清單」的作法非常罕見,因為國務院向來避免發表指控外國領袖言行不實的公開聲明。
國務院在聲明中指出,俄國編造不實說法替其在烏國的不法行動提供合理化藉口,自杜斯妥也夫斯基寫下「『二加二等於五』這個公式別具吸引力」這個句子以來,「世人從未讀過這麼驚人的俄國小說。」此句出自杜斯妥也夫斯基一八六四年的中篇小說「地下室手記」。
國務院列舉普廷十大謊言有:普廷聲稱克島俄軍僅負責保護俄國軍事資產,控制克島基礎建設和軍事設施者是「民防組織」。但有強力證據顯示俄國安全部隊才是克島組織精良反烏勢力核心,雖然他們的制服無俄軍標誌,他們卻開著掛有俄軍車牌的軍車,被國際媒體和烏軍問起時也大方坦承身分。
針對普廷宣稱烏國爆發人道危機、有數十萬人向俄國尋求庇護,以及烏國俄裔居民和俄國基地遭受威脅等說法,國務院也一一予以駁斥。普廷還說烏國國會「受極端份子或恐怖份子左右」,國務院反駁說國會為「烏國最具民意代表性的機構」,並強調在泛民主示威活動中參與衝突的極右派團體,「在國會中並無任何議席」。
此外,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日前形容普廷對烏國所採取的行動有如一九三○年代的希特勒和德國納粹,她五日也試圖澄清,表示她並非直接把普廷比擬為希特勒,但俄國出兵克島「讓人想起」納粹德國在二戰前也曾不斷宣稱必須保護波蘭和其他歐洲國家境內少數德裔居民。
自由時報 2014-3-7
〔編譯張沛元/綜合六日外電報導〕烏克蘭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的議會六日通過表決要求加入俄羅斯聯邦,並在十六日就此舉行公民投票,俄羅斯總統普廷稍後已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商討克里米亞此一要求。在此同時,歐盟領袖就俄羅斯軍事干預烏克蘭召開緊急高峰會,美俄外長最新會談仍無結論,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對俄羅斯祭出凍結資產與簽證限制的制裁。
在六日的閉門會議中,克里米亞議會的八十六名議員中有七十八人贊成「加入俄羅斯聯邦、具備俄羅斯聯邦公民權利」的動議,也要求普廷與俄羅斯國會考慮此一要求。但此舉遭到烏克蘭臨時政府斥為非法與違憲,烏克蘭並不承認目前的克島議會,而烏國憲法規定,領土變更應由全民複決。
克里米亞人民將在十六日的公投票上看到兩個問題,分別是「是否希望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以及成為俄羅斯公民」,與「克里米亞是否應恢復一九九二年前憲法所賦予的較大自治權」,當時該憲法賦予克里米亞形同獨立的地位。
外交人士指出,克里米亞議會該決議必定事先得到普廷的首肯,普廷似乎決心要在西方還沒拿定主意前創造事實,發給克島說俄語的人民護照,方便他可用俄國公民在克島受威脅的理由出兵干預,一如二○○八年的喬治亞戰爭。但這也會升高這場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東西方對峙的緊張情勢,俄國股匯市六日也因此下挫。
稍早,俄羅斯伊塔塔斯社引述俄羅斯國會議員米洛諾夫的話報導說,一份簡化讓「他國的一部分」加入俄羅斯聯邦之程序的法案,下週將在俄羅斯國會過關。米洛諾夫表示,這是他為了克里米亞而提出來的法案。
歐盟領袖六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緊急高峰會,商討如何迫使俄羅斯對克里米亞收手及接受調停,但預料最後只會通過象徵性措施,畢竟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此外,工業大國德國及金融重鎮英國也不願與俄羅斯硬碰硬。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六日已對俄羅斯與軍事干預克里米亞有關人士,實施凍結在美資產與赴美簽證禁令。
克里米亞當地情勢依然緊張,一個前往克里米亞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四十人軍事觀察小組」遭一群槍手包圍,無法進入克里米亞。
為因應烏國危機,美國六日從英國增派六架戰機前往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的空軍基地,加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空中巡航兵力。
BBC News 7 March 2014 Last updated at 16:21
The Russian parliament says Crimea can become Russian territory if that is what the region's people decide they want in a referendum set for 16 March.
Here Marc Well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xamines the legal issues raised by Russia's intervention in Crimea. The territory became part of Soviet Ukraine in 1954 and remained Ukrainian after the Soviet collapse in 1991.
Russia has clearly and unambiguously recognised Ukraine and its present borders. This was confirmed in:
● The Alma Ata Declaration of December 1991, which consigned the Soviet Union to history,
● The Budapest memorandum of 1994, offering security guarantees to Ukraine in exchange for removing nuclear weapons from its territory
● The 1997 agreement on the stationing of the Black Sea fleet in Crimean ports.
The 1997 agreement, extended for an additional 25 years in 2010, authorises the presence of Russian ships in Crimean harbours, along with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military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training grounds, artillery ranges and other installations. However, major movements of Russian forces require consultation with the Ukrainian authorities and the agreed force levels cannot be increased unilaterally.
Contrary to these obligations, Russia has augmented its forces in Crimea without the consent the Ukraine. It has deployed them outside of the agreed bases, taking control over key installations, such as airports, and encircling Ukrainian units.
Russia's actions have created space for the pro-Russian local authorities in Crimea to displace the lawful public authorities of Ukraine. Legally, this clearly amounts to a significant act of intervention - indeed, as Russian military units are involved, it is a case of armed intervention.
Armed aggression?
Does the mere presence of a foreign armed forc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local sovereign also violate the international prohibition of the use of force, if no shot is fired?
According to a UN definition of 1974, the use of foreign armed forces on the territory of a state in contravention of the agreement governing that presence amounts to aggression. Still, under present conditions an "armed attack", which is the trigger point in the UN Charter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ght to self-defence, has probably not yet occurred.
Initially,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obtained authority from Russia's upper house of parliament to use force to protect ethnic Russians in Crimea. He subsequently indicated that the use of force for humanitarian purposes or in defence of Russian assets had not yet occurred. It might become necessary in the future.
For now, Russia claims - unpersuasively - that its regular forces are not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and-off, and that it does not control the local militias supposedly responsible for it.
Moscow's claim to be able to protect its minorities abroad lacks substance. It would be the duty of Ukraine, in the first instance, to protect all of its citizens from the purported threats.
Protecting 'Russians'
When Hungary sought to strengthen its ties with ethnic Hungarian minorities living in neighbouring states, this was strongly resisted by the Council of Europe and other legal bodies.
Russia went even further in Abkhazia and South Ossetia, where pro-Moscow separatists opposed Georgian rule. Russia simply handed out passports to ethnic Russians, and later purported to rescue its own citizens from Georgian aggression. This ploy represents a misuse of the doctrine of "rescue of nationals abroad".
That rescue doctrine does not cover foreigners declared nationals principally for the purpose of rescuing them forcibly. Moreover, it would only facilitate moving them back to their purported homeland - Russia. It would not justify occupation of parts of a neighbouring state.
Moscow cannot rely on the doctrine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either. Under that doctrine, a state may intervene exceptionally in circumstances of grave humanitarian emergency in order to save an entire population whose very survival is threatened.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such a situation at present.
Were such a situation to arise, it would b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vention that has already taken place. Moreover, a state intervening for genuine humanitarian purposes would not be entitled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us of the territory concerned.
Invited in?
Russian Foreign Minister Sergei Lavrov also waved a letter in front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claiming that the ousted Ukrainian President Viktor Yanukovych had requested an armed intervention.
However, once Mr Yanukovych had lost effective control over events in the country, he could no longer authorise intervention. Russia's argument that he was unlawfully deposed is not persuasive in this context. While he was not removed through the lengthy process of impeachment, provided for in the Ukrainian constitution, he was nevertheless unanimously disowned by parliament. He could no longer claim to represent the true sovereign of Ukraine, the people.
Similarly, the new Crimean regional authority, whose request for intervention was also invoked by Russia, lacks the legal power to take such a step.
Rather than using further aggressive force, Russia may now seek to tempt the Ukrainian authorities to make the first move. It would then assert the right to defend its troops and ethnic kin. So the Ukrainian authorities are well advised to exercise extreme caution.
As the fate of South Ossetia and Abkhazia demonstrated in 2008, any attempt to solve the issue militarily may well end in Ukraine losing Crimea permanently.
'Divorce at gunpoint'
The autonomous Crimean territory may indeed be legally entitled to argue for a change in its status. However,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precedent, it cannot simply secede unilaterally, even if that wish is supported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a referendum.
Instead, it would need to engage in genuine discussion about a possible separation with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in Kiev. Alternatives, such as enhanced autonomy, would need to be explore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generally seeks to accommodate separatist demands within the existing territorial boundaries.
Moreover, international law does not recognise a divorce at gunpoint. Crimea cannot proceed with a possible secession or even incorporation into Russia while Moscow holds sway on the ground.
In this way the situation differs from Nato's armed action in Kosovo in 1999. The Kosovo Albanians were exposed to extreme repression and subsequently forced expulsion by Serb forces.
Nato intervened for genuine humanitarian purposes. It did not occupy the territory in consequence of it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stead, the UN administered Kosovo for some eight years, creating a neutr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s future could be addressed. Kosovo did eventually gain independence, based on the settlement proposed by UN mediator Martti Ahtisaari.
'Frozen' conflicts
Of course, incorporation into Russia cannot happen unless the Kremlin agrees to it. Moscow may be content with the new status quo, which would add Crimea to the list of "frozen" conflicts in Eastern Europe. That way, Moscow would avoid being accused of more direct aggression.
