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假獨長當道,日暮風多響易沉

——改寫杜甫的詩作《登樓》

傅雲欽  2016.02.19

▲ 杜甫登樓(圖:百度百科)

中國唐朝在代宗時代朝廷日漸腐敗,導致吐蕃(即圖博)入侵的事件。憂國文人杜甫時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在事件平定之後,某日杜甫登樓遠望,看到成都城內的錦江及城外西邊的玉壘山,又看到劉後主阿斗和丞相諸葛亮的祠廟,有所感觸,寫了一首律詩《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首《登樓》詩很適合我此刻的心情。於是,今天下午我也登上我家大樓的樓頂遠望。我看到的景象與杜甫看到的當然不同。我沒看到花,只感到涼風撲臉。我住在台北市,我看到草山,又看到不久之後即將換蔡英文去登基坐位的總管府。

台灣又政黨輪替了。蔡英文以女性之姿當政,猶如當今的武則天。她是天真的本土人士所擁立的政治頭人,卻以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為職志,置本土派台獨建國的理想於不顧,可說是假台獨。假台獨是獨派的敵人。獨派應如中國武則天當政時的徐敬業那樣反抗她才對。但獨派反其道而行,至今還陶醉在國民被拉下台的狂喜及期待蔡英文有所作為的幻想中,不但不反抗她,反而紛紛搖尾巴結她。

杜甫的詩最後說:「日暮聊為《梁甫吟》。」《梁甫吟》是諸葛亮劉備前,躬耕於南陽的隴畝之間時,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藉以抒發濟世之心。「日暮」兩字用得妙。它不只指天時,也指杜甫個人的年紀。那時他以五十多歲了,再過56年他就去世了。杜甫一大把年紀還像諸葛亮那樣,胸懷濟世之心,頗不簡單。這讓我想到中國戰國時代的伍子胥。他也用過「日暮」一詞。他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引來吳國的軍隊消滅楚國的當權者,報了父兄被殺之仇。為了洩憤,他甚至挖掘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有人指責伍子胥做得太過火了。他回答說:「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見《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白話翻譯:我因為年事已高,就像日落西山,但路途還遙遠,所以才這樣倒行逆施。)杜甫在這首詩中用「日暮」兩字,似乎也有伍子胥那樣的「日暮途遠」的急迫感。

台獨運動不景氣持續中。我的年紀也漸漸老了,我也覺得「日暮途遠」。但我不想像杜甫那樣天真,犀牛望月,「聊為梁甫吟」。我想到另一句話,就是唐朝武則天當政時代的駱賓王寫的詩句「風多響易沉」。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在獄詠蟬》稱:「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以抒悲憤。其後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又為徐寫《討武曌檄》,傳頌古今,眾所周知

「風多響易沉」,我又想到「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這兩句。台灣小,投機政客多。台獨運動界也是如此。社會資源都流入選舉,選舉越來越興旺。相對的,台獨沒落,沒有資源,但獨派可說五花十色,三教九流,百鳥齊鳴,謬論輩出。除了大宗的「台灣已經以〝中華民國〞之名獨立,但還不正常」之論,還有「台灣被非法佔領,主權屬於台灣人民」之論、「代管(美屬,甚至日屬)」之論,不一而足,都是昧於事實,胡說八道,自欺欺人,令人浩歎

此,我改寫杜甫的詩作《登樓》如下:

空曠頂樓堪散心,一時興起又登臨。
草山春色來天地,凱道浮雲變古今。
建國初心終不改,唐山寇盜莫相侵。
可悲假獨長當道,日暮風多響易沉。

● 相關拙作


-----------------------------

參考資料

-----------------------------

百度百科

《登樓》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寄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跡、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都從空間著眼,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1 作品原文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⑴,萬方多難此登臨⑵。
錦江春色來天地⑶,玉壘浮雲變古今⑷。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⑸。
可憐後主還祠廟⑹,日暮聊為梁甫吟⑺。[1-2]

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客心:客居者之心。

⑵登臨:登高觀覽。臨,從高處往下看。

⑶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⑷“玉壘”一句: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⑸“北極”二句:這位兩句是說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吐蕃還是不要枉費心機,前來侵略。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導吐蕃人攻佔唐都長安,唐代宗東逃陝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佔領了松州、維州等地。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⑹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歎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跡慨歎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廟,西邊為武侯(諸葛亮)祀,東邊為後主祀。還,仍然。

⑺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梁甫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這裡代指此詩。《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藉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這裡的“梁甫吟”即指這首詩。[3] [4]

白話譯文

登上高樓滿懷傷感看繁花,萬方多艱難令人觸目驚心。
在這戰亂時候我登上此樓,世事如玉壘山變幻的浮雲。
聖朝就像北極星永保氣運,盜寇侵河山只能徒勞興歎。
可憐後主只剩祠廟可歸還,姑且在黃昏時吟誦《梁甫吟》。[3]

3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陝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復京師。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全詩寫景寫情,雄闊深遠,委婉含諷。同年,嚴武又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原在閬州(今四川閬中)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異常,馬上回到成都草堂。在一個暮春,詩人登樓憑眺,有感而作此詩。[5] [2]

4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麵的種種觀感。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盪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歎:“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裡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發讀者作聯翩無窮的想像。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倖,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5] [2]

名家評價

《石林詩話》:

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常恨無複繼者。

《瀛奎律髓》:

老杜七言律詩一百五十九首,當寫以常玩,不可暫廢。今“登覽”中選此為式。“錦江”、“玉壘”一聯,景中寓情;後聯卻明說破,道理如此,豈徒模寫江山而已哉!

