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宣佈角逐2012年總管的黨內初選之前,對兩岸關係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張。就此,呂秀蓮說:「這兩句話學問很深,我還沒有完全意會。」各界也被這兩句話弄得霧煞煞。
蔡英文自己解釋稱,「和」就是兩岸和平。「不同」就是兩岸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社會認同方面都不一樣。「和」和「不同」都是兩岸的現況。台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那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掌握繁榮發展的契機。這就是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真義所在云云。
就「和」而言,不管兩岸的將來的發展如何,維持不同或追求相同,兩岸都要和平相處,不要敵對。這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地方是,蔡英文把「不同」和「求同」並列有何意義?她並沒有說明白。
如果蔡英文所謂的「不同」只是描述現狀,而她不想繼續維持,而想將來「求同」,那她就是明目張膽主張終極統一。我想她應不敢這樣囂張。蔡英文所謂的「不同」應該也包括將來,也就是繼續維持兩岸的不同。不過,繼續維持兩岸的不同與追求兩岸的相同是矛盾的。她怎麼能兩者相提並論,說「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呢?其實,「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兩句話的中間省略了連接詞「或」(因沒寫出「或」字,致兩句之間的逗號易被認為是連接詞「且」)。因此,這兩句話並列但不矛盾。
「和而不同或和而求同」這個說法是政客的模稜兩可、兩面通吃的模糊策略,是一種騙票招術,和江湖上的王籙仙沒兩樣。腦筋單純的人誤以為這樣的話高深莫測,而「敬畏」,而受騙。
為了解析政客這種的騙術,我要從波普(Karl Popper,1902-1994)提出的「否證可能性(falsifiability)」理論說起。
傳統的說法認為,一個命題的「驗證可能性」越高越好,但波普不以為然。他認為驗證可能性較高的命題,較缺乏經驗內容,較無實用上的價值(或意義),否證可能性較高的命題才較具有經驗內容,較有實用上的價值。否證可能性越高越好(但不能達到百分之百,也就是驗證可能性不能為零,否則,該命題為假)。
例如射箭。畫著同心圓的標靶,最外圈面積最大,最容易射中,射不中的可能性最低,也就是驗證可能性最高,否證可能性最低。因此射中最外圈的分數(價值)最低。越往內圈,越不容易射中(否證可能性越高),射中的分數就越高。紅心最不容易射中(否證可能性最高),故射中的分數最高。
又例如一個人被車撞傷,但肇事者駕車逃逸。他要提供肇事車輛的資料給警方緝兇時,如果能提供完整的車牌號碼最好。如果不能提供完整的車牌號碼,也要提供的號碼越多越好。為什麼?提供完整的車牌號碼,其否證可能性最高(弄錯的機率最高),但如沒弄錯,抓到肇事者的機率就很高。如只提供六個車牌號碼中的一、二個,其否證可能性就較低(弄錯的機率較低),也就是符合條件的車輛可能有成千上萬輛。警方要憑以緝兇,就很困難。如果被害人只說他被車撞了,但不能提供六個車牌號碼中的任何一個,其否證可能性就是零(弄錯的機率是零),也就是全台灣的車輛的車都符合被害人所述,都是嫌疑車輛。警方就無法憑車牌號碼緝兇了。
再舉氣象預報為例。氣象局說:「一星期內會下雨。」只要一星期內,有一天下雨,氣象局的預報就屬正確。它的驗證可能性(報對的可能性)顯然比預報「明天會下雨」高。也就是說,它的否證可能性(報錯的可能性)比後者低。對於一個明天要外出的人來說,這兩種預報,哪一種預報比較有實用上的價值?顯然否證可能性較高的「明天會下雨」比較有實用上的價值。否證可能性較低的「一星期內會下雨」比較沒有實用上的價值。因為預報「一星期內會下雨」,讓明天要外出的人不曉得明天會不會下雨。
如果氣象局預報說:「將來會下雨。」它的驗證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否證可能性接近零。但這種預報幾乎沒有實用上的價值。再者,如果氣象局預報說:「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它的驗證可能性百分之百,否證可能性等於零。這種預報簡直是白目,可說毫無實用上的價值。
驗證可能性百分之百,否證可能性等於零的命題,學說上叫做「恆真式(或套套邏輯,tautology)」或「空洞的公式(empty formula)」。
恆真式是複合命題,也就是有兩個以上的子命題。不論子命題的真假,整個複合命題都是真。換言之,恆真式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沒有例外,可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恆真式是「真理」,顛撲不破,毫無漏洞,但籠統模糊,抽象而不具體,空洞而不精確,抹壁雙面光,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恆真式不能於事前提供預測或方向,不能作為解決問題的準繩,因此完全沒有實用上的價值。