For two decades, Russia has supported Trans-Dniester, which has virtually separated from Moldova, and Nagorno-Karabakh, which declared independence from Azerbaijan following an intervention by Armenia.
To address this threat, the West will need to offer a package of measures that would enable the Kremlin to release its grip on Crimea without losing face.
The idea of an agreed settlement will seem odious to some. After all, Moscow should not be rewarded for its heavy-handed action.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 is not good.
The EU-sponsored peace plan for Abkhazia and South Ossetia, negotiated by former French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in August 2008, amounted to little more than ratif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Russia's invasion of the two Georgian provinces. Both entities declared independence and have remained under Moscow's tutelage since.
However, it is that very example which makes it imperative to achieve a genuine settlement. Unless an agreed formula for the withdrawal of Russian forces to their bases in Crimea is found,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w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regain sovereign control over the territory.
Agreeing a settlement
Kiev also needs the co-operation of Russia to maintain stability in other parts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Ukraine. If Moscow stokes the flames of anti-Ukrainian sentiments throughout eastern Ukraine, civil war is on the cards.
A Kiev-Moscow settlement would include:
● An agreed mechanism to prevent incidents between the opposing forces in Crimea, and to control radical groups on both sides, involving the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SCE);
● A commitment by Ukraine to continue applying the agreement on stationing of the Black Sea Fleet in Sevastopol, matched by a Russian resumption of compliance, including withdrawal of extra troops and return to barracks;
● A guarantee by Ukraine that it will not touch the existing language rights for Russian-speakers - instead, a commitment to enhance and entrench the rights of all minorities in Ukraine;
● A joint Russia-Ukraine commission to protect the Russian Orthodox heritage in Ukraine;
● An agreement to apply some key elements of the transition deal that was agreed on 21 February, the day before former President Yanukovych fled Ukraine. Kiev would reconsider the wisdom of offering places in the interim government to ultra-nationalists. Instead, the interim government would be fully inclusive;
● A review of the constitution, in line with the transition deal, to address the overwhelming presidential powers and consider boosting the autonomous status of Crimea and granting more self-rule to parts of eastern Ukraine;
● Effective guarantees for holding free and fair early elections, offering equal chances to all parties and communities.
Most of these steps would not be major concessions on the part of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Instead, they represent the standard measures adopted in the wake of ethnic conflict or even civil war.
It may be the only way for the Kiev authorities to save their country.
(Marc Weller is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has been an adviser in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eace negotiations.)
BY ILYA SOMIN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7,2014 at 10:40 am
The new pro-Russian Crimean regional government has now set a March 16 date for a referendum on secession from Ukraine and joining Russia. Unlike the previously scheduled referendum set for March 30, this one appears to be unambiguous about detaching Crimea from Ukraine in the event of a “yes” vote.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rimean secession from Ukraine for the purpose of joining Russia would be morally justified. There are multiple reasonable ways of approaching the issue. But each of them suggests tha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no.”
Many political theorists argue that secession from an existing state can only be justified if it is necessary to address serious injustices or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t is pretty obvious that Crimean secession flunks that test.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has not inflicted any severe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on Crimea’s majority-Russian population. Indeed, Crimea has always enjoyed substantial autonomy within Ukraine, which the new Ukrainian government has not tried to abrogate. The new Ukrainian government is far from ideal, of course. It may not be able to overcome the endemic corruption and mismanagementof the Ukrainian state. But of course Russia’s government is extremely corrupt and poorly run as well. In any event, corruption and mismanagement do not by themselves rise to the level of major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the question is to consider whether Crimean secession would be legal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gain, the answer is pretty obviously “no.”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states is a basic principle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and Crimea is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a part of Ukraine, including (for the moment, at least) even by Russia. Moreover, Russia’s occupation and potential annexation of Ukraine would violate Russia’s obligations under the1994 Budapest agreement, under which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guaranteed Ukraine’s “existing borders” in exchange for Ukraine’s agreement to give up its nuclear weapons (I bet many Ukrainians now regret this deal). The three powers reaffirmed that agreement as recently as 2009.
Political theorist Christopher Wellman and other libertarian-leaning scholars have argued for broader rights of secession than are permitted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law, or advocated by conven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ers. These writers argue that a majority or supermajority of residents of a contiguous territory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secede and form their own state (or, in this case, join another existing state) any time they want to, so long as the new regime created by the secession movement does not engage in significant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or inflict any other substantial injustices. For reasons I outlined here, I am sympathetic to this view myself.
But even this relatively expansive vision of secession rights is not enough to justify what may soon happen in Crimea. The reason is that Crimean secession for the purpose of joining Russia is likely to result in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t is safe to assume that Russian rule in Crimea will be at least as oppressive as it now is in Russia itself. And that rule has included numerous severe violations of human rights, including censorship of opposition speech, intimidation and imprisonment of dissidents, and persecution of gays and lesbians, among others. Vladimir Putin has ruled Russia exactly as one would expect from a former KGB officer.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he would rule Crimea any differently. Indeed, the extent of repression in Crimea could even be greater, since the region has substantial Ukrainian and Crimean Tatar populations, both of which have strong historical reasons to oppose Russian rule. The Tatars in particular have a long history of repression, genocide, and mass murder at the hands of Russian and Soviet rule. Putin and his allies in Crimea might resort to harsh tactics to suppress opposition from these two groups.
The above analysis assumes that a majority of the Crimean population wants to secede and join Russia. Because the region’s population is about 58% Russian, this could well be true. But it is far from certain. The new Crimean government that called the referendum came to power in a coup last week. It is headed by Sergey Aksyonov, a former organized crime boss known as “the Goblin,” whose pro-Russian party got only 4% of the vote in the most recent Crimean election. Whether the new regime and its secession plan really do enjoy majority support in Crimea is at least questionable. We may never know for sure, since Putin and his Crimean allies probably won’t hesitate to resort to fraud, should the vote look likely to go against them, just as Putin has done with elections in Russia itself.
The bottom line is this: Even from a perspective broadly sympathetic to secession rights, there is no defensible justification for the present attempt to detach Crimea from Ukraine and make it part of Russia.
UPDATE: Thomas Fleming of the Rockford Institute responds to this post here. His response is confused on several key points. For example, he seems to assume that I endorse all three of the above theories. In reality, I support Wellman’s view. But I also think it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Crimean secession is illegitimate under other widely held positions, even if I personally don’t agree with those views. We can be more certain that an action is wrong if it stands condemned from a variety of otherwise divergent viewpoints.
Fleming also seems to believe that the three theories of the morality of secession are somehow invalid merely because real-world governments don’t consistently adhere to them. But the purpose of moral principles is to evaluate actions, not describe them. Real-world governments also don’t consistently follow moral principles against rape, murder, and theft. But that doesn’t mean those principles are unsound. It just means that governments sometimes act immorally.
Fleming is also inaccurate in some of his descriptions of the three theories of secession. For example, he thinks they are somehow “postmodernist,” even though all three are based on ideas that long predate postmodernism.
Ilya Somin
Ilya Somin is Professor of Law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nstitutional law, property law,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He is the author of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Ignorance: Why Smaller Government is Smart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and coauthor of A Conspiracy Against Obamacare: The Volokh Conspiracy and the Health Care Case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Somin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rcuato Di Tella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Before joining the faculty at George Mason, Somin was the John M. Olin Fellow in Law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School in 2002-2003. In 2001-2002, he clerked for the Hon. Judge Jerry E. Smith of 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ifth Circuit. Professor Somin earned his B.A., Summa Cum Laude, at Amherst College, M.A.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J.D. from Yale Law School.
Author Christian Ignatzi / cc Editor Emily Sherwin
DW Date 08.03.2014
Armed soldiers are in control in Crimea. Politicians and legal experts have accused Russia of breaking international law. Moscow insists that it has not contravened any agreements, but its arguments do not stand up.
"What the Russian leadership has done in Crimea is in clear contra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said Jean-Claude Juncker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German broadcaster Deutschlandfunk.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Luxembourg, currently the leading election candidate of the conservative bloc i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did not mince his words. "This does not constitute abiding by the obligations that the Russian leadership made in the 1990s with regard to Ukraine and Crimea," he said.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seems to agree. The deputy spokesman for the German government, Georg Streiter, confirmed that Merkel had accused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over the phone of conducting an "unacceptable Russian intervention in Crimea."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which forms the basis for international law, forbids countries from starting wars of aggression. Russia, however, is convinced that military intervention across its border does fall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Putin has justified sending soldiers to Crimea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lives of Russian compatriots are in danger.
However, Stefan Talmon, a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Bonn, argues that Putin is wrong. "There is no circumstanc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in which it is permissible to send armed troops into another country to protect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there," he said.
Security Council authorization
This, he explained, means that a country'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political independence takes precedence over protecting the population.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not even the gravest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or genocidal acts are sufficient grounds for intervening in another country. "If not even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hen what is happening in Crimea right now does not in any way conform to international law," Talmon told DW.
Sending in troops would, he said, only be compatible with the UN Charter if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asked Russia for help. "A government in exile can also issue such an invitation," said Talmon, "and ex-President Yanukovych is currently in Russia."
However, this option is only legitimate if the new government has come to power by way of a coup, Talmon explained, and in the case of Ukraine, Yanukovych was ousted by the Ukrainian parliament. Nonetheless, Russia's ambassador to the UN Vitaly Churkin justified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before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by saying that Yanukovych had requested "the restoration of law and order." Meanwhile, Talmon says, other voices in the Russian government in Moscow insist that they sent the protection forc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The problem, as the legal expert points out, is that this argument is contradictory: "You can't say,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no Russian troops in Crimea,' and on the other, 'The Russian troops are there by invitation.'"