《唐詩品匯》:

劉雲:先主廟中乃亦有後主,此亡國者何足祠!徒使人思諸葛《梁父》之恨而已。《梁甫吟》亦興廢之感也。武侯以之。

《唐詩歸》:

譚雲:常人以“花近高樓”,何傷心之有?心亦有粗細雅俗,非其人不知。鐘雲:對花傷心,亦詩中常語,情景生於“近高樓”三字(首句下)。鐘雲:動不得,卻不板樣(“錦江春色”二句下)。鐘雲:七字蓄意無窮(“可憐後主”句下)。

《杜臆》:

此詩妙在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錯愕;而傷之故,至末始盡發之,時竟不使人知,此作詩者之苦心也……首聯寫登臨所見,意極憤懣,詞猶未露,此亦急來緩受,文法固應如是。言錦江春水與天地俱來,而玉壘雲浮與古今俱變,俯視宏闊,氣籠宇宙,可稱奇傑。而佳不在是,止借作過脈起下。雲“北極朝廷”如錦江水源遠流長,終不為改;而“西山寇盜”如玉壘浮雲,悠起悠滅,莫來相侵。……“”、“”二字有微意在。

《瀛奎律髓匯評》:

馮班:拘情景便非高手。查慎行:發端悲壯,得籠罩之勢。紀昀;何等氣象!何等寄託!如此種詩,如日月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無名氏(乙):起情景悲輳,三、四壯麗不板,五、六忠赤生動,結蒼深,一字不懈,殆亦可冠長句。

《唐詩鏡》:

三、四空頭,且帶俚氣,凡說豪、說霸、說高、說大、說奇、說怪,皆非本色,皆來人憎。第五句有疵,結二語渾渾大家。

《杜詩集評》:

李因篤雲:造意大,命格高,真可度越諸家。

《唐詩訓解》:

起二句呼應。後六句皆所以傷心之實。因登樓而望西北,上句有興亡之感,落句公以自況。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三、四宏麗奇幻,結含意深渾,自是大家,蔣一葵曰:起二句呼應,後六句皆所以傷心之實。第三句野馬絪縕,極自萬裡;第四句蒼狗變化,瞬息千年。五、六因登樓而望西北,末上句有興亡之感,落句自況。徐中行曰:天地、古今,直包括許多景象情事。郭浚曰:此詩悲壯,句句有力,須看他用字之妙。黃家鼎曰:觸時感事,一讀一悲愴。周珽曰:酸心之語,驚心之筆,落紙自成悲風淒雨之狀。

《唐風定》:

胸中闊大,亦自諸家不及。

《杜詩詳注》:

朱瀚曰:俯視江流,仰觀山色,矯首而北,矯首而西,切登樓情事;又登樓以望荒祠,因念及臥龍一段忠勤,有功於後主,傷今無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盜頻仍,遂彷徨徙倚,至於日暮,猶為“梁父吟”,而不忍下樓,其自負亦可見矣。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雲:氣色語,然已藏下感時意矣(“玉壘浮雲”句下)。唐士雅雲:警吐蕃須峻,三字甚健。敬夫雲:詞氣太婉,於情事未稱(“西山寇盜”句下)。

《唐詩貫珠》:

五、六與“今”字有血脈,結則吊古之意。

《唐宋詩醇》:

申涵光曰:“北極”“南山”二語,可抵一篇《王命論》。

《唐詩別裁》:

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杜詩鏡銓》:

首二句倒裝突兀。李子德雲:造意大,命格高,真可度越諸家。吳東岩曰:“可憐”字、“還”字、“聊為”字,傷心之故,只在吞吐中流出。

《唐詩近體》:

律法甚細,隱衷極厚,不獨以雄渾高闊之象,陵轢千古。妙在倒裝(“花近高樓”二句下)。

《增訂唐詩摘鈔》:

次句只了“傷客心”三字。下最難接。看此詞句渾雅,而興韻無虧,絕不墮怒駡一流。首二句在後人必雲:“花近高樓此一臨,萬方多難客傷心。”蓋不知唐賢運意曲折,造句參差之妙耳。若尾聯之寓意保曲,更萬非所及。全詩以“傷客心”三字作骨。

《網師園唐詩箋》:

雄渾天成,蘢罩一切。錢箋謂代宗任用程元振、魚朝恩致蒙塵之禍,故以後主之任黃皓比之。

《歷代詩法》:

虛處取神,其實一字不閑投,逐句接遞,故為奇絕。

《峴傭說詩》:

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裝一轉,“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便是平調。此秘決也。

《唐七律選》:

自“花近高樓”起便意興勃發。下句雖奇廓,然故平實有至理,總是縱橫千萬裡,上下千百年耳(首四句下)。[6-7]

5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9]

6 參考資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2.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五).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86-188
3.  倪其心.杜甫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54-155
4.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9-131
5.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494-496
6.  登樓(唐·杜甫)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5-18]
7.  楊倫.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20
8.  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邵陽市第一中學[引用日期2014-04-25]
9.  夏征農.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

丁啟陣(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丁啟陣的博客  2010-08-13 13:41:07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漢代古辭《梁甫吟》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一句“好為《梁父吟》”,引出後來紛紜眾說。紛紜之處有三:一是“為”字的意思,二是“梁父吟”所指何物,三是諸葛亮為何喜歡朗誦《梁父吟》(也作《梁甫吟》)這首詩。

有人把“為”字理解為“做”,即寫詩,認為是諸葛亮寫了《梁父吟》這首詩;有人認為,“為”就是朗誦,即諸葛亮喜歡朗誦前人所寫的《梁父吟》這首詩。

“梁父吟”,有人認為指曲調,是屬於相和歌詞的楚調曲,即諸葛亮平時喜歡哼這支曲調;有人認為指詩歌,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講述晏嬰二桃殺三士故事的詩歌。

諸葛亮為何喜歡朗誦《梁父吟》一詩,有人認為,他是為了抒發對山東老家的思念,梁父即泰山;有人認為,他是在表示對齊國三士的同情;有人認為,他在表達對晏嬰的景慕。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更好呢?我的意見如下:

“為”字意思,以理解為朗誦較好。如果理解為“做”,有兩點說不通。其一,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可以表明,諸葛亮有詩歌之才或寫詩的興致。至少,歷代編輯的諸葛亮文集,包括搜羅最全的清人張澍編輯的《諸葛忠武侯文集》,除了《梁父吟》外,未見其他像樣的詩歌作品;其二,把“為”理解成“做”,“好為”就很費解。無論是說諸葛亮喜歡以“梁父吟”這種曲調做詩,還是以《梁父吟》為題做詩,都不合情理,更不合事實。理解為朗誦,就沒有這些問題。喜歡一首詩歌,便反復朗誦,合情合理,司空見慣。