例如我們向人問路,他回答說:「該直走就直走,該轉彎就轉彎,就會走到。」這是恆真式。我們能說他的回答是錯的嗎?不能!他的回答是真理,無懈可擊,可以應付任何目的地的問路。但這種回答無法指引我們走到目的地,有回答等於沒有回答。
恆真式的內容空洞,卻是真理,具有說服力及煽動力,故政客常拿它來欺騙或煽惑民眾。一般巧言令色的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政客更厲害,政客不必說兩套話。他們善於運用兩面討好的恆真式,只說一套話,但這一套話使人聽了以後,以為是人話,鬼聽了以後,以為是鬼話,都很滿意。
蔣經國在1984年總管就職演講中說:「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變,有所不變。」這兩句話被當時的御用媒體奉為規臬,吹捧之聲、申論之文可說汗牛充棟。其實這兩句話也是冠冕堂皇,但敗絮其中的恆真式,可套用在任何情況。解嚴前夕,御用媒體說蔣經國不解嚴,是為了避免動亂,這是符合其中的「有所不為,有所不變」。但沒多久之後,蔣經國宣佈解嚴。御用媒體馬上附和說,解嚴是為了實現民主,這是符合其中的「有所為,有所變」。反正不管蔣經國怎麼做,都符合這兩句話,都是「德政」。
蔣經國時代也常發出「革新、安定」的恆真式聲明,一方面應付激進的革新派,一方面安撫保守的安定派。至於哪些事項要革新,不要安定,哪些事項要安定,不要革新,由他決定。他的決定總是不違反他的聲明。
陳水扁時代的兩岸政策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強本西進」。這兩句話也是抹壁雙面光的真理。要開放西進,又要留在台灣,兩樣都要,讓西進派很爽,也讓留台派很樂,皆大歡喜。
蔡英文是陳水扁時代的陸委會主委,他們狼狽為奸,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強本西進」等恆真式,討好西進派,也騙過了留台派。她食髓之味,現在又如法炮製所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明堂。其實,這也是兩面討好的恆真式。「和而不同」討好獨派,「和而求同」討好統派,左右逢源,面面俱到,八面玲瓏。各方都不得罪。各方都可各取所需。
施正鋒說蔡英文言論空洞,是「抽象派」(有別於許信良的「野獸派」和蘇貞昌的「印象派」),可說一針見血。但願大家看蔡英文畫的抽象畫時,不要被她華麗的色彩騙了。
-----------------------------
參考資料
-----------------------------
民進黨新聞稿 2011-02-23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也是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今(23)日出席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New Frontier Foundation)智庫「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的揭牌儀式,並發表她對本黨成立智庫的談話。蔡主席致詞內容如下:
……民進黨做為台灣主要政黨,必須提出與歐、美、日、中及亞洲各國的互動策略,特別是有責任處理好中國議題。因此,我們成立了「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
我們面對這個議題,不能像國共兩黨一樣,侷限於兩岸的結構、或陷入歷史的框架中,更不能被「政治前提」壓縮了我們處理兩岸問題的空間。兩岸議題必須有國際戰略思考,它同時也是內政議題的延伸;只在兩岸的面向上打轉,無法根本解決與中國之間的問題。
臺海的現狀,是國際權力結構與東亞近代歷史演變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台灣放在國際的結構當中,把政策思考著眼在未來關係的建構,才能拉出必要的戰略縱深。
首先,民進黨站在穩定亞太區域安全的出發點,我們理解並認同,維持台灣對中國關係穩定與和平的重要性,這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責任。
其次,兩岸的議題並不只是台灣與中國雙方的問題,需要考慮全球與區域戰略的平衡,所以我們必須和亞洲各國一起,共同面對中國的崛起。
最後,台灣不能只從雙邊的基礎上發展兩岸交流,尤其是在經貿交流上,台灣應該以國際多邊體系,做為與中國互動的架構,才不會像馬政府現在一樣,陷入中國設定的框框裡,甚至於以政治退讓交換經濟利益。
政治的退讓,會模糊台灣的主權地位。最近我們與菲律賓之間的摩擦,也正是因此而起。當我們自己都無法清楚定義自己,又如何要求別人認識我們、支持我們的主權?
