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即將移情別戀的友邦採行雙重承認」,白費功夫!

傅雲欽 2018.03.16

▲ 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和廣場
(圖:取自網路)

外傳梵蒂岡即將與北京達成天主教宣教方面(尤其主教的選任)的協議,台梵之間的外交關係也岌岌可危。

以前只要台灣的友邦即將移情別戀,與北京建交的時候,就有人呼籲友邦採行「雙重承認」。這一次也不例外。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總會會長郭正光今天發表的《何不主動與梵蒂岡談判?》一文,又在呼籲梵蒂岡採行「雙重承認」。

這種呼籲以前從未成功,現在重施故技,預料也是白費工夫。為什麼?茲說明如下。

承認有兩種,一種是「政府承認」,另外一種是「國家承認」。所謂政府承認,指一個國家發生不正常的政府更替的時候,別的國家對新政府所作的承認。所謂國家承認,指新的國家成立時,別的國家對這個新國家所作的承認。

「雙重承認」通常發生在「國家承認」,不是在「政府承認」。一個國家的一部分地區分離獨立,由一國變成兩國(母國還在)時,別的國家如果承認這個新國家,就構成雙重承認。或者,一個國家同時分裂為兩個國家,如德國分裂為東西德,韓國分裂為南北韓(母國消滅)時,別的國家對兩個國家作「國家承認」,也構成雙重承認。至於一個國家因內戰分裂為兩個地區,形成兩個政府分區而治,通常沒有對兩個政府作對等的「雙重承認」的問題。這是因為一個國家國不能有兩個對等的政府,如同一個人不能有兩個頭。這是國際法上「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的原則。如果一個國家因內戰有兩個政府,別的國家只能在兩個政府之間選擇其一作「政府承認」。

在兩岸之間,以前別的國家所作的承認都是政府承認。也就是,在台北政府和北京政府之間,選擇一個作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1971年台北政府的代表權在聯合國岌岌可危的時候,美國一度想促成一個國際法上的例外,就是准許北京進入聯合國,但也不排除台北,讓中國在聯合國有兩個席位,也就是雙重承認(或稱「雙重代表」)。但這個構想沒有成功。沒有成功的原因不是台北方面堅持漢賊不兩立,不願意北京進入,而是北京方面堅持漢賊不兩立,不願意台北留下。他們堅持台北必須退出聯合國,否則,他們寧願不進入聯合國。當然,沒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違反國際法上「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的原則。

總之,在兩岸之間,別的國家即使想要違法國際法上「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的原則,對台北和北京作雙重的政府承認,也辦不成。問題出在北京不配合,不是別的國家不配合。因此,所謂「呼籲即將移情別戀的友邦採行雙重承認」,是搞錯對象,白費功夫。

然而,郭正光等傳統獨派認為台灣已經獨立,兩岸是兩國。因此,他們所謂的雙重承認,應該不是雙重的政府承認,而是雙重的國家承認。

傳統獨派認為台灣已經獨立,兩岸是兩國,這是昧於事實的錯誤看法。第一,二戰之後,德國本來也只是分裂為東西兩個政府而已,不是兩個家。東西德其後會變成兩個國家,是經過雙方達成協議,互相配合的結果。南北韓的情形也是一樣。兩岸的情形則不同。兩岸從未有分裂為兩國的協議。沒有這種協議,是因為兩岸的任何一邊都從未有把中國分裂為兩個國家的意願及作為。

第二,如果分治的兩個政府沒有分裂為兩國的協議,那麼只要其中一個政府片面宣布獨立,也可形成兩個國家。考察兩岸情形,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從未說他們佔領的地區要從中國分離獨立,另立新國家。舊政府(即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偏安台灣,也從未宣布台灣從中國分離獨立。因此,兩岸不是兩國。台灣只是事實上獨立,法律上仍屬於中國。在此情形下,怎麼有雙重的國家承認的問題呢?!所謂「呼籲即將移情別戀的友邦採行雙重的國家承認,因兩個國家的前提不存在,自然也是白費功夫。

進一步言之,獨派要呼籲的、要鼓吹的,不是國際的雙重承認(不管政府承認,還是國家承認),而是台灣本身宣布獨立,成為國家。獨派應該認清台灣不是國家的事實,並把精力用在呼籲、鼓吹蔡英文政府宣布獨立,或呼籲、鼓吹台灣人民覺醒,將來選出願意且有勇氣宣布獨立的獨派政府,宣布獨立。不知道台灣目前還不是國家,胡亂呼籲友邦作雙重的國家承認,總會白費功夫!

如果台灣不願或不敢宣布獨立,成為國家,那就認份一點,當個偏安的「政治實體」就好,與其他國家有「實質關係」就好。如果梵蒂岡要把駐中國大使館,從台北搬到北京,就讓他們去搬吧!上帝總是對的。跟上帝,還有什麼可爭呢?!

何況,上帝也瘋狂。祂昧著良心說台北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到現在,將近七十年。啊!神愛世人,更溺愛台灣人民。台灣應該心滿意足,感激上帝的七十年來的厚愛才對。如果上帝現不再偏頗、昏聵,而恢復清明,回歸正常,改「揀選」北京政府代表中國,台灣人有什麼好怨呢? 