“梁父吟”所指,以理解為指詩歌較好。如果“梁父吟”指音樂的曲調旋律,似乎也說得過去。但是,史家記事,大概不會對他這種無關痛癢的音樂愛好感興趣。史家更興趣的,是有內容、有含義即能夠表現傳主志向懷抱的情節。

諸葛亮為何喜歡朗誦《梁父吟》一詩,以理解為景慕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較好。諸葛亮雖然是琅邪陽都(今天山東沂南縣)人,他父親也曾經做過太山(即泰山)郡丞,但諸葛亮很小就成了孤兒,跟著叔父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荊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後來又在南陽隱居。可見,諸葛亮是一個四處漂泊、四海為家的人。諸葛亮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對家鄉不見的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再者,以史家記事筆法,突然冒出一句他想念家鄉的話,也很突兀。可見,懷念山東家鄉是講不通的。看見墳墓,墓中死者又是三個“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的古代壯士,產生同情之心,原本是說得過去的,在漢代詩歌中也有同類例子,例如《薤露》、《蒿裡》。但是,這首詩的重點不在表達詩人的同情和感慨,而在於揭出“二桃殺三士”的謀主——晏嬰。換言之,這是一首敘事成分多於抒情成分的詩歌作品。更重要的是,結合《諸葛亮傳》上下文,結合諸葛亮的生平事蹟,說諸葛亮在那裡大發對於古代壯士的悲憫之情,也很莫名其妙。

相比之下,理解為諸葛亮在那裡抒發對春秋名相晏嬰的景慕之情,就很順理成章。晏嬰“節儉力行”的做事方法、幫助齊國三代國君(靈公、莊公、景公)穩固霸主地位的功業、“三世顯名于諸侯”的無上榮耀,都是諸葛亮所無比景仰和羡慕的。諸葛亮一生的理想,的確也是像晏嬰那樣輔助諸侯,成就霸業。本傳下文的“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就是直接的證明。《隆中對》、前後《出師表》反復講的,其實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業。“復興漢室”只是一句口號,或者說,是無法實現的最高理想。
倘若仔細體會,除了讀出諸葛亮景慕晏嬰這一層意思,還不難讀出與此相聯繫的另外兩層意思:一層是,諸葛亮有急於(像晏嬰那樣)用世立功的心情。躬耕隴畝、高臥草堂(需要劉備三顧茅廬這才出山),都不過是自抬身價的手法。諸葛亮不是真隱士,他是臥龍。是龍,總要想著騰飛的。這一點,在唐代詩歌裡,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唐詩中,“梁父(吟)”“梁甫(吟)”,多指用世立功,跟隱居山林相對。例如,“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孟浩然《與白明府游江》);“但歌考槃詩,不學梁父吟”(吳筠《題龔山人草堂》);“梁父吟,梁父吟……風雲感會起屠釣……”(李白《梁甫吟》);“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李白《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留君終日歡,或為梁父吟。時輩想鵬舉,他人嗟陸沉”(高適《別王徹》);“昔歲褒衣梁甫吟,當時已有致君心”(權德輿《奉和張僕射朝天行》);“羈棲摧剪平生志,抱膝時為梁甫吟”(李群玉《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還有一層是,諸葛亮欽佩晏嬰“二桃殺三士”的計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全書最足智多謀的人物,魯迅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以至於有“三個臭皮匠的哥諸葛亮”、“事後諸葛亮”之類的熟語。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民間傳說,都是有現實依據的:諸葛亮早年即已表現出崇尚智謀的性格特點。

度百科

《伍子胥列傳》出自《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周景王二十三年(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作亂,於是遷怒于伍子胥之父伍奢和兄長伍尚,將他們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伍子胥到吳國後受到闔閭重用,發兵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

1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西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學問廣博。漢武帝即位,談為太史令。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司馬談在臨終

時囑咐司馬遷繼續自己的事業,撰寫史書。3年後,司馬遷繼父任太史令,開始在國家藏書處“金匱石室”閱讀,整理歷史資料。20歲時,遊歷長江中下游和山東、河南等地,並到廬山和會稽考察傳說中的“禹疏九河”等遺跡,經沅水和湘水流域,憑弔屈原沉水的汨羅江,在曲阜,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回長安後任郎中。35歲時二次出遊,廣泛地接近下層人民。武帝天漢三年(西元前98年),李陵孤軍深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於無奈,意在待機報答漢朝,因此觸怒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為完成《史記》,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人稱《太史公書》。

2 簡介

一篇大傳,以吳國、楚國為主,兼涉魯、晉、鄭、秦諸多國家,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以伍子胥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勝、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諸多人物。其中光殺父之仇就有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一對不解之仇;伍子胥與平王的一對深仇大恨;鄖公與平王的殺父之仇;白公與鄭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節奏緊湊,有條不紊。誠如太史公所說,怨毒對於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

3 人物形象

人物刻畫,多神來之筆。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飽蘸筆墨,略貌取神,立體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風貌。很多段落成為後來故事、小說和戲曲的傳統題材,家喻戶曉,為人樂道。伍子胥過昭關,前臨大江,後有追兵,與太子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漁父的緊張場面,都很富於戲劇性,簡直像小說的情節描寫。攻克郢都,沒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三百,然後已。”的瘋狂了的復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來忍辱負重,壓抑在內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發出來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現在字裡行間了嗎?其人物的個性特徵,又是多麼鮮明深刻啊!
伍子胥的性格是通過多角度刻畫的。他頭腦清楚,看問題尖銳,深知應父之召必然俱死,故棄小義而雪大恥。他有張弓拒捕,桀驁不馴的一面;也有忍辱負重,含辛茹苦,雖困病交加、中途乞討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寶劍送給漁父的感恩報德的一面;也有因時機不成熟,到鄉下種地以韜光養晦的一面。當然,他絲毫沒有忘卻復仇的心志,他向公子光推薦專諸就很說明問題。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多次規勸吳王伐越,分析形勢,指陳利害。雖遭伯嚭讒言誣害,但他的形象越顯得光明磊落了。伍子胥又是智勇雙全的人物。他為吳國率兵打仗,為吳王稱霸一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被賜死前對門客說的一番話,使伍子胥的形象達到新的高度。“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 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是預言,是現實,是政治遠見,是身遭誣害的憤概,也是對吳王昏庸的憎恨!