The peninsula has been sealed off by uniformed soldiers who do not have Russian insignias on their uniform, along with Russian soldiers who are already stationed in Crimea according to an agreement with Ukraine, which is valid until 2042. Russia claims that the soldiers are a kind of civil defense unit made up of Crimeans in favor of integration with Russia.
However, even if it was not Russia who sent the troops, this changes nothing in terms of the legal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almon: "Even then it would still be a breach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people described as "armed civilians" have a professional manner which, he says, can only imply that they are indeed Russian troops. But "even if that were not the case, international law forbids states from equipping and supporting irregular armed groups in another state."
International law hard to enforce
However, Talmon believes that Russian contravention of the UN Charter is unlikely to make much difference to the situation in Crimea. "The problem is," he says, "that international law is hard to enforce."
In an interview with DW, Otto Luchtenhandt, an expert in constitutional law, warns that the referendum scheduled for mid-March, in which the residents of Crimea will be asked to decide the future of the peninsula, is unconstitutional, and that this may fan the flames still further. "Article 73 of the Ukrainian constitution states very clearly that questions of Ukraine'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can only be decided by referendums put to the whole of the population," he said.
In Stefan Talmon's view, the logical consequence of this is that any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from the Ukraine by Crimea would be invalid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here are hardly any countries that would be prepared to recognize Crimea as a part of Russia," he says, pointing out that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northern Cyprus resulted in a similar situation. When the region broke away from Cyprus in 1983, it was occupied by Turkish soldiers. To this day, however, Turkey is still the only country to recognize it.
Talmon also sees parallels with the NATO intervention in Kosovo in 1998. "The West walked all over international law back then, and Russia's behavior now is similar," he says. "Six years after it declared independence, the Republic of Kosovo is recognized by only 100 states; 90 states do not recognize it."
Where the situation in Crimea differs, he says, is that in the case of Kosovo nine years elapsed between NATO's milit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during which time the region was administer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A similar process is now supposed to take place within a matter of day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Russian troops," Talmon comments.
European politician Jean-Claude Juncker, at least, has expressed a clear opinion with regard to Russia's actions. "We have to ensure that it is made very clear to the Russian side that this kind of behavior is unacceptable," he said. "This is a Cold War by other means."
自由時報 2014-3-8
〔編譯俞智敏/綜合七日外電報導〕俄羅斯總統普廷七日斷然回絕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俄軍入侵克里米亞的警告,聲稱俄國無法忽視烏克蘭境內俄語居民的請求。
普廷七日與歐巴馬在電話中會談一小時後,隨即發表聲明表示俄美對烏國危機看法依舊兩極,普廷指稱基輔新政府在烏國「東部、東南部和克里米亞地區做出了絕對非法的決定」,俄國無法坐視當地居民請求協助的呼聲,並完全依照國際法來採取相應行動。
這場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東西對峙僵局,在克里米亞議會六日通過要求加入俄羅斯聯邦並提前至十六日舉行公投後更為加劇,歐盟領袖和歐巴馬都譴責克島公投非法及違反烏國憲法。烏國政府七日說,在克島的俄軍已達到三萬人。
歐巴馬則在電話中強調俄國行動已違反烏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呼籲普廷接受循外交管道解決危機,還說克島爭議可透過把俄國在當地合法利益納入考量的方式來解決。普廷則態度強硬指出,親俄的前烏國總統亞努科維奇上月是在「違憲政變」中被推翻,不過他也強調俄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確保世界穩定與安全,這些關係不應被雙方在零星但極端重要的國際問題上的歧見所犧牲。普廷還堅稱俄國未在幕後陰謀奪取克島。
歐盟六日則歡迎烏國總理耶森尤克參加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緊急高峰會,並同意在烏國五月二十五日舉行總統大選前,就先與烏國簽署加入歐盟第一步「聯合協定」中有關政治的相關條文,把烏國拉出莫斯科的勢力影響圈。歐盟執委會還表示,只要烏國與國際貨幣基金達成協議,就可望在數年內獲得一百一十億歐元的金援。
歐盟也同意了三階段計畫,首先凍結與俄國的簽證及經濟談判,並要求俄國在數天內參與能化解烏國危機的談判並達成具體結果,否則就要對相關人士實施禁入歐盟和凍結資產等制裁措施。
在此同時,正在俄國索契參加冬季帕運(Paralympics )的烏國代表隊也決定繼續參賽,烏國帕委會七日在帕運開幕前數小時宣布這項決定,帕委會主席蘇舍科維奇坦承,比賽情勢對烏國選手不利,「我不記得有哪個主辦國曾在帕運期間入侵參賽國的領土,我也不知道選手們是否能夠專注在比賽結果上。」他還表示,假如烏國軍事衝突惡化,代表隊就會離開索契。
俄國「莫斯科共青團報」則引述非官方消息來源的話報導說,目前人在俄國的亞努科維奇可能心臟病發作,正在莫斯科醫院中接受治療,病情「嚴重」。
中央社 2014-03-10 04:39:56
(中央社柏林9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天告訴俄羅斯總統蒲亭,她認為克里米亞半島本月擬舉行的加入俄羅斯公投「並不合法」。
梅克爾發言人塞柏特(Steffen Seibert)在說明梅克爾與蒲亭電話交談內容時,作此表示。她說:「總理聲明德國的立場,直指3月16日克里米亞公投非法。說此公投不僅違反烏克蘭憲法,也牴觸國際法。」
塞柏特在措詞嚴厲的訊息中說,梅克爾也表示,她「很遺憾,組成國際接觸小組,以協助尋找化解烏克蘭衝突政治方法及解決案的事情,一直未獲進展」。
塞柏特指出,總理強調,有迫切需要須在此方面獲致結果。
中央社 2014-03-10 08:18:57
(中央社柏林9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發言人塞柏特表示,梅克爾今天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商討烏克蘭情勢。
塞柏特(Steffen Seibert)說,習近平表示,他贊成「經由對話」來謀求政治解決。
塞柏特指出,「習近平強調,烏克蘭危機的結束須根據國際法。」
不過,莫斯科在梅克爾與俄羅斯總統蒲亭通話後發布的聲明,以及蒲亭隨後與英國首相卡麥隆所作的通話交談,都表明克里姆林宮認為,親俄羅斯部隊在克里米亞半島的作為是「合法的」。
莫斯科說,蒲亭要強調的是,「克里米亞合法領導階層係根據國際法採取行動,目的在保障克里米亞半島人民的合法權益」。
中央社 2014-03-10 09:46:59
(中央社華盛頓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布林肯今天表示,即使克里米亞半島的民眾在下週公投中表決脫離烏克蘭,美國也不會承認俄羅斯的兼併行動。
克里米亞官員訂16日舉行公投,讓半島取得民意授權,正式成為俄羅斯的一部份。克島居民以俄裔佔大部份。
布林肯(Tony Blinken)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週日談話性節目「美國國情」(State of the Union)中說,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會讓俄羅斯承受更大的國際壓力。
他說:「首先,就算克里米亞遭到兼併,公投讓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我們並不會加以承認,全世界也多半不會承認。」
布林肯指出,「我們與夥伴及盟國施加的壓力將會增加。總統在宣布我方的制裁時便已表明,這只是開始的第1步,歐洲方面也是如此,更何況我們採取非常彈性和嚴厲的機制,來增加施壓與制裁。」
中央社 2014-03-10 19:02:16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0日專電)克里米亞地方政府預定16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加入俄羅斯。英國首相卡麥隆與德國總理梅克爾警告俄羅斯總統蒲亭,不要接受克里米亞非法公投結果,否則將有嚴重後果。
英國媒體報導,前往德國訪問的卡麥隆昨天與梅克爾共進晚餐,並針對烏克蘭情勢交換意見。兩人一致認為,克里米亞計劃舉行的公投違法,如果俄羅斯試圖讓公投結果合法,將面臨更多的後果。
首相府發言人表示,卡麥隆與梅克爾都同意,當務之急是降低烏克蘭的緊張情勢,同時儘快讓俄羅斯加入會談。
蒲亭昨天在電話中向卡麥隆保證,俄羅斯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克里米亞危機,並考慮設立一個聯絡團體加速與烏克蘭新政府的對話。
自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被解職逃往俄羅斯後,俄羅斯一直不承認烏克蘭的過渡政府,俄羅斯進駐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受到美國與歐洲譴責與部份制裁,但俄羅斯仍無意自克里米亞撤軍。
俄羅斯下議院已同意克里米亞議會希望成為俄羅斯一部份的請求,公投選舉對烏克蘭情勢投下新的變數,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至今仍無法進入克里米亞。
by Robert McCorquodale
Opinio Juris March 10th, 2014 - 12:00 PM
[Robert McCorquodal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an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Human Righ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Our responses to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in Ukraine and the reactions of various governments, may depend on how we view the politics of the region and the moral claims being made. The rule of law is also of direct relevance, as ‘[we] believe that preserving law and order in today’s complex and turbulent world is one of the few ways to keep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sliding into chaos. The law is still the law, and we must follow it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These words are those of President Putin, written a few months ago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US, UK and other governments from intervening in Syria. International law is crucial to the situation in the Ukraine. It i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 of Crimea and whether Russia can lawfully intervene on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as enshrined in the UN Charter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enables a people to determine for themselves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 It has been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 East Timor and South Sudan. It is certainly arguable that the people in the Crimea have a distinct identity and territory, created over centuries and fostered by decisions of the USSR, Russia and Ukraine. This includes its status as an autonomous region within the state of Ukraine and by specific agreements about it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It is not unlawful for it to have a referendum and declare itself independent (or that it wishes to merge with Russia), as this was allow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its (poorly reasoned) advisory opinion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Kosovo.