針對台灣與中國的發展,國民黨走的是「和而要統」、「和而必統」的路線,因為馬政府執政三年,不論在經濟、政治、外交施政上,都是以中國認同、中國價值為核心。民進黨主張台灣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應從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關係。這個「和」,就是和平發展的「和」。
台灣與中國彼此不同,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社會認同方面都不一樣;但台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掌握繁榮發展的契機;這就是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真義所在。
因此我要呼籲,中國做為一個大國與強權,也必須在這樣的認知下,重新審視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之道。如果台灣與中國之間,能夠以此做為建構共識的基礎,那這將是最對等、也最符合期待的對話與交流基礎。我們也期許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將會成功扮演研究、交流與對話的角色。……
自由時報 2011-2-24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在民進黨智庫揭牌時拋出兩岸關係思考的方向,她說,民進黨主張台灣發展與中國的關係,應從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兩岸必須維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關係。……
蔡英文的兩岸主張,綠營天王各有解讀。呂秀蓮意有所指地說:「這學問很深,我還沒有完全意會。」蘇貞昌透過辦公室表示,民進黨一直以來都是領導議題的政黨,智庫成立,大家的意見結晶都將成為公共財,民進黨應該不斷與人民對話,以務實的態度面對未來。
謝長廷表示肯定說,蔡英文的基本方向是對的,他為了取代一中各表,提出憲法共識,兩岸不一定要相同,以文化為例,承認並包容差異,不是說因為有差異就要把它同化。
自由時報 2011-3-22
〔記者陳建志、阮怡瑜、胡清暉/綜合報導〕參與民進黨總統初選的前副總統呂秀蓮,昨在台中舉辦「台灣前途」說明會,闡述參選理念。……
對於蔡英文提出的民進黨兩岸新論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張,呂秀蓮表示,這不是台灣話她聽不懂,還說:「同如果是統一的統,那就糟糕了!」……
中國時報
2011-04-11 朱真楷、曾薏蘋/台北報導
民進黨首場政見發表會結束後,歷經一天沉澱,黨內各派系大多對蘇、蔡、許三人的君子之爭表示高度肯定。新系大老林濁水指出,蔡英文的論述嚴謹,架構完整;蘇貞昌口才流暢,引喻生動;許信良理想性高,心無罣礙所以能提出具體政策,三人都展現領導人格局,但這只是起步過招,後三場必定更有看頭。
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則認為,蘇貞昌的申論太枝蕪龐雜;蔡英文雖有清晰架構,卻缺乏實證與情感,面對提問還有點答非所問。他認為,兩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也說不清楚想表達什麼;所以,寧願相信在第一場蔡蘇刻意「保留實力探虛實」。
新系中常委段宜康則說,蘇、蔡表現中規中矩,並無大失誤;但過了一天,兩位到底主張什麼,「我猜多數人也不記得了,只記得老許毫無保留的告白。」……
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教授施正鋒則認為,許信良是最大贏家,尤其許反問,「只要證明歷任民進黨主席有人比我窮,我就退出比賽」,狠狠的把台下一排的台獨大老,狠狠打了一巴掌。
他更形容三人表現,許信良是野獸派、蘇貞昌是印象派、蔡英文抽象派。認為這是繼陳水扁與黃大洲競選台北市長以來,「最無聊的」演講會。