● 相關拙作


-----------------------------
參考資料
-----------------------------

郭正光(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會長)
自由時報  2018-03-16  06:00

二○一五年,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曾訪問美國,FAPA當時曾致函給教宗,讚揚他對美國和古巴關係解凍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並希望他能以相同的思維來看待台灣和中國。我們一直密切觀察台、中、梵關係的發展,在此提出幾個努力的方向供大家參考:

一、呼籲教廷對台灣和中國採取「雙重承認」:教廷擔任天主教會的領頭羊,應超然實踐宗教的普世價值,堅守信仰和信心的教義,不介入「一個中國」的政治爭端,平等對待所有神的子民。如聖經所言:「慈愛的上帝就如同牧羊人一樣,要牧養及照顧所有的羊群,…不希望失去任何羊隻。」我們瞭解教廷心繫中國教友的艱難處境,以及考量教會的修和及合一所進行的努力。但因兩岸目前的政治僵局,教廷當採取健康的政教分離策略,以和平共存的普世準則及超然的高度協助兩岸解凍破冰,平等對話,而非讓教會成為中國打壓台灣的籌碼。

二、僑居全球的台灣人積極發揮草根外交精神:教廷在聯合國內是永久觀察員(Permanent Observer)的身分,因為教廷並非現代意義的政治實體。然而,也因其特質,教廷的組成成員都來自世界各國,有如一小型宗教「聯合國」,因此,旅居全球的親天主教台灣僑民可在移民國內,發揮草根遊說精神,讓當地的教階及教會菁英更了解台灣的立場與現況,讓有話語權的教會菁英能夠發揮影響力,創造三贏。相同的,台灣駐外使館、尤其是在中南美洲或天主教國家,應積極與當地台僑配合,全數應動員起來。

三、呼籲台灣政府堅守主權立場:民進黨政府責無旁貸要在穩固邦交上積極努力之外,更要有做出承擔的打算。在教務層面,中梵破冰,讓所有教友都能「同歸一牧,同屬一棧」,誠屬美事;但在政務層面,民進黨政府仍當認知到台、中、梵之間的邦交問題,仍是「一個中國代表權」的延長賽。因此,若教廷最終在台灣當局和中國政權之間做出「誰才是代表」的選擇,則民進黨政府當以台灣的尊嚴和獨立主權為最高原則,無需委曲求全,勇敢主動地提出談判,重新與教廷訂定符合當前政治現實的「台灣關係法」。政府只有與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同調,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喝采。

-----------------------------

陳正義(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會長)
自由時報  2016-09-03  06:00

……雖然台灣的外交前景一片堪憂,但是同時轉機可能就是轉角處:台灣副總統陳建仁即將在九月初赴梵蒂岡參加德雷莎修女的封聖儀式,並代表台灣人民與教徒向教宗表達祝賀之意。陳建仁副總統身為天主教徒,在先前曾受邀至梵蒂岡多次,並曾被現任教宗方濟各,教宗本篤十六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自接見。

考量到陳副總統長年以來與梵蒂岡穩固的情誼,筆者在八月底便曾以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長年在美國耕耘自由、人權、民主與台灣意識的草根組織-會長的身分提筆寫信給他,懇切地盼望他能夠把握此次羅馬之行,在會面中向教宗呼籲,在外交關係上,對於台灣與中國採取「雙重承認」(Dual Recognition)之舉

筆者在信中向陳副總統提到,外交上對於台北與北京的「雙重承認」,將意味著他不但能仁慈地伸出雙臂,迎向中國的13億人口,同時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與當中的虔誠天主教徒也不必面臨被孤立的命運;這樣的狀態,更有可能進一步孕育台灣與中國之間和平共存、相互建立尊重的可能性。

事實上,教宗獨特的地位與身分絕對是開啟外交上「雙重承認」模式的絕佳起點,畢竟台灣與中國皆有許多仰望著他的虔誠天主教徒。尤其,教宗方濟各曾在美國與古巴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關鍵推手,因此筆者更相信,外交上「雙重承認」的模式要在國際社會中正式建立、讓國際社會明白海峽兩端的中國與台灣是可以同時發展友好邦交關係的國家,教宗與梵蒂岡絕對是極佳的領頭羊。

更何況,若失去梵蒂岡這個友好且極具象徵意義的邦交國,台灣的外交前景將走入更險峻的窄路,骨牌效應極有可能接續發生,台灣可能逐一失去現有的其他重要盟友。

因此,身為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現任會長,筆者呼籲,陳建仁副總統能夠在此行向教宗鄭重表達採取「雙重承認」模式的重要性。現在不只是改善台灣困境的絕佳時機,更是不可再得、台灣外交命運的重要關鍵。

NOWnews 今日新聞  2018/01/24  10:04  記者江昱逵/台北報導

日前傳出梵蒂岡向大陸讓步主教任命議題,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立委林昶佐(24)日表示,梵蒂岡對北京當局讓步,是不是影響我國外交關係,梵蒂岡他們自有一套拿捏跟準則,但他希望梵蒂岡在保障大陸教徒權益的同時,也能維持與台灣的友誼,進而形成雙重承認的正面效果。

依照天主教教義,主教由教宗任命,但北京當局認為政黨高於宗教,拒絕外國勢力入侵,堅持自行任命,而梵蒂岡傳出讓步,天主教媒體「亞洲新聞」報導,梵蒂岡已派代表團赴中,要求兩名獲教廷認可的主教,讓位給中方選出的主教。

梵蒂岡的讓步,造成繼台灣與巴拿馬斷交後,我外交再次陷入緊張氛圍。林昶佐受訪指出,雖然梵蒂岡向北京當局讓步,但他希望梵蒂岡能維持與台灣長久以來的外交關係,審慎思考怎麼樣在這個外交環境裡,在保障大陸教徒的同時,也能維持與台灣的友誼。

林昶佐認為,若能形成這樣的雙重承認效果,對台灣的外交會是正向的,也期待梵蒂岡能朝這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