其他人物,如漁父、申包胥、夫概、勾踐、白公勝、石乞等人,或言或行,廖廖幾筆,形神俱備,為後世傳神寫照作出了典範。

4 原文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父兄之禍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更為太子取婦。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建母,蔡女也,無寵於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願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將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見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亡奔宋。

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王使使謂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並殺奢與尚也。

伍子逃亡

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鄭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適晉,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太子乃還鄭。事未會,會自私欲殺其從者,從者知其謀,乃告之於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於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將。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使刺王僚

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鐘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於兩國舉兵相伐。吳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鐘離、居巢而歸。伍子胥說吳王僚曰:「楚可破也。願複遣公子光。」公子光謂吳王曰:「彼伍胥父兄為戮於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讎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後,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吳國內空,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閭。闔閭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鞭屍復仇

楚誅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孫伯嚭亡奔吳,吳亦以嚭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將兵伐楚者,道絕不得歸。後聞闔閭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闔閭立三年,乃興師與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吳反二將軍。因欲至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且待之。」乃歸。

四年,吳伐楚,取六與灊。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將兵伐吳。吳使伍員迎擊,大破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

九年,吳王闔閭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闔閭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王不聽,遂以其屬五千人擊楚將子常。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子常敗走,奔鄭。於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

昭王出亡,入雲夢;盜擊王,王走鄖。鄖公弟懷曰:「平王殺我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恐其弟殺王,與王奔隨。吳兵圍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盡滅之。」隨人欲殺王,王子綦匿王,己自為王以當之。隨人卜與王於吳,不吉,乃謝吳不與王。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六月,敗吳兵於稷。會吳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闔閭弟夫概乃亡歸,自立為王。闔閭聞之,乃釋楚而歸,擊其弟夫概。夫概敗走,遂奔楚。楚昭王見吳有內亂,乃複入郢。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楚複與吳戰,敗吳,吳王乃歸。

相吳爭霸

後二歲,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楚懼吳複大來,乃去郢,徙於鄀。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彊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孔子相魯。

後五年,伐越。越王勾踐迎擊,敗吳於姑蘇,傷闔閭指,軍卻。闔閭病創將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是夕,闔閭死。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二年後伐越,敗越於夫湫。越王勾踐乃以餘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之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後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伍子胥諫曰:「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遂威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身死吳亡

其後四年,吳王將北伐齊,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眾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於吳王。吳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且盤庚之誥曰:『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於茲邑。』此商之所以興。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而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與吳俱亡,無益也。」乃屬其子於齊鮑牧,而還報吳。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複伐齊,子胥專愎彊諫,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諫不用,因輟謝,詳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於齊也,乃屬其子於齊之鮑氏。夫為人臣,內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願王早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歎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吳王既誅伍子胥,遂伐齊。齊鮑氏殺其君悼公而立陽生。吳王欲討其賊,不勝而去。其後二年,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皋。其明年,因北大會諸侯於黃池,以令周室。越王勾踐襲殺吳太子,破吳兵。吳王聞之,乃歸,使使厚幣與越平。後九年,越王勾踐遂滅吳,殺王夫差;而誅太宰嚭,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己比周也。

白公勝傳

伍子胥初所與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勝者,在於吳。吳王夫差之時,楚惠王欲召勝歸楚。葉公諫曰:「勝好勇而陰求死士,殆有私乎!」惠王不聽。遂召勝,使居楚之邊邑鄢,號為白公。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

白公勝既歸楚,怨鄭之殺其父,乃陰養死士求報鄭。歸楚五年,請伐鄭,楚令尹子西許之。兵未發而晉伐鄭,鄭請救於楚。楚使子西往救,與盟而還。白公勝怒曰:「非鄭之仇,乃子西也。」勝自礪劍,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以殺子西。」子西聞之,笑曰:「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綦於朝。石乞曰:「不殺王,不可。」乃劫(之)王如高府。石乞從者屈固負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宮。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白公之徒敗,亡走山中,自殺。而虜石乞,而問白公屍處,不言將亨。石乞曰:「事成為卿,不成而亨,固其職也。」終不肯告其屍處。遂亨石乞,而求惠王複立之。

史遷評論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5 譯文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叫員。他的父親叫伍奢,他的哥哥叫伍尚。他們的祖上有個叫伍舉的,是楚莊王的大臣,以敢於直言勸諫,聲望顯赫,所以他的後代在楚國也就很有名氣。

楚平王的太子名叫建,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然而費無忌卻不忠於太子建。平王讓費無忌到秦國去為太子建娶親,那位秦國的女子長得很漂亮,費無忌跑回來報告平王說:“那位秦國的女子實在是絕頂的美貌,大王可以自己娶過來,另外再替太子娶個妻子。”平王便自己娶了那位秦國的女子,對她極為寵愛,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軫。平王又另外給太子娶了一個妻子。

費無忌既然用那位秦國的女子向平王獻媚討好,因此就離開了太子而去侍奉平王。他擔心有朝一日平王死了而太子繼位為王,會殺掉自己,所以就極力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平王本來就不喜歡她。漸漸地平王越來越疏遠太子建,將他派去駐守城父,守衛邊疆。

不久,費無忌又一天到晚地在平王面前講太子的壞話。他說:“太子建因為那秦國女子的緣故,不能沒有怨恨,希望大王多少要自己防備著一點。自從太子到了城父,統領著軍隊,對外又與諸侯各國結交往來,他是準備著將要回都城來作亂呢!”平王就召來太子太傅伍奢審問。伍奢知道是費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便說:“大王為什麼竟要相信那心黑口毒、撥弄是非的小臣,疏遠了至親的骨肉之情呢?”費無忌說:“大王如果現在不制裁他們,他們的陰謀就要成功了。大王將很快被他們捉起來的。”於是,平王大為惱怒,把伍奢關進了監牢,又派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奮揚在還沒有到城父之前,就派人先去告訴太子,說:“太子趕快走,不然將被殺。”太子建便逃到宋國去了。