However, such a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r merging is not effective in international law by itself. There are two key factors that are relevant: the actions of the state within whose borders the people live;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relation to the first factor, if that state is oppressing the people, discriminating against them, violating their human rights and not allowing them freely to be involved in the politics and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state (i.e. to exercise their internal self-determination), as was probably the situation in Kosovo, then international law allows them a range of possible actions, including independence and merging with another state.
If the people are able freely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ance and are not being oppressed as a group, then these actions of secession are not lawful. This was made clear by the Canadian Supreme Court in its advisory opinion in the secession of Quebec. That Court‘s view was clear: the people of Quebec were not denied meaningful access to government to pursue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 the people of Quebec do not enjoy a right at international law to effect the secession of Quebec from Canada unilaterally. They went further to make clear that the referendum result by itself would have no legal effect on its own without further negotiation with the people of the rest of Canada (this is also of relevance to the people of Scotland as they vote in their referendum). The second factor of the respons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n b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the recognition (or not) of the entity as a state. Indeed, Russia has not recognised Kosovo as a state.
The situation in Ukraine is such that the new government is just starting to be in a position to govern. It is trying to restore law and order. It has taken no majormilitary or other oppressive actions against the people of Crimea (or in other areas of Ukraine). There are at this time no clear actions by it that would be sufficient to justif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ny independence or merger with another state by the people of Crimea. Thus there can be no international legal effect of any independence or merger declaration that might arise from a referendum.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does not of itself give rise to a legal right for a state to intervene in the territory of another state, whether directly or through private actors. Where a people are being oppressed and force is being used against them by their own state, it is, I would argue, possible for them to seek and obtain military assistance of a defensive kind from another state. This is preferably through a resolution of the UN, as collective action by a number of states or as part of a self-defence agreement. However, a unilateral military action where there is no such oppression or force is unlawful. This was made clear by an independent fact-finding commission in their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law in relation to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by Russia in South Ossetia and Abkhazia in Georgia in 2008, which they considered to be generally contrary to international law.
If Russia, and all other states, are to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law then they must first allow the new Ukrainian government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seen as the legitimate government) to resolve the situation in Crimea and ensure that the people of Crimea are allowed internal self-determination. Only if that does not occur then can other possibilities, such as secession and merging with Russia, be possible lawful responses. In any event, that decision is one for all the people of Crimea, and not just for those who are of Russian nationality or heritage (or there only for military purposes), and should not be subject to military or other pressure by any other state. After all, i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is to be maintained, it must be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law, otherwise we begin ‘sliding into chaos’.
中央社 2014-03-11 17:16:39
(中央社巴黎11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外交部長法畢斯(Laurent Fabius)今天說,如果俄羅斯未對西方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提案正面回應,最快本週會制裁俄國。
法畢斯告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France Inter):「如果他們正面回應(這些提案),則(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將飛往莫斯科,就不會立即制裁。如果他們不回應,或負面回應,則最早本週就會採取一系列制裁。」
凱瑞稍早將一系列提案交給俄國。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昨天在視訊會議中說,這些提案「對我們不是那麼適合」,增添俄國可能自行提出危機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法畢斯說,克里米亞地區預定本月16日舉行的加入俄羅斯公投是不合法的,俄羅斯如果兼併克里米亞,也將違法。法畢斯說:「我們不能接受違法的事,這也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
俄國數日前出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烏克蘭當局稍早說,克里米亞已有3萬名俄軍;美國國防部估計,當地俄軍約2萬人。
依照美國的計劃,應派遣國際觀察員監督烏克蘭俄裔民眾的福祉,俄軍應退回克里米亞的基地,而烏克蘭如期於5月舉行大選。
但俄軍強化對克里米亞的掌控,克里米亞共和國議會將於16日公民投票,看俄裔過半數的居民是否同意加入俄羅斯聯邦。
中央社 2014/03/11 22:10:00
(中央社烏克蘭辛費羅波11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的親俄羅斯派議員今天表決,通過脫離烏克蘭獨立,這是週末就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舉行公投的前奏。
克里米亞地區議會發布聲明說,議會81位出席議員有78人投下贊成票,通過「宣告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首府)辛費羅波市(Sevastopol)獨立」。1030311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1日專電)烏克蘭國會今天警告克里米亞議會,必須在12日前取消計劃於16日舉行的公投,否則將予以解散。
克里米亞議會計劃於16日舉行公投,以決定克里米亞是否加入俄羅斯,烏克蘭政府與西方國家都明言,這項公投是非法。
克里米亞議會今天通過動議宣布獨立,同時在公投通過後加入俄羅斯,且強調片面宣布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不僅如此,克里米亞親俄羅斯的官員決定,關閉克里米亞領空,禁止任何商業班機進入,今天1架烏克蘭國際航空(Ukraini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班機從基輔起飛,原訂前往克里米亞當地最大城市辛費羅波(Simferopol),結果被迫折返。
10日當天也沒有任何商業航班飛往克里米亞。
烏克蘭國會今天則對克里米亞議會下通牒,要求在12日前取消公投,否則將予以解散。
英國媒體報導,烏克蘭代理總統圖奇諾夫(Oleksander Turchinov)今天同時宣布,因應俄羅斯企圖併吞克里米亞,將組成國家保衛隊。他說,烏克蘭軍隊在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主政下,出現管理失當弊端,現在必須重新有效建立。
烏克蘭代理國防部長表示,烏國目前只有6000名可以作戰的步兵,而俄羅斯部署在烏克蘭東部邊界的步兵至少20萬人。
李中志
想想論壇 2014.03.11
蘇俄索契舉行的冬季奧運,瑕不掩瑜。雖然耗資無數,但索契冬奧只是普丁展示俄羅斯再度崛起的花絮。三個月後,普丁還要連同八大工業國領袖再度回到索契,主持第四十屆的八大高峰會。這是普丁第二次做東道主舉辦八大高峰會,也是日本除外唯二的兩次在非西方國家舉辦的八大高峰會,普丁絕不會等閒視之。但隨著烏克蘭局勢的變化,這高峰會是否生變,成為未知數。
索契位在黑海東岸,出了索契沿海岸線往西北走,只400公里便到塔曼 (Taman)半島,越過克赤海峽(Kerch Strait),便是連日來戰雲密佈的克里米亞(Crimea)半島。克赤海峽不到五公里寬,看似狹窄,但海象險惡,俄圖曼帝國式微之後,兩百多年來就是軍事拓張者的死亡天險。不管是東進還是西進的入侵者,往往要等到冬天冰封後才能履冰渡海,在兩岸酷寒的高山上慘烈廝殺。
希特勒占領克里米亞後,他的頭號工程師首度建議建造一座跨海大橋,讓它如第三帝國的一把刺刀,刺入蘇聯高加索的心臟,但工事並沒有成功。反倒是紅軍反攻收復克里米亞後短暫搭起與鐵路共用的鐵橋,但入冬後旋即被海峽險惡的流冰擠壓摧毀。進入冷戰後,儘管工程技術日益進步,但兩岸同屬蘇維埃,缺乏軍事動機,當局並無興趣耗資興建此具戰略意義的大橋。
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連同烏克蘭獨立出去,但俄國巡弋地中海的黑海艦隊仍以此做為基地,以租約的形式繼續使用塞瓦斯托波爾軍港(Sevastopol),與基輔的紛爭二十年來從不間斷。原本租約2017年到期,普丁利用親俄的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上台,延長到2042。俄國如此重要的戰略利益必須靠基輔的政治氣氛來維持,顯然不是辦法,一旦事出有變,俄國恐怕鞭長莫及,於是興建跨越克赤海峽大橋的構想進入本世紀後再度浮現。
表面上當然是以經濟為理由,但任誰也看得出這座惡水大橋的戰略意義,一旦築成,俄國通往克里米亞的補給再也不必繞境烏克蘭。基輔的疑慮讓此一構想一再延宕,直到亞努科維奇被罷黜的前幾天,才與莫斯科簽下同意合約,並在三月烏俄關係極速惡化的時候,由俄國總理指示著手發包工程,向基輔挑釁的意味甚濃。
