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打架來交朋友嗎?

傅雲欽 2007.08.24

▲ 設在金門烈嶼的「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及「勝利門」
(圖:取自網路

自由時報日前刊出《廣角鏡頭看八二三》一文,說北京發動八二三砲戰和參與韓戰、越戰一樣,都是北京為了爭取美國的法理承認的手段云云。這真是異想天開。哪有人用打架來交朋友的?

1949年北京政府成立後,其實並不急著跟西方的「帝國主義」國家打交道。他們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澤東早在建國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餘勢力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鑽進來」搗亂。「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

北京參加韓戰,與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隊作戰,等於對抗整個西方世界。北京因參加韓戰,致在西方世界惡名昭彰,因而延緩了被很多國家承認或建交的時程。美國約三十年後才承認北京。韓戰怎麼會是北京爭取美國的法理承認的手段呢?

該文又稱,北京遲至1953年的韓戰的停戰協議,才取得「交戰團體」的資格,並認為這是北京首次得到西方世界「事實上的承認」云云。但查在韓戰爆發之前,已經有不少西方的「帝國主義」國家正式承認北京為合法政府。其中重量級的國家英國195019承認北京,距北京建政才三個多月。韓戰爆發之前,已經和北京建交的國家依序為:俄羅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朝鮮、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蒙古、阿爾巴尼亞、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麥、緬甸。

該文稱:「1954721正式的日內瓦協議,更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身分。然而,協議草案雖達成,美國卻因避免承認PRC而不簽字。」作者似乎認為北京由「交戰團體」、「被事實上的承認的政府」,提升到「國家」的層次。這種論述混淆了「政府承認」與「國家承認」。1949年北京只是「建政」,不是「建國」。因此,沒有國家承認的問題。中國早就存在了,不需要再被作一次國家承認。

該文所謂「美中兩國互不承認」的說法容易被誤會為兩國互不作「國家承認」。「美中兩國互不承認」改成「美國不承認北京政府」或「美中兩國政府互不承認」較妥。

該文稱:「美中會談無論如何都要繼續,可以拖住美國人,力求避免美方或其他西方國家把台灣海峽問題提到聯合國去。」所謂「台灣海峽問題」指什麼?如果是北京入聯的問題,則早在北京建政後的第一次聯大會議(19509月)就已有「排台北納北京案」在討論。

八二三砲戰發生(1958年)的四年前,1954年,台北跟華盛頓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金門、馬祖列島並不在該條約規定美國協防的範圍。北京發動八二三砲戰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想試探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和程度。砲戰開始後,美國派第七艦隊佈防於台灣海域,並提供武器及協助運補金門。北京因此罷手。八二三砲戰應該不是如該文所稱,也是北京爭取美國的法理承認的手段。

-----------------------------
參考資料
-----------------------------

雲程(作者鑽研台灣地位問題)
自由時報  2007.08.22

所謂「國共內戰」之一「八二三砲戰」,雖是三次「台海危機」中的一個,但它其實更有戰爭法與平時國際法的不凡意義。

話說PRC建政之後,亟望獲得法理承認。打一場韓戰來簽署「停戰協議」(一九五三),讓PRC獲得「中國人民自願軍」(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這個戰爭法下「交戰團體」的資格。這是PRC首次得到西方世界「事實上的承認」(de facto recognition)但美國是以「聯合國軍」總司令(而非「國家」)的身分簽字。嚴格說來,美中兩國並未正式直接接觸,PRC當然要再接再厲。

一九五四年第一次越戰後舉行日內瓦會議。PRC首次與美、英、法、蘇等同桌談判。此次,PRC的身分已經在會前會的<柏林四方宣言>中升級到「中國人民的共和」(the Chinese people’s Republic)七月二十一日正式的<日內瓦協議>,更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身分。然而,協議草案雖達成,美國卻因避免承認PRC而不簽字。PRC計略雖未成,但美中雙方建立了長期接觸的管道:大使級(華沙)會談。

兩國互不承認,卻派出大使進行長期會談;雙方還可以達成某種協定。可以說,大使級會談就是當時美中的兩「國」關係。甚至於可以說是準備邁向長期承認的一種外交工具。對PRC看台灣而言,美中會談無論如何都要繼續,可以拖住美國人,力求避免美方或其他西方國家把台灣海峽問題提到聯合國去。

一九五八年談判中,美國要求從大使降為代辦,PRC不同意。僵持中的八月二十三日發生金門砲戰。金門砲戰與稍後依據一九五八年<聯合國海洋公約>宣佈十二海里領海,是對美國文武鬥爭的兩項工具。毛澤東:「我們在金門這一打,打出個美國想談了。看樣子,它現在不談,也是不得了的。那好,就談吧,跟美國的事就大局說,還是談判解決。」在金門砲戰中PRC始終視美國(而非蔣介石)為主要對手。金門砲戰是PRC為獲得「法理承認」為目的而發動的計畫性戰役(包括韓戰、越戰),令人對於戰爭的性質不能不重新評估。

十月六日彭德懷宣佈了「停火」, 十月二十五日毛澤東發表<再告台灣同胞書>,算是正式停止戰役。中國說這是PRC對台灣問題由「武談」轉而「文談」。對PRC而言,戰爭是「談」,外交是「戰」。中國有「為不同的原則而戰是戰爭的常用式,為共同的原則而戰是戰爭的變化式」的說法。國共內戰是變化形,其共同原則是與蔣介石一致的「一個中國」,表現給台灣人看的就是「國共內戰」。

在廣角視野下,八二三砲戰的結束並非胡漣吉星文郝柏村的英勇,事實上是美國與中國透過軍事形態的外交承認拉鋸。

唐家璇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1999/12

時光荏苒,風雲變幻,新中國外交勝利地渡過了五十個春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的喜慶日子裏,作為一名外交工作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澤東主席早在建國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

“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

“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鑽進來”搗亂。

“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這包含兩方面的涵義:第一、“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結成國內的統一戰線,並由此發展到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奮鬥。這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其他各國的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