費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們殺掉,將是楚國的禍害。可以拿他們的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然的話將是楚國的後患。”平王派人對伍奢說:“你要是能把你的兩個兒子叫來,就饒你一命;要是不能的話,就把你處死。”伍奢說:“我的長子伍尚為人仁慈善良,叫了他,他一定會來的。我的次子伍員為人堅韌不拔,忍辱負重,能幹大事,他知道來了會一道給抓起來,勢必是不會來的。”楚王不聽這些,派人去召伍尚、伍員,說:“你們來了,我就饒你們的父親活命;你們不來,我現在就殺了你們的父親。”伍尚準備要去,伍員說:“楚王之所以要召我們兄弟去,並不是真的讓我們的父親活命,只不過是怕我們逃脫了,以後留下禍患,因此用父親作人質,把我們兩個騙去。我們兩個一到,就父子一塊兒處死。這對於父親又有什麼益處呢?應召而去,只能使得我們無法報仇。不如去投奔別的國家,借他們的力量為父親報仇雪恨。現在一起去死掉,就什麼也幹不成了。”伍尚說:“我也知道,我們即使去了也終究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然而現在父親為了保全性命而召我前去,我卻不去;以後又不能報仇雪恨,結果被天下人恥笑,這將使我非常痛苦。”伍尚對伍員說:“你就逃走吧!你能夠報殺父之仇,我就去死了吧!”伍尚已被捕,使者又要捕捉伍子胥。伍子胥拉開了弓,搭上了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便逃走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到了宋國,和太子建在一起。伍奢聽說子胥逃走了,就說道:“楚國的君臣從此以後將要為戰爭而吃苦頭了。”伍尚到了國都,平王便把伍奢和伍尚一齊給殺掉了。

伍子胥到宋國之後,正遇上宋國發生內亂,宋元公與執政大臣華氏等相互攻打。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道跑到鄭國。鄭國對他們很好。太子建又到晉國去,晉頃公說:“太子既然與鄭國相友善,鄭國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為我作內應,我從外面來進攻,那我們一定能夠把鄭國滅掉。滅掉鄭國,就封給太子。”太子便回到了鄭國,事情還沒有準備就緒,適逢太子因為一件私事要殺掉他的一個隨從。這個隨從知道他們的密謀,就把這件事報告了鄭國。鄭定公和子產殺了太子建。太子建有個兒子名叫勝。事發後,伍子胥害怕了,便與勝一起逃往吳國。到了昭關,昭關的守吏想捉住他們。伍胥只好與勝獨身步行,幾乎不能逃脫。追捕他們的人緊跟在後,伍子胥逃到江邊上,江上恰有一位漁翁划船而來,知道伍子胥情勢緊急,就將子胥擺渡過江。伍子胥過江以後,解下佩劍說:“這柄劍價值百金,就送給您老吧!”漁翁說:“楚國的法令規定,捉到伍子胥的人賜給粟米五萬石,封予執珪之爵,那又何止一把值百金的寶劍呢!”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劍。伍子胥還沒有走到吳國都城就生起病來,只好半道上停下來,討飯度日。到了吳國都城,正是吳王僚在掌權,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便通過公子光的關係求見了吳王僚。

過了較長的時候,楚、吳邊境發生了衝突。楚國邊境地方的鐘離與吳國邊境地方的卑梁氏,都以養蠶為業,兩個女子採桑時相互爭搶打了起來,楚平王對此大為氣憤,以至於鬧到兩國動用軍隊廝殺起來。吳派公子光進攻楚國,攻克了鐘離、居巢兩地,收兵回國。伍子胥對吳王僚說:“現在正可以一舉攻破楚國,希望再派公子光率軍伐楚。”公子光卻對吳王僚說:“那伍子胥因為父兄都被楚王殺了,所以勸說大王攻打楚國,他只不過是想替自己報仇而已。進攻楚國並不能一舉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內有自己的謀劃,想殺掉吳王僚而自己立為王,在這種情形下不便向他講對外採取行動的事,便推薦了一位名叫專諸的勇士給公子光,自己與太子建之子勝隱退到鄉下種田去了。

過了五年,楚平王死了。當初,平王從太子建那裡奪走的秦國女子生下的兒子叫軫,等到平王死了,軫便即位為王,這就是昭王。吳王僚趁著楚國有喪事,派遣兩位公子率軍去偷襲楚國。楚國派軍隊堵住了吳軍的後路,使吳軍無法退回。吳國國內空虛,公子光就讓專諸突然襲擊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做了吳王,志滿意得,就召回伍員任命他為“行人”之官,參與國家大政的謀劃。

楚國殺掉了它的大臣郤宛和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逃出了楚國,投奔了吳國。吳王也任命伯嚭做大夫。前吳王僚派遣兩位公子率領軍隊進攻楚國,被切斷了後路而不能撤回。後來,他們聽說闔閭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就帶著軍隊投降了楚國,楚國將他們封在舒。闔閭為王三年,出動軍隊與伍子胥、伯嚭進攻楚國,攻克了舒地,活捉了以前叛吳降楚的兩個將軍。本來準備乘勝進軍郢都,將軍孫武說:“人民已經很疲勞了,不能再繼續作戰了,暫且等一等吧!”於是吳軍便返回國中。

闔閭四年,吳國又進攻楚國,佔領了六與灊兩地。五年,吳國進攻越國,又打敗了越國。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軍進攻吳國。吳國派伍員迎戰,在豫章把楚軍打得大敗,攻佔了楚國的居巢。