克里米亞居民基本上歡迎此一通往俄羅斯的捷徑,對基輔以政治理由阻擋此一工程充滿怨忿。其實克里米亞自古不屬烏克蘭,十八世紀以來就是沙皇心頭的一塊肉。人種複雜,但經俄國長期的統治與清洗,認同上已屬俄羅斯,只是蘇聯解體時分崩離析,無暇處理。但民族主義的覺醒是條不歸路,90年代初克里米亞固然與基輔持續角力,但不論是議會決議或自決公投,均止於獨立與自治之間擺盪,並無重回俄國的選項。
其實基輔與俄羅斯在歷史與文化上的淵源遠勝於克里米亞,蘇聯解體時克里米亞比烏克蘭還早半年脫離蘇聯。若非基輔的政客治國無方,貪污腐敗惡名昭彰,俄國恐怕再也不敢想像克里米亞有重回俄羅斯的可能。被罷黜的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對俄羅斯最大的貢獻不是他親俄,而是他成為壓垮烏克蘭的最後一根稻草,製造了革命,讓外部勢力介入,挑動了族群最敏感的神經。(無法不想到馬總統)
俄羅斯迅速抓住機會,喚起克里米亞對舊時代的選擇性記憶,懷念起老大哥統治的「好」日子。因此,當俄軍壓境,全世界屏氣凝神,克里米亞的氣氛卻外張內弛,並無感受俄軍壓境的緊張,歡迎俄軍到來的也大有人在。正如支持俄國的民眾所言,「22年來,基輔為我們做了什麼讓我們感覺是烏克蘭國民?沒有!一丁點也沒有。」對比於烏克蘭青年在基輔廣場上爭自由、爭民主的畫面,在奧運期間被傳遍世界,頗符合西方觀眾的脾胃,但把基輔的抗爭過份化簡為「脫俄入歐」,並以此質疑克里米亞人民對蘇俄的親善並不公平。
不少台派團體的評論以烏克蘭自我想像,開始對克里米亞人民做道德判斷,再把烏克蘭內俄裔人民比為台灣內部統派的賣台叛徒。其實這種比喻不倫不類,倒不是我們對「化獨促統」的馬總統有信心,也不是我們對台灣日漸渙散的敵我意識不擔心,而是忽略歷史,拿台灣這群吃裡扒外的統治者來形容克里米亞人民,不但有辱克里米亞人民,也讓台灣對自己的處境失焦,不知不覺成為大國的啦啦隊,恐怕他日成為強權刀俎上的魚肉還不自知。
當然,台灣的處境和烏克蘭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莫步其後塵的警告不無道理。但台烏之間是有落差的,畢竟烏克蘭是西方力挺,被世界承認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台灣卻如棄嬰,一中之下「芬蘭化」與「向台灣說再見」之論此起彼落。台灣在美中之間與克里米亞在俄烏之間,反而有更多的相似之處。
只就權力的相對位置來看,克里米亞之於烏克蘭,猶如台灣之於中國。克里米亞自古不屬烏克蘭,因百多年前的戰爭落入俄國手裡,但在共產國際的美夢中,為了酬庸偉大的領導赫魯雪夫,又被莫名其妙劃入烏克蘭。就像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因百多年前的戰爭落入日本手裡,戰後為了酬庸偉大的反共領袖蔣介石,又被莫名其妙劃入中國。
冷戰時蘇聯以克里米亞做為黑海艦隊的基地,成就了克里米亞的發展,正如台灣居美軍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也能在蔣介石的掠奪之餘逐漸發展起來。克里米亞政經觀念是以蘇聯的社會主義為理想,台灣的政經觀念則深植於美日本的現代化與戰後的美式民主。因此,克里米亞很自然地歡迎俄軍對抗基輔,如同台灣96年飛彈危機時,歡迎美國航空母艦進入台灣海域。
我們當然支持烏克蘭「脫俄入歐」,正如我們極力要走出中國的陰影。我們當然不認為烏克蘭的民族主義是法西斯遺毒,就如台灣民族主義不是帝國主義遺毒,但我們更應該以同理心,堅持民族自決的立場,支持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意願。可惜目前局勢正在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莫斯科在俄軍展現控制克里米亞的絕對實力之後,迅速策劃在3月16日提前舉行公投,要民眾在情緒高漲的當頭,以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做出選擇,壓縮理性討論的空間。弔詭的是,這是民族自決少有的統一公投,選項是 (1) 加入俄羅斯聯邦,或者 (2) 回復1992年克里米亞憲法,為烏克蘭一部分的自治共和國 (該憲法已被烏克蘭於1995年廢除,失去自治,人民豈會對此選項有信心?)最為令西方憂慮的是,俄羅斯國會立刻通過決議,一旦克里米亞通過入俄公投,五日內國會將投票通過正式占領,居心叵測。
西方反應遲緩,美國國務卿凱利3月5日在巴黎搬出1994年簽訂的「布達佩斯備忘錄」,簽署國為英美蘇,允諾不以「脅迫或武力」破壞烏克蘭領土的完整,以交換烏克蘭放棄前蘇聯留下的大量核武。隔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稱克里米亞公投違法,重申烏克蘭主權與領土的完整。但KGB出身的普丁豈會遺漏這份文件?普丁的姿態早已做足,他的部隊被致敬歡迎,不是以「脅迫或武力」威逼克里米亞重返蘇俄,他還給予人民公投選擇。若公投是民族自決的最高原則與最後仲裁,西方似乎只能啞巴吃黃蓮。
其實西方的籌碼或許不多,但能做的不少。最不負責的便是硬把克里米亞綁給烏克蘭,鼓勵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野心。西方真正要做的是去保障公投的公平,給予人民充分的討論與理解,並保護公投的結果,防止克里米亞成為俄國的禁臠,更要防止激化種族仇恨,煽動暴亂,重演南斯拉夫分裂時的悲劇。這個許多被壓迫民族夢寐以求的自決公投,就像那提議中跨越克赤海峽的大橋,它將是克里米亞人民跨越惡水的大橋,還是洪水猛獸的出口?全世界都在看。
自由時報 【2014/3/11 21:17】
〔本報訊〕根據俄國媒體《Russia Today》報導指出,原屬於烏克蘭共和國底下,親俄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原定週日(16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烏克蘭,但其最高自治議會卻搶先在今日稍早表決通過脫離烏克蘭成為獨立主權國家。
克里米亞議會本次表決以總席次100席中之絕對多數78票通過了獨立宣言,據信將為本週日即將舉辦之公投帶來正面效益。本次表決之獨立宣言,已由最高自治議會議長Vladimir Konstantinov,及俄海軍軍港所在城市塞凡堡(Sevastopol)市議會主席Yury Doynikov簽署並正式公佈。
Konstantinov表示:「通過宣布獨立宣言,我們讓即將舉辦的公投更具正當性及透明性。」他也強調,本次宣言通過後,「克里米亞共和國」再也不可能重回烏克蘭懷抱。
若本週日舉行之公投如克里米亞當局預期順利通過,當局將盡速改採俄國的貨幣盧布(Ruble)作為共和國內通行貨幣,並且當局也將請求加入俄羅斯聯邦,成為其加盟共和國。
by S.M.
The Economist explains Mar 12th 2014, 23:50
UNHEALTHILY, the campaign for Crimea's secession referendum, due on March 16th, is more about the vote's legality than its merits. Russia and America are trading hastily concocted arguments over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public's probable split with Ukraine. Vladimir Putin insists that "the steps taken by the legitimate leadership of Crimea are based on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Barack Obama, on the other hand, rejects the referendum. "In 2014," he declared on March 6th, "we are well beyond the days when borders can be redrawn over the heads of democratic leaders." Neither Mr Putin's nor Mr Obama's rhetoric fully accounts for the competing norms at play.
International law does not recognise a right to secede per se, but it also steers clear of prohibiting unilateral declarations of in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legal bodies regard the result of successful break-ups the way friends see a separating couple: as two newly unlinked individuals, like it or not. So if Russian-speakers in Crimea (which already has the status as an "autonomous republic") vote to slice themselves off from Ukraine next week and throw themselves into the arm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no international court will raise much of a fuss—but neither would one take pains to defend the peninsula's right to secede.
Ukraine, in contrast, has cause to reject the legality of its dismemberment at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of Crimea. Article 73 of the Ukrainian Constitution is unequivocal: "Alterations to the territory of Ukraine shall be resolved exclusively by the All-Ukrainian referendum." Crimea is not allowing the rest of Ukraine's 44m people to weigh in on the fate of the peninsula, so the March 16th vote will violate Ukrainian law. Secession movements, though, do sometimes proceed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mother country. America's fight for independence was an illegal war of secession against Britain. In 2008, under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Kosovo's split from Serbia did not have the backing of the government in Belgrade, nor that of dozens of other states. Yet it was recognised by a large majority of UN member countries. Russia compares Crimea to Kosovo, accusing the West of double standards. America says the two are different and levels its own charge of hypocrisy: Russia violently quashes self-determination for Chechnya, for instance, while championing the secession rights of Crimeans. Should Crimea vote to become part of Russia, it is likely to be the subject of exceptions and carve-outs in future treaties between Russia and those countries that do not recognise the territory's secession.
Beyond the question of legality, does Crimea have a right to quit Ukraine? Allen Buchanan, a political philosopher at Duke University, argues that provinces might justify seceding if they a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The Basque separatists portray their plight with the image of a cow: its mouth feeds in Basque territory while its udder rewards those living elsewhere in Spain. But claims that Russian-speakers in Crimea face violence and oppression from Ukrainian fascists are preposterous. Indeed, by some accounts, Ukraine subsidises Crimea and stands to gain economically from secession. So does Ukraine have a right to force Crimea to stay? Mr Buchanan thinks it would, if the break-up would gravely harm the mother country. Look at a map, though, and you'll see that Crimea resembles an anvil tenuously attached to the rest of Ukraine by a thread. Although Crimea provides access to the Black Sea and brings in tourist money as well as som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 loss of 4% of the population would hardly count as a devastating economic blow to Ukraine. The referendum has been arranged at ten days' notice, it does not offer voters the status quo—just secession or absorption by Russia, and it is being held when Crimea is occupied by Russian elite troops. However you judge the referendum's legal niceties, what counts is that it is unfair and that it sets a terrible precedent.
