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謝長廷的一封信
◎ 傅雲欽 1993.08.09
▲ 1993年3月16日新國民黨連線記者會
左起:周荃、李慶華、郁慕明、趙少康、李勝峰
(圖:中國時報 韓同慶>典藏台灣)
謝委員長廷先生:
記得去年立委選舉過後,您從國民黨主流派的候選人很多落選,而非主流派的大多當選,而認為反對國民黨的選票由民進黨吸收,國民黨主流派的市場看壞,而原來支持國民黨的選票由非主流派吸收,非主流派的市場看好,將與民進黨抗衡。我當時不以然,斷定國民黨的非主流派只是一時得意,如泡沫一般無法持久,終被淘汰。您記得嗎?
最近國民黨非主流派的「新國民黨連線」(新K)人士吵著要脫離國民黨,另組新黨。在無知的媒體炒作之下,這件事熱鬧滾滾,聲勢不小。今天的自立早報說,您預估「新K」的新黨將有一陣子的運作空間,但長期並不看好云云。看來您已修正您以前的看法,現在我們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我認為「新K」將如泡沫一般,無法持久,終被淘汰的理由如下:
一、「新K」反金權、反獨裁,民進黨也反金權、反獨裁,「新K」以往還能獲得選票主要原因是他們也反台獨。也就是說:國民黨長期醜化台灣意識、台獨思想,誣指台灣意識、台獨思想為不愛國的意識、思想,造成一些選民對於國民黨主流派的「獨台」及民進黨的「台獨」疑慮或不滿,而投票給他們,誤以為他們才是愛國者。
二、國民黨所謂「台灣是大中國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主張,不利於台灣人(台灣住民),日益明顯。國民黨主流派已有「說一套,做一套」的變通作法。「新K」卻仍死抱這個老教條,聲言「打倒台獨」云云,簡直保守、愚昧到極點,哪裏是「新」?哪裏是「愛國」?怎麼可能繼續獲得台灣意識日漸高漲的台灣人(台灣住民)的認同?
三、今後民進黨只要加強宣揚台灣意識、台獨思想,強調「愛台灣就是愛國」、「台灣意識就是愛國意識」、「台獨思想就是愛國思想」,反台獨就是不愛台灣,就是不愛國,反台獨不是「愛國」的同義詞等理念,讓民眾認同台獨,那麼,台灣意識、台獨思想必將成為主流。靠反台獨立足的「新K」將失去主要的賣點,而失去市場。
四、至於「新K」喊反金權、反獨裁,更是笑話、騙局。「新K」原來是吃搞金權、搞獨裁的國民黨的奶水長大的,蔣家當權時代他們非但不反金權、反獨裁,反而是充當國民黨的打手,破壞台灣的民主運動(例如李勝峰參與「疾風」製造的「中泰賓館事件」)。「新K」從來沒有為反金權、反獨裁坐過一天牢,流過一滴血。甚至當初民進黨突破黨禁,「新K」還在冷嘲熱諷呢!民進黨沒有突破黨禁,「新K」今天能組新黨嗎?(「新K」今天能組新黨,應該感謝民進黨,並對於過去充當國民黨的打手,壓迫民進黨的罪行,表示道歉。)一向是金權、獨裁的支持者的「新K」,在蔣家失勢,李登輝興起後,竟搖身一變,成為「清廉的象徵」、「民主的鬥士」,真是無恥!他們只不過是假借反金權、反獨裁之名,行政治鬥爭之實,企圖鬥倒李登輝,恢復非主流昔日的風光而已,很快會被民眾「看破腳手」的。
據近日報載,「新K」想把「反台獨」的主張藏起來,不再強調反台獨。嗚乎,靠「反台獨」起家,以「反台獨」為特色的「新K」,現在竟要隱藏自己的特色,來吸引人加入。您說「新K」還有什麼前途?因此,關於「新K」組黨後,民進黨將如何與之相處的問題,我認為和對待朱高正那個社民黨一樣的方式處理即可,不必高估「新K」。
傅雲欽 謹啟
1993年8月9日
● 相關拙作
-----------------------------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國民黨連線,簡稱新連線,中國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問政團體,1989年8月形成於立法院,1990年正式成立,由黨內的少壯派組成,主張「黨務改革」,是新黨的前身。……
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新國民黨連線大獲全勝。1993年,新國民黨連線在台灣南北舉行十八場「請問總統先生」說明會,開始批判李登輝;同時,舉行新連線政治團體成立大會,厚植實力。1993年8月10日,新國民黨連線脫離中國國民黨,成立新黨。……
立法院的新國民黨連線成員
1989年第一屆第六次增額立法委員
趙少康、李勝峰、周荃、陳癸淼、王滔夫、洪秀柱、郁慕明、洪昭男、丁守中、沈智慧、蔡璧煌
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
趙少康、周荃、陳癸淼、洪秀柱、郁慕明、洪昭男、丁守中、沈智慧、蔡璧煌
一部分的新國民黨連線立委在1993年新黨成立時未加入新黨,選擇留在中國國民黨。
新黨第二屆立委名單為:朱高正、李慶華、周荃、陳癸淼、趙少康、謝啟大。共有七名立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黨是中華民國一個統派政黨,前身為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改革派次級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1993年因反對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出國民黨自立。1994年新黨以制衡兩大黨為號召,與第三勢力結盟,同年12月與中華社會民主黨合併,於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獲得122萬票,成為當時具有關鍵影響力的第三大黨,並在1996年與民主進步黨結盟,推動二月政改。
自1997年起,不斷的內訌及錯誤的政策導致新黨得票率逐漸下滑。2000年親民黨成立以後,更流失絕大多數的支持群眾。2002年起的兩屆國會僅存一席,第三大黨的地位被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取代,地方公職亦逐屆遞減。新黨遂進行一系列改革,轉變為泛藍政黨的一員,主張國、親、新三黨整合。
2008年不分區立委選舉中,新黨選擇區域立委與國民黨合作,得票升至4%。2012年不分區立委選舉中因親民黨的選票瓜分導致新黨得票腰斬,得票率不足1.5%。2016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獲得510,074票,占總票數的4.18%,回升至第五大黨,雖仍未取得國會席次,但可獲得政黨補助款。新黨現有臺北市議員2席。……
全盛時期,新黨黨員人數有6萬之多;但20年後,新黨已經萎縮成一個不足1000名黨員的小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