闔閭九年,吳王闔閭對伍子胥、孫武說:“先前你們說過不能去攻打郢都,現在能行了嗎?”兩人答道:“楚國的將軍囊瓦很貪婪,(由於向唐侯和蔡侯勒索財物,)唐國和蔡國都很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舉進攻楚國,必須先取得唐國和蔡國的支持。”闔閭聽了他們的話,動員了全部軍隊,聯合了唐、蔡兩國,進攻楚國。吳軍與楚軍在漢水兩岸沿江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兵要求參加戰鬥,吳王不同意,夫概便率領他手下的五千兵士向楚將子常發動進攻。子常戰敗而逃,跑到鄭國去了。於是,吳國的大軍乘勝前進,一連打了五仗,兵臨郢都。己卯這一天,楚昭王逃離郢都。第二天庚辰,吳王進入郢都。

昭王逃離郢都後,來到雲夢,不料受到強盜的襲擊,昭王又逃到鄖。鄖公的弟弟懷說道:“是楚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我們把他的兒子殺了,這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鄖公擔心他的弟弟殺昭王,就與昭王一道逃到隨。吳國的軍隊包圍了隨,對隨人說:“周朝的子孫封國在漢水流域的,全都被楚國滅掉了。(楚國也是你們的敵人。)”隨人準備殺掉昭王,王子綦把昭王藏匿起來,自己冒充昭王來承當災難。但隨人占卜的結果卻說把昭王交給吳國不吉利,便藉故推託,而沒有把昭王交給吳國。

當初,伍員與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員從楚國出逃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說:“我必定能使楚國存在下去。”等到吳國大軍入郢,伍子胥到處搜尋昭王,沒有找到,他就掘開楚平王的墓,拖出屍骨,抽打了三百鞭,方才住手。申包胥這時也逃出郢都,躲在山中,派人對伍子胥說:“你這樣報仇,未免也太過分了吧!我聽說,雖然人多勢眾,一時或許能勝過天理,但天理最終還是要獲勝的。你從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經面朝北親自侍奉過他,現在竟然鞭打死人,這豈不是不講天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說我因為年事已高,而報仇心切,就像眼看要日落西山,卻仍路途遙遙,所以才做出這種倒行逆施的事情來。”於是,申包胥就跑到秦國去告急,請求秦國發兵救楚。秦國不肯出兵。申包胥站在秦國的宮廷中日夜不停地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哭聲始終沒有中斷。秦哀公很受感動,說:“楚王雖然無道,但是有這樣的臣子,怎麼能不保全楚國呢!”他就派遣了五百輛兵車援救楚國,抗擊吳國。六月,在稷打敗了吳軍。這時,由於吳王闔閭到處搜尋楚昭王,在楚國停留已經很久,闔閭的弟弟夫概乘機偷偷回到吳國,自立為王。闔閭聽到這個消息,便丟下楚國趕回國內,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逃走,就投奔了楚國。楚昭王看到吳國發生內亂,又重返郢都。他將夫概封在堂溪,夫概就叫做堂溪氏。楚國繼續與吳國作戰,打敗了吳軍,吳王便撤軍回到國內。

兩年以後,吳王闔閭派太子夫差率軍進攻楚國,佔領了番。楚國害怕吳軍又要大舉入侵,就遷離了郢都,遷都到鄀。這時期,吳國由於有伍子胥、孫武出謀劃策,西面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北面威震齊、晉等國,南面降伏了越人,最為強盛。

此後四年,孔子擔任了魯國的宰相。

五年以後,吳國進攻越國。越王勾踐迎戰吳軍,在姑蘇打敗了吳軍,闔閭的腳趾負了傷,吳軍只得退卻。闔閭的創傷惡化,病情嚴重,臨死之前對太子夫差說:“你會忘記是勾踐殺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晚,闔閭就去世了。夫差即位為王,便任用伯嚭為太宰,加緊操練兵士。兩年後,吳國進攻越國,在夫湫打敗越軍。越王勾踐帶領餘部五千人退往會稽山屯駐,派大夫文種帶著厚禮送給吳國的太宰伯嚭,請求講和,願意交出國家大權,和妻子一起給吳王去當奴僕。吳王準備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勸諫道:“越王勾踐為人吃苦耐勞,現在大王不消滅他,以後一定要後悔的。”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話,而採納了太宰嚭的意見,寬恕了越國,與它講了和。

此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位,新立的國君地位虛弱,便出動軍隊,北伐齊國。伍子胥勸諫說:“勾踐現在吃飯只吃一個菜,生活樸素,關心百姓,弔唁死者,慰問病人,這正是想著將要用到老百姓的緣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為吳國的隱患。現在對於吳國來說,越國的存在就好像人的腹心的疾病一樣。而大王不先消滅越國,反倒去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全搞錯啦!”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進攻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威名大震,使得鄒、魯等國的國君大為懾服,然後班師回國。從此以後吳王就更加不聽伍子胥出謀劃策了。

此後四年,吳王準備北伐齊國,越王勾踐採用了子貢的計謀,率領他的軍隊協助吳國作戰,又給太宰嚭進獻了貴重的寶物。太宰嚭既然屢次接受越國的賄賂,便越來越信任和喜歡越國,一天到晚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吳王十分信任伯嚭,採納他的計謀。伍子胥勸諫道:“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患,現在卻偏偏相信他們的虛偽的謊言和騙人的行為,又貪圖伐齊的功利。然而,吳國即使能夠攻佔齊國,也好像得到了一塊石田,(既不能耕,又不能種,)毫無用處,毫無意義。況且《盤庚之誥》說過:‘有叛逆不順從的,就把他們全部徹底地消滅掉,讓他們斷子絕孫,決不許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種下禍根。’這正是商朝能夠興盛起來的原因。希望大王能放下齊國而先攻打越國;如果不這樣去做,以後將會悔恨的,那就來不及了。”但吳王仍然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臨行之前,對他的兒子說:“我屢次勸諫我們的大王,但大王不肯聽從我的意見,我們很快就要看到吳國的滅亡了。你和吳國一起滅亡,那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於是,便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自己回到吳國交差。