聯合報 2014.03.12 04:35 am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烏克蘭克里米亞的親俄議會十一日表決通過「獨立宣言」,載明克里米亞居民若在十六日的公投中贊成脫離烏克蘭加入俄國,克里米亞將宣布成為獨立國家。
克里米亞議會再出招,在公投前通過「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獨立宣言」,美聯社分析,此舉暗示在公投通過加入俄國後,俄國可能不會立即將克里米亞併入俄國,而是讓克里米亞成為獨立國家,以減緩西方的壓力。
這種做法已經有過前例,俄國二○○八年入侵喬治亞後,尋求脫離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領袖也要求併入俄國,但俄國迄今未批准。
但是法新社指出,克里米亞議會通過「獨立宣言」,是為併入俄國建立法理基礎,尋求以主權國家的地位加入俄國。俄國下議院下周將討論修法,為克里米亞併入俄國鋪路。
議會聲明,「獨立宣言」將在公投後生效,並提到科索伏在美國的支持下脫離塞爾維亞,「一國的一部分片面宣布獨立,不違反國際法」。
而在十六日公投之前,俄國加強對克里米亞的控制。已控制首府辛費羅波機場塔台的克里米亞親俄民兵十一日下令,所有進出辛費羅波機場的商用飛機一律停飛,只有往返莫斯科的飛機除外。一架從基輔飛往辛費羅波的客機十一日必須折返。
親俄民兵說,關閉機場是為了防止基輔的活動分子進入克里米亞。
烏克蘭國際航空公司官網宣布,十一日和十二日往返基輔和辛費波羅的班機取消。
西方已表明不承認公投的合法性,並加強對俄國施壓。北約的空中預警機已進入羅馬尼亞領空,北約表示,將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領空進行偵察,監視烏克蘭的情勢。
美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原定十一日在黑海的演習,因天候因素延後一天。
法國外長法畢斯警告,俄國若不回應西方的撤軍要求,最快本周就會對俄國祭出制裁。波蘭總理圖斯克透露,歐盟已做成決定,將在十七日對俄國制裁。
西方官員十一日在倫敦開會,敲定可能被凍結資產和限制旅行的俄國官員名單。
在此同時,被罷黜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在俄國南部頓河畔的羅斯托夫召開記者會,堅稱他仍是烏克蘭唯一合法總統和三軍統帥,並表示一旦情況許可,他就會返回基輔,他相信「不會等太久」。
自由時報 2014-3-12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議會十一日表決通過獨立宣言,若十六日公投同意脫離烏克蘭,克島將宣布獨立,然後尋求加入俄羅斯。在此同時,克島親俄武裝部隊已佔領克島首府辛費羅波機場,封鎖克島領空,只容許來自俄羅斯的飛機起降。烏克蘭國會向克島議會下通牒,最晚十二日取消公投,否則將被解散。基輔政府也將組成新的國家軍隊,因應俄國企圖兼併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議會通過的宣言以科索沃在美國支持下脫離塞爾維亞獨立為例,聲稱「片面宣布從一國脫離而獨立,不違反任何國際法」。這份宣言是克島透過公投倒向俄羅斯的前奏,旨在以主權國家身分加入俄國建立法律架構,但此舉的模糊性也被視為有助於緩和俄國和美歐對峙的僵局,在俄國總統普廷和歐美角力分出勝負前,克島可以「準合法國家」形式存在,再尋求加入俄國。
俄國顯然認為克島公投必過,國會下議院已開始安排下一步,二十一日將討論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法案。親俄武裝份子十一日則關閉辛費羅波主要機場,往來莫斯科以外的其他所有航班禁止起降,機場人員也被禁止與媒體接觸。一架從基輔飛抵辛費羅波的飛機因此被迫折返。
在烏克蘭危機背後的美國和俄羅斯角力,十日演變成公開互嗆。此前因俄國拒絕承認基輔臨時政府、力挺克島親俄領袖和公投正當性,引起西方不滿,十日又因美國國務卿凱瑞拒絕赴俄與俄國總統普廷會談而激怒莫斯科。凱瑞向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說,俄國軍事干預克島使得磋商變得極為困難,若克島執意公投,也沒什麼好談的。
據悉,凱瑞原訂與普廷會談的提案,包括俄國撤軍、解散親俄民兵、國際觀察員進駐,以及俄國國會撤銷兼併克島法案,停止支持克島公投等。
西方也升高在烏國周邊的軍事部署,北約組織十一日在波蘭展開演習,但黑海海上演習因天候不佳而延後。美軍十二架F-16戰機、海軍第六艦隊「特魯斯頓號」(USS Truxtun)飛彈驅逐艦將加入波蘭及黑海演習,另增派六架F-15戰機抵達立陶宛參與北約例行空中巡邏。北約十一日另派出E-3A空中預警機部署波蘭、羅馬尼亞與烏國邊界上空,監控烏國情勢。
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十一日在俄烏邊境的頓河畔羅斯托夫市召開記者會,一開場就說「我還活著」,重申他仍是烏國合法總統和三軍統帥,指控基輔政府向激進民族主義份子磕頭、助長內戰。他向烏國軍隊喊話拒絕聽從「犯罪命令」,還說「若情況允許」,他很快就會回到烏克蘭。
中央社 2014-03-12 01:05:30
(中央社烏克蘭辛費羅波11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議會今天表決通過完全自烏克蘭獨立,為週末公投是否加入俄羅斯鋪路,此舉使這場歐洲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進一步升高。
克里米亞議會聲明說,如果公投結果支持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獨立將在公投後生效。
遭罷黜出亡的親克里姆林宮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稍早發下豪語,矢言將從烏克蘭回到基輔,並宣稱他還是這個前蘇聯共和國的領導人。
亞努科維奇在俄羅斯南部城市頓河羅斯托夫(Rostov-on-Don)告訴記者:「我不只還是烏克蘭唯一的合法總統,也是三軍統帥。」
他說:「一旦情勢允許,而且我確定不會等太久,我肯定能回到基輔。」這是他自2月28日後首次公開露面。
克里米亞議會今天發布宣言,聲稱克里米亞完全獨立,脫離基輔統治,是又一項戲劇性動作。
克里米亞議會先前表決通過真正要加入俄羅斯,這個最新動作似乎主要是在建立合法架構,讓克里米亞能以主權國家身分成為俄羅斯一部分。
中央社 2014-03-12 08:46:45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1日專電)克里米亞將於16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加入俄羅斯。根據媒體報導,公投的選項都是加入俄羅斯,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並沒有提供民眾維持現狀繼續留在烏克蘭的選擇。
克里米亞議員今天正式表決通過,宣告克里米亞將脫離烏克蘭,烏克蘭政府已警告克里米亞,立即取消16日的公投,否則將解散克里米亞議會。
美國、歐洲聯盟及烏克蘭政府都已明確表示,克里米亞的入俄公投是非法,將不會承認投票結果。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克里米亞議會印製的公投選票今天曝光,選民只有2個選項,一是立即與俄羅斯統一,第二是採取1992年的憲法,賦予議會投票加入俄羅斯的權力。
英國知名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俄羅斯事務專家吉爾斯(Keir Giles)指出,克里米亞境內很滿意過去20年來是烏克蘭一部分的公民,在16日的公投無法表達意見,「公投票上沒有第3種選項」。
專家說,基本上克里米亞將舉行的公投只給選民2種選擇:立即加入俄羅斯,或是短暫延遲加入俄羅斯,放諸國際,這樣的公投設計實為罕見。
不僅如此,克里米亞議會在公投舉行前10天才宣布,國際觀察員也不得監督公投過程是否公開透明,當地支持俄羅斯的民眾進駐克里米亞首府辛費羅波(Simferopol)機場塔台,所有烏克蘭其它地區要前往辛費羅波的班機都被取消。
自由時報 【2014/3/12 14:03】
〔本報訊〕克里米亞(Crimea)將於本月16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加入俄羅斯。雖然官方聲稱可讓克里米亞人自行決定未來,但是公投的兩個選項實際上都是加入俄羅斯,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據路透報導,克里米亞議會官網公布了選票式樣,第1個問題是:「你是否贊成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第2個問題則是:「你是否贊成恢復1992年克里米亞憲法,以及克里米亞是烏克蘭一部分?」。
第2選項看似有望讓克里米亞不脫離烏克蘭,但事實上,1992年憲法賦予克里米亞在烏克蘭境內擁有高度自治權,得以決定國家道路,選擇和誰建立關係,其中包括俄羅斯。該憲法於蘇聯解體後頒布,但很快就被烏克蘭廢除。
分析人士表示,克里米亞親俄領導層已表明,希望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因此公投並不存在克里米亞仍有自治權、仍為烏克蘭一部份,「維持現狀」的選項。
中央社 2014-03-12 08:47:45
(中央社基輔11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臨時總統圖奇諾夫(Oleksander Turchinov)今天接受法新社獨家訪問時表示,克里米亞亞即將舉行的入俄公投是場「騙局」,投票結果將由莫斯科當局一手操控。
圖奇諾夫說:「他們所謂的公投不會在克里米亞舉行,而是在克里姆林宮。」
克里米亞計劃於16日舉行公投,以決定是否加入俄羅斯。幾小時前,克里米亞的親俄議員壓倒性投票通過,自行宣布脫離烏克蘭。
圖奇諾夫表示,烏克蘭不會試圖以軍事行動阻止南部克里米亞半島獨立,因為這會暴露東部邊防,以致烏克蘭無法受到保護。
德國為首的西方強權成立接觸團體避免緊張升高之際,圖奇諾夫表示,俄羅斯領袖拒絕和烏克蘭領導階層對話。
他說:「他們拒絕外交部或政府高階層級的所有接觸。」(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中央社 2014-03-12 11:28:49