吳太宰嚭早就與伍子胥有嫌隙,因而譭謗子胥說:“伍子胥為人生硬兇暴,沒有感情,好猜疑,愛嫉恨,他對大王的怨恨不滿恐怕早晚要成為大禍害的。前次大王準備伐齊的時候,伍子胥就認為不能伐,但大王終於出兵向齊國發動了進攻,結果大獲成功。伍子胥對自己的計謀未被採納感到羞辱,反而因此怨恨大王。現在大王準備再次伐齊,伍子胥剛愎自用,強詞奪理地進行攔阻,不惜詆毀和誹謗大王,一意孤行,他只不過是在幸災樂禍地希望以吳國的失敗來證實自己的計謀的高明。如今大王親自率領大軍,出動國內全部軍隊去伐齊,而伍子胥由於諫議未被採用,便不再來上朝,他假裝生病而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備呀!這個時候他要惹禍鬧事可太容易了。況且我派人暗中注意著伍子胥,他出使齊國的時候,已經把他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氏了。伍子胥身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便到國外去投靠諸侯,他自以為是先王的謀臣,如今不被重用,就常常心懷不滿地怨恨大王。希望大王及早採取措施。”吳王說:“你不說這些話,我也早就在懷疑他了。”於是,吳王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屬鏤”寶劍,說:“你拿它去死!”伍子胥仰天長歎道:“啊!奸臣伯嚭在作亂了,大王卻反而要殺掉我。是我曾經使你的父親成為稱雄諸侯的霸主;當你還沒有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各公子爭搶著要當太子,又是我用生命在先王面前為你爭取,差一點就不能把你立為太子。你做了國王之後,要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倒也並不指望著那樣。然而,你今天竟然聽信奸臣的惡語中傷要殺害你的長輩。”伍子胥便告訴他的舍人說:“我死了以後,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種上梓樹,讓它長成之後可以派用場,把我的眼睛摘下來懸掛在都城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吳國的滅亡。”說罷便自剄而死。吳王聽說了伍子胥的話後,大為憤怒,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用皮革做的袋子裡,讓它在長江中漂浮。吳國的百姓敬重伍子胥,為他在長江邊上建立了祠堂,這個地方因此就叫做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以後,便向齊國發動了進攻。齊國的鮑氏殺了他的國君悼公而立陽生做齊王。吳王打算以殺君之罪討伐鮑氏,但沒有打贏,只好撤軍。此後二年,吳王召魯國和衛國的國君到橐皋相會。第二年,又北上與各國諸侯聚會于黃池,想以盟主的身份在周室諸侯中發號令。這時,越王勾踐卻乘機偷襲吳國,殺了吳國的太子,擊敗了吳軍。吳王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回國內,派遣使者送了厚禮,與越國講了和。九年以後,越王勾踐終於滅掉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並處決了太宰嚭,認為太宰嚭不忠於他的國君,在外接受大量的賄賂,私自與越國交結,替越國辦事。

當初與伍子胥一起逃亡的楚太子建的兒子勝,居住在吳國。吳王夫差的時候,楚惠王想把勝召回楚國。葉公勸諫道:“勝為人勇武,暗中搜羅亡命之徒,他恐怕是有自己的打算呢!”惠王不聽葉公的話,還是召回了勝,安置他住在楚國的邊境城邑鄢,號稱白公。白公回到楚國三年,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既已回到楚國,怨恨鄭國殺害了他的父親,便暗地裡收羅那些願意為他捨身的勇士,準備伺機報復鄭國。白公回到楚國五年後,請求討伐鄭國,楚國的執政大臣令尹子西同意了。軍隊還沒有出動,晉國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請求楚國救援。楚國派了子西去救助,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後回到國內。白公勝氣憤地說:“我的仇人不是鄭國,而是子西!”白公勝自己磨著寶劍,有人問道:“你磨劍幹什麼呀?”勝說:“準備用來殺子西。”子西聽到這話,笑笑說:“勝就像那鳥卵一樣,(全靠我的羽翼才得以生存,)哪裡會那樣幹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與石乞在朝廷發動突然襲擊,殺了令尹子西和司馬子綦。石乞說:“不殺掉國王不行。”於是將惠王劫持到高府中。石乞的隨從屈固背著惠王逃到昭夫人的宮裡躲了起來。葉公聽到白公作亂的消息,率領他的部屬來打白公。白公的人被打敗,逃到山裡,白公勝自殺身死。石乞被俘虜了,追問他白公的屍體藏在哪裡,如果不講出來就把他扔進湯鑊處以烹刑。石乞說:“大功告成我作卿相,不能成功我進湯鑊,本來就應當如此。”終於不肯講出白公勝的屍體到底在哪裡。結果就將石乞處以烹刑。葉公又找回了惠王,重新立為國王。

太史公說:仇恨對於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是地位相同的人之間呢!假如當初伍子胥跟著伍奢一道死了的話,那與螻蟻之死又有什麼區別呢?但他能夠放棄小意氣,洗雪大恥辱,使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子胥在長江邊困頓窘迫之時,在道路上乞討糊口之時,心中難道會在一瞬之間忘掉對郢都、對楚王的仇恨嗎?不會的。所以說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抱負遠大的壯士又有誰能做得到呢?白公如果不是自己去當國君的話,那麼他的功業也是很可稱道的呢!

6 說明

在這篇列傳中,作者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蹟。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

一篇大傳,以吳國、楚國為主,兼涉魯、晉、鄭、秦諸多國家,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以伍子胥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勝、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諸多人物。其中光殺父之仇就有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一對不解之仇;伍子胥與平王的一對深仇大恨;鄖公與平王的殺父之仇;白公與鄭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節奏緊湊,有條不紊。誠如太史公所說,怨毒對於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

人物刻畫,多神來之筆。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飽蘸筆墨,略貌取神,立體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風貌。很多段落成為後來故事、小說和戲曲的傳統題材,家喻戶曉,為人樂道。伍子胥過昭關,前臨大江,後有追兵,與太子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漁父的緊張場面,都很富於戲劇性,簡直像小說的情節描寫。攻克郢都,沒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三百,然後已。”的瘋狂了的復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來忍辱負重,壓抑在內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發出來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現在字裡行間了嗎?其人物的個性特徵,又是多麼鮮明深刻啊!

伍子胥的性格是通過多角度刻畫的。他頭腦清楚,看問題尖銳,深知應父之召必然俱死,故棄小義而雪大恥。他有張弓拒捕,桀驁不馴的一面;也有忍辱負重,含辛茹苦,雖困病交加、中途乞討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寶劍送給漁父的感恩報德的一面;也有因時機不成熟,到鄉下種地以韜光養晦的一面。當然,他絲毫沒有忘卻復仇的心志,他向公子光推薦專諸就很說明問題。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多次規勸吳王伐越,分析形勢,指陳利害。雖遭伯嚭讒言誣害,但他的形象越顯得光明磊落了。伍子胥又是智勇雙全的人物。他為吳國率兵打仗,為吳王稱霸一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被賜死前對門客說的一番話,使伍子胥的形象達到新的高度。“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是預言,是現實,是政治遠見,是身遭誣害的憤概,也是對吳王昏庸的憎恨!

其他人物,如漁父、申包胥、夫概、勾踐、白公勝、石乞等人,或言或行,廖廖幾筆,形神俱備,為後世傳神寫照作出了典範。

7 伍子胥生平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是中國史書著墨比較多的人物之一,本來就是一歷史名人。從中國的盜墓文化史來說,他也是重量級的。掘開了人家的陵墓不說,還要拿著皮鞭,朝屍體發洩,可謂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本為楚國人(家在今宿遷市來龍鎮一帶)。入吳後,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伍子胥與中國歷史上多位名人有聯繫,如越王勾踐、孫武、范蠡、西施等。孫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舉薦為吳國將領,從而名聞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與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當時伍子胥建議殺了越王勾踐,結果好色的吳王不聽,範蠡遂使出“美人計”,獻西施給吳王,離間吳王與伍子胥關係,導致伍子胥被殺。亡了吳國。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于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西元前522(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仇雪恨。西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殺父兄之仇的機會。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幹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記》上亦有記載,但司馬遷覺得伍子胥的行為過分了,稱“怨毒之於人甚哉”。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未鞭屍,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現在已無存,史書上對此事記載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百度百科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曆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敬業敗,王那相斬其首降。

他是“初唐四傑”之一,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1 人物生平

基本介紹

駱賓王(約638—???),漢族,字觀光,生於義烏(今浙江義烏),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

據《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駱賓王,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遊蜀中。及任侍禦吏,又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後,為臨海縣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亡命,甚至說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也近於縱橫家。

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1-2]

生平事蹟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于任所。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

678年(儀鳳三年),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

680年(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遊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

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3-4]

另有一說表示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於“邗自白水蕩”(今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

而據《中國名勝詞典》記載:“駱賓王墓:在浙江義烏縣城東15公里楓塘。墓前石碑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學者表示,南通和義烏兩地的駱賓王墓都是衣冠塚。[5]

2 主要功績

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

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

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例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

絕句小詩,如《于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蕩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3]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其詩,最早為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今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後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事蹟見新、舊《唐書》。[3]

3 個人作品

名篇

主要作品 [6]

《詠鵝》
《在獄詠蟬》
《于易水送人》
《在軍登城樓》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帝京篇》
《疇昔篇》
《冒雨尋菊序》
《從軍行》
《詠懷》

名句

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代李敬業討武氏檄》)

暗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不汲汲于榮名,不戚戚於卑位。 (《上吏部裴侍郎書》)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螢火賦》)

一貴一賤交情見。(《帝京篇》)

響必應之與同聲,道固從至於同類。(《螢火賦》)

想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于易水送人一絕》)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

荷香銷晚夏,菊氣人新秋。 (《晚泊江鎮》)

4 家族成員

始祖:雍臨公(駱雍臨),東漢駱氏始祖,從陝西駱穀遷至浙江義烏。[7]

5 史書記載

正史

《舊唐書》:駱賓王,婺州義烏人。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然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文明中,與徐敬業於揚州作亂。敬業軍中書檄,皆賓王之詞也。敬業敗,伏誅,文多散失。則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有兗州人郤雲卿集成十卷,盛傳於世。

《唐才子傳》: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后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文明中,徐敬業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為府屬。為敬業作檄傳天下,暴斥武后罪。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及敗亡命,不知所之。後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遊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寺,看余渡石橋。”僧一聯,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傳聞桴海而去矣。後,中宗詔求其文,得百餘篇及詩等十卷,命郗雲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傳於世。

野史

【原文】唐考工員外郎宋之問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且為詩曰:“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第一聯搜奇覃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命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遇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道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

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之向詰之,答曰:“當徐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當時雖敗,且以興復唐朝為名,故人多獲脫之。(出《本事詩》)

【翻譯】唐代考工員外郎宋之問,因事屢次被貶,後來流放到江南,流放途中來到靈隱寺遊覽。這天夜晚明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聯:“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又總感到不如意。寺內有個老僧點著長命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深夜不睡覺,卻在這裡苦苦吟詩,到底為什麼?”宋之問答道:“弟子修業于詩學,剛才我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興思不來,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請你試吟上聯。”宋之問即吟誦第一聯給他聽,他聽了後,反復吟唱了幾遍,便說:“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十分驚訝,驚訝於這兩句詩的遒勁壯麗。他又接著把這首詩吟到終篇:“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老僧所贈的詩句,是全篇中最精闢的地方。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再也見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繼續盤問他,答道:“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潛逃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顧慮漏掉了大頭目,會落大罪名。當時死了幾萬人。因此找與他倆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呈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倆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給朝廷。”因為這樣,所以徐敬業能夠成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歲才死的。駱賓王當年也落髮為僧,遍遊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一年之後就死了。當年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因興複唐朝為名,所以人們多半俘獲後又開脫了他們

6 參考資料

1.  駱賓王詩集  .詩詞歌賦[引用日期2013-10-7]
2.  程帆等.唐詩宋詞鑒賞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1
3.  駱賓王  .古詩詞網[引用日期2013-01-8]
4.  駱賓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8]
5.  南通狼山謁駱賓王墓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3-05-28]
6.  討武瞾檄文   .彩龍中國[引用日期2013-01-8]
7.  南京有十多位駱賓王后人  .現代快報[引用日期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