(中央社基輔11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將於16日舉行公投,官方說這是讓克里米亞人有機會公平且自由地決定未來,但事實上,選票根本沒有向俄羅斯說不的選項。
克里米亞受到俄羅斯軍隊保護的親俄領導階層,本月稍早宣布,選民在16日的公投只能兩選項擇一。
根據克里米亞議會官網公布的公投票式樣,選票共有兩條問題,第1個問題是:「你是否贊成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第2個問題則是:「你是否贊成恢復1992年克里米亞憲法,以及克里米亞是烏克蘭一部分?」
乍看之下,第2個問題似乎有望讓克里米亞不脫離烏克蘭,但事實上卻是為加入俄羅斯聯邦鋪路。
1992年憲法是在蘇聯解體後頒布,但很快就被烏克蘭廢除。這部憲法賦予克島在烏克蘭境內形同獨立的地位,並擁有更大的權利,得以決定國家道路,選擇和誰建立關係,其中包括俄羅斯。
分析家表示,克里米亞親俄議會已言明希望入俄,第2個選項只是讓克里米亞重投俄羅斯懷抱之路稍微長一些。克里米亞沒有「維持現狀」的選擇,沒辦法選擇在留在烏克蘭的前提下享有自治。
英國知名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吉爾斯(Keir Giles)寫道:「就算公投合法,提供給克里米亞選民的選擇,沒有脫離俄國控制的選項。」
他說:「恢復(1992年)憲法,克里米亞將邁向受俄國控制的名義上的獨立...安於以過去20年來同樣基準留在烏克蘭的公民,沒辦法在這場公投表達意見,公投票上沒有第3種選擇。」
烏克蘭臨時總統圖奇諾夫(Oleksander Turchinov)今天接受法新社獨家訪問時表示,克里米亞亞即將舉行的入俄公投是場「騙局」,投票結果將由莫斯科當局一手操控。(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中央社 2014-03-12 21:31:09
(中央社華盛頓12日綜合外電報導)經濟先進的7大工業國集團(G7)今天表示,俄羅斯支持下就併入俄國舉行的克里米亞公投將「沒有法律效力」,因此呼籲俄國罷手。
根據美國白宮公布的聲明,組成7國集團的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連同歐洲聯盟各國領袖籲請俄國,「停止一切違反烏克蘭法律和國際法以改變克里米亞地位的行動」。
聲明中說:「兼併克里米亞除了對烏克蘭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成造成衝擊外,也可能對維護所有國家統一與主權的法律秩序產生嚴重影響。」
「如果俄羅斯聯邦採取此一作法,我們也會有進一步的個別與集體行動。」
中央社 2014-03-12 23:46:11
(中央社記者林淑媛華盛頓12日專電)在美國總統會見烏克蘭臨時總理前夕,美國為首的G7發出聲明,要求俄羅斯停止分裂烏克蘭,若16日克里米亞公投脫離烏克蘭,美國與盟邦將對俄國採取個別與共同進一步行動。
聲明中也強調,由俄羅斯軍隊接管的克里米亞半島舉行的公投有嚴重缺陷,7大工業國集團(G7)不會承認結果。
眼見克里米亞本週末即將舉行公投脫離烏克蘭,顯示烏克蘭危機在美國、歐盟等國家積極外交斡旋下,並未見轉機,俄羅斯總統蒲亭是鐵了心要從烏克蘭手中拿走克里米亞半島。
白宮今天發出G7針對烏克蘭情勢聲明稿,譴責俄羅斯是以軍力恐嚇倉促舉行克里米亞分離烏克蘭公投。
美國為首的這份聲明,正好選在美國總統歐巴馬下午將在白宮與來訪的烏克蘭臨時總理耶森尤克會面前幾小時前發出。
耶森尤克除將在白宮與歐巴馬以及副總統拜登會面外,也將與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見面。同時,由於國際貨幣基金(IMF)總部在華盛頓,IMF已經決定提供面臨財政困境的烏克蘭新政府援助,耶森尤克也將與IMF官員會面。
克里米亞16日舉行的分離公投若不停止,美國與歐盟已經考慮對俄國採取經濟與其他制裁措施,並且對烏克蘭新政府融資,協助其度過財政難關。
北京新浪網 (2014-03-12 09:06)
國際線上報導(記者 燕璽、岳文良):日前,克里米亞議會決定將關於共和國地位的全民公投提前到本月16日舉行。當地時間11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通過一份關於該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獨立宣言”,通過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中的 “自治”二字將被去掉。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特別發表聲明稱,克里米亞獨立宣言具有合法效力。俄羅斯將尊重克里米亞半島全民公投的結果,而克里米亞方面也已經邀請了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觀察員前往觀察監督公投進程。
當天共有81名議員參與克里米亞“獨立宣言”投票,最終以78票贊同通過。這份宣言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一旦3月16日的全民公決作出包括塞瓦斯托波爾市在內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加入俄羅斯的決定,克里米亞將宣佈成為共和制主權獨立國家;第二,克里米亞共和國將是民主、世俗和多民族的國家,它必須要保證維護其領土上的和平以及民族和宗教和諧;第三,在全民公決得出相應結果的情況下,克里米亞共和國將以主權獨立國家的身份建議俄羅斯聯邦根據相應的國家間條約接納它為新的聯邦主體。
“獨立宣言”通過後,克里米亞議會議長康斯坦丁諾夫在發佈會上稱,克里米亞將不會再回到烏克蘭,烏克蘭的新政權除了對克里米亞進行威脅之外,沒有說過一句“好話”。他表示,獨立宣言將賦予克里米亞國家地位,宣言通過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中的 “自治”二字將被去掉,獨立宣言是“必要的程式性文件”,它將推動克里米亞合法加入俄羅斯。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1日說,克里米亞通過的獨立宣言遵循了國際法原則和聯合國憲章,以及2010年7月22日聯合國國際法庭發佈的科索沃獨立“參考意見書”。俄羅斯外交部認為,克里米亞獨立宣言具有合法效力。俄羅斯將尊重克里米亞半島全民公投的結果,而克里米亞方面也已經邀請了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觀察員前往觀察監督公投進程。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當天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克里米亞人們自己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他同時表示,解決烏克蘭危機必須要考慮到烏克蘭所有地區和所有民族人民的利益。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納雷什金公開表示,杜馬的相關人員正在準備簡化說俄語的外國公民獲取俄羅斯國籍程式以及簡化外國行政主體加入俄羅斯聯邦程式等相關法案。目前,這些法案正在俄羅斯各個政府機構徵求意見。按照計劃,這些和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直接相關的法案的準備工作將在17日之前完成,之後,國家杜馬將會召開全體會議,審議這些法案。根據新的法案內容,在無法簽訂國際條約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地區缺乏擁有有效主權、可以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國家政權時,可根據這一地區的全民公投結果來決定接受新領土加入俄羅斯聯邦,這一地區也將獲得俄羅斯聯邦主體地位。
此外,有西方媒體報導稱,普京已經同意與英國外長黑格會晤,探討設立一支“國際聯絡小組”化解烏克蘭危機。目前,普京及其發言人以及俄羅斯外交部都沒有發佈相關消息。不過俄羅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季托夫在莫斯科與英國駐俄羅斯大使貝爾羅烏11日舉行了會談,就雙邊關係以及烏克蘭問題進行了討論。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10日則表示過,俄方正在主動研究考慮到各方利益的危機解決方案,促使各方的對話能夠持續下去。拉夫羅夫還表示,俄羅斯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衝突方,也不是危機的挑起者,這是俄羅斯準備展開誠實、友好對話的基礎。
另一方面,俄羅斯外交部11日連續發表聲明,認為美國方面準備對基輔當局提供財政支持是非法的,同時對俄羅斯記者在烏克蘭遭到刁難表示關注和擔憂。
蒙克
BBC中文網 2014年3月12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26
2014年 3月1日這天,一伙被稱為來自新疆的穆斯林在中國西南城市昆明火車站持刀砍殺29人,砍傷140人,震驚全國。同一天,俄羅斯議會上院批准普京總統提出的向烏克蘭派遣武裝力量的提議,烏克蘭臨時總理隨後宣佈烏克蘭部隊進入戰備狀態。
這兩起不相干的事件背後的共同點是前共產主義多民族國家經歷轉型後突出的民族問題。俄羅斯經歷了蘇聯解體和意識形態的劇變,而中國則經歷了內部政治和經濟政策根本調整的漸變。一些觀點認為去共產主義化和民主化會使民族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投票形式實現民族「自決」解決民族問題通常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在道義或法理上的正確途徑。但是烏克蘭劇變和克里米亞變局則展示了實施投票箱「自決」的難度和複雜性。
3月16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計劃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克里米亞是否脫離烏克蘭同重新與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230萬人口當中,58%是俄羅斯族,24%是烏克蘭民族,韃靼人佔12%,因此一般認為公投結果會贊成脫離烏克蘭。
克里米亞政府已經表示允許外部觀察員監督3月16日舉行全民公投,以保證全民公投最大限度透明化。
許多人認為解決新疆問題的出路在於讓當地少數民族「民族自決」
但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發出警告說克里米亞的公投違反國際法。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說,克里米亞就是否加入俄國即將舉行的公投不合法。
支持烏克蘭新政府的美國和西方國家把克里米亞公投支持脫離烏克蘭的可能看作是俄羅斯的吞併行為,因此不予以承認。
美國官員表示,「美國將不會認為這一投票是合法的,因為它與烏克蘭憲法不符。烏克蘭憲法規定,關於烏克蘭領土問題的變更,需要所有烏克蘭人來決定。」
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克里米亞合法政府正在採取的行動符合國際法、目的是要保證克里米亞人的合法利益。
普京3月4日對記者談烏克蘭局勢時說,在烏克蘭問題上,西方國家是在「用老鼠做實驗」,「他們不明白這樣做的後果」。他認為西方支持的烏克蘭新政府上台是「是一場違反憲法的政變,武力奪權。」
通過街頭抗議上台的烏克蘭過渡政府雖然計劃在5月舉行選舉產生新政府,但是逃往俄羅斯的德雅努科維奇堅持自己仍然是合法的民選總統。
近年來新疆暴力頻繁發生時,許多人認為解決新疆問題的出路在於讓當地少數民族「民族自決」,投票決定他們的前途。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提出不謀求獨立的「中間道路」以及西藏流亡政府提出在中國憲法框架內解決西藏問題也都受到流亡藏人激進派的指責。
不過烏克蘭的動蕩局勢再次展示了一個關於自決的經典困境,那就是即使在取得自決原則的共識前提下,仍然可能很難就哪些人有權自決達成一致。另外,雖然由投票箱決定人民的命運似乎成為民主的普世原則,但並不能保證此原則不受強權和地緣政治的干擾甚至主宰。
讀者反饋
照目前台灣的公投法,如果投票人數未達門檻,無論贊成或反對的比率為何,視同反對提案。所以如果公投選項是1. 與中國統一2. 反對台灣獨立,而投票者未達合格選民的一半,結果將自動等同反對與中國統一且贊成台灣獨立。justinzhang, london
-------------------
克里米亞的公投非常具啟發性阿!乾脆台灣也辦公投徹底解決統獨問題。因國民黨是目前執政黨,所以選項有:
1. 與中國統一
2. 反對台灣獨立
未署名
-------------------
一個在天安門城樓高喊【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政權,給了它六十多年的時間去實踐經營,到了今天,卻連自己內部各民族也團結不了。大家且看今年【維穩費】高逾8100億的空前紀錄 (未絕後) ,依然高於軍費,是不是很【諷刺】的一回事呢?處理疆藏民族的問題已經一團糟了,對烏克蘭的民族問題哪敢有Say?更何況,中共眼下的尖端軍事工業也得拜烏克蘭之賜,沒有瓦良格號的【廢鐵】,哪有今天的遼寧艦?孟光, Hong Kong
-------------------
新疆漢人佔到百分之四十,其他還有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都佔人口比重相當多的部分。如果進行公投,維吾爾人沒有實現他們幻想的突厥共和國的可能性。這是事實和學理及歷史上都非常清楚的。西方的企圖非常明顯,希望借支持新疆維吾爾獨立來遏制和他們不同的政治及經濟實體。蜜娜, 德國
-------------------
哈哈,多麼可愛的雙重標凖。克里米亞的民族自決,就需要全民公投。新疆的就要民族自決,我想不出西方社會的普世價值雙重標凖能不能再無恥點。未署名
-------------------
我認為,現代社會由於有大量人民遷徙,所謂民族,已經不能簡單的從DNA或地理區分。真正的民主,也不是以眾壓少,而應該是平等照顧少眾利益。所以,以「克里米亞」為例,一塊特定土地上的所謂「民族自決」,只是讓佔58%人口的傾俄者,把他們的意志不公平地強加於本來無辜的非傾俄者。結果只會從一個問題轉到另一個更嚴重問題。所以,解決問題只能回歸到法律的框架中。烏克蘭的亂局,看來就是雙方不依據法律辦事的惡果。當然,法律本身也並非公平正義的百分百保證。說到底,無論如何優秀的人為制度,若非基於人的良知和整體利益去執行和改進,而只以爭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去處理的話,利益團體之間的分離,也只會是唯一的結果。Daniel Hui, 香港
-------------------
蒙克,在中國歷代的國體和政體下,沒有你所謂的「民族自決權」。作為英帝的後裔及利益代言人,想用克里米亞撬動新疆,那你先推翻北京和烏魯木齊的政權再說。此外,你再翻翻歷史書,要不是克里米亞戰爭,左宗棠也不會順利收復新疆。所以,克里米亞是中國的契機,而不是新疆的撬杠。「大博弈」的結果是沙俄、蘇聯和英印帝國在中亞的政治版圖湮沒了,而只有中國穩健欲強。張格爾在英帝的慫恿下,最後被碎屍餵狗,這就是分裂新疆的下場。現在蒙克們嫉妒中國,就讓他們繼續嫉妒吧,丟到蘇格蘭會更嫉妒……呵呵董狐,
-------------------
建議BBC把克里米亞和科索沃比比吧,會發現西方的偽善和真惡。肢解國家的伎倆酷似是西方的專利。相反,中國才是真正意義上支持領土主權完整的國家,中國建國六十多年,從未肢解過某國。冷眼侃世界, 德國 阿滕多恩
-------------------
連漢族人都沒有的民主,新疆人怎麼爭的到。就算爭到了,民族自決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益怎麼辦?民主,不是多數人暴政。未署名
-------------------
不要死揪著新疆和西藏問題不放。西方模式不適合中國。話又說回來,西班牙怎麼不讓加泰羅尼亞民族自決?法國怎麼不讓科西嘉民族自決?這難道是民主的表現?荒唐!克里米亞現在要民族自決,怎麼又違反憲法了?你給人家國家總統搞下去就不違法憲法?你把人家科索沃搞獨立了就不違法憲法? 德國
-------------------
實際上克里米亞公投的兩個選項為 1維持1992年憲法(留在烏克蘭) 2獨立並開始啟動加入俄羅斯聯邦的相關事宜。未署名讀者的發言不知道是出於其不自知的無知,還是刻意的污蔑。但是BBC作為平台的管理方,有責任對這類明顯錯誤並可能誤導其他讀者的發言進行甄別或附以事實說明。但事實上BBC絲毫不顧其中的明顯錯誤並將其刊登,不知是什麼四夷?DI,
-------------------
無法理解美國政府的邏輯:科索沃公投獨立就是民族自決,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就是非法。請問:「如果關於烏克蘭的領土變更需要全體烏克蘭人決定,那為什麼塞爾維亞的領土變更不讓全體塞爾維亞人決定呢?美國和歐盟一方面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地位並與其建交,一方面堅決反對克里米亞用透明的投票決定自己的未來。雙重標凖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麼資格以自由的燈塔自居!Joe, Canada
-------------------
1.馬上獨立
2.授權給議會投票加入俄羅斯的權力
沒有3,典型中俄式的投票。未署名
中國時報 2014年03月13日 01:52
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11日宣布獨立,並援引科索沃的情形當先例,俄羅斯駐塞爾維亞大使館隨即發表聲明,堅定表示不會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地位。
克里米亞自治議會及其首府辛菲洛普市議會表示,其(獨立)宣言「符合聯合國憲章,及國際法院對於科索沃民族自決的認可」。俄羅斯外交部亦稱,克里米亞宣布獨立「完全合法」。
2010年,國際法院裁定,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法院判決稱,「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獨立未違反國際法,係因國際法要求不可『禁止宣布獨立』」。
俄羅斯強烈反對科索沃獨立,堅稱是為了塞爾維亞的領土完整。俄國指責西方強權的雙重標準,並說反對克里米亞獨立是項罪過。對於烏克蘭危機,塞國政府仍持中立態度,旨在與俄國、烏國、歐盟三方維持良好關係。
中國時報 2014年03月13日 04:10 尹德瀚、江靜玲/綜合報導
烏克蘭臨時政府總理亞申于克12日訪問白宮,獲美國總統歐巴馬高規格接待。由於俄羅斯始終不願和烏國政府對話,歐盟12日警告,若俄執意「併吞」克里米亞,歐盟將從17日起對俄制裁。7大工業國集團(G7)也發表聲明,不會承認克里米亞16日的公投結果。
為歡迎亞申于克,美國副總統拜登特地從中美洲提前回國,國務卿凱瑞則將與亞申于克單獨會談。亞申尼克此行主要係爭取金援。烏國未來2年需350億美元才能避免倒債危機,歐盟雖承諾提供150億美元貸款,但缺口仍大。美國之前承諾提供烏國10億美元貸款,該案12日可望由參院通過。
另外,歐盟國家外長和美、日與土耳其官員則在倫敦集會。波蘭總理塔斯克證實,各國已就下周一、亦即克里米亞公投後24小時內,制裁俄羅斯達成共識。法國外長法畢斯說,制裁內容包括凍結俄國和烏國親俄人士資產,及限制這些人的簽證。之前,歐盟已同意若占領克里米亞的俄軍不撤,將對俄採取三階段制裁。
G7和歐盟執委會也同聲一氣,籲俄國停止各種違反國際法作為,去改變克里米亞現狀。聲明說,16日的公投不具法律效力。
在此同時,克里米亞遭俄兼併似乎勢在難免,烏國代總統圖奇諾夫11日說,公投只是場騙局,其結果將由克里姆林宮決定。圖奇諾夫稱,克里米亞親俄勢力真正意圖不是公投,而是對公投結果造假。他說,烏國不能對克里米亞出兵,因為將使接壤俄國的東部邊防空虛,而俄軍已在邊界集結坦克部隊。
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專家表示,無論歐美採取什麼制裁手段,克里米亞公投後,都難以脫離俄國控制。克里米亞親俄領導階層稍早宣布公投選擇,第1是「是否贊成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第2是「是否贊成恢復1992年克里米亞憲法,以及克里米亞是烏克蘭一部分?」
乍看之下,第2題似乎可讓克里米亞留在烏國,其實是為加入俄聯邦鋪路。因為根據早已廢除的1992年憲法,克里米亞議會有權決定和哪個國家合併。分析家說,第2選項只是讓克里米亞重回俄國懷抱之